田智強
(作者單位:許昌廣播電視臺)
時代在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有了很大的轉變。現如今,由于新媒體這一媒介渠道存在著便捷、時效性強、互動性強等優勢,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受眾大量流失,人們更加傾向于使用互聯網技術來接收新媒體傳播的新聞信息。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要深入思考電視新聞制作過程中的不足,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制定電視新聞媒體轉型發展的策略,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電視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主流媒體,是黨和國家政治信息的傳播者。在新媒體時代到來以前,人民群眾大多選擇電視新聞媒體來接收新聞資訊。通過電視新聞,受眾可以觀看新聞事件的有關視頻和圖片,并且在新聞事件播出過程中會有主持人出現在鏡頭前,甚至有時還會有新聞事件的當事人直接出來發聲,這些行為都拉近了電視新聞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但在新媒體時代到來以后,受眾不僅可以作為新聞信息的接收者,還可以作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和發布者,參與感更強。以前受眾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新聞節目,而現在通過新媒體平臺則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位置觀看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節目,自主選擇權更強。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較快,沒有多余的時間可以坐在電視機前接收新聞資訊,導致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近年來出現下滑態勢[1]。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信息傳播速度也有了質的提升,受眾對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電視新聞媒體來說,制作一檔電視新聞節目需要經過新聞內容采編、內容審核、文稿編輯、演播錄制、后期剪輯等諸多步驟,耗費的時間較長,大大降低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2]。對普通的地方新聞來說,各個流程的審查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很難做到當天的新聞當天予以播報。在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制作團隊要播報突發事件的進展,需要及時趕到突發事件的發生現場,并對事件過程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進行影像拍攝和文稿編輯,后期還需要進行錄制和剪輯,在時效性方面無法滿足當今受眾的需求。但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傳播沒有如此復雜的工作步驟,每一個受眾既可以是新聞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新聞內容的發布者,可以在新聞事件的發生現場直接用手機拍攝視頻,然后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并用文字描述新聞事件,如此便完成了一條新聞消息的制作,相對傳統電視媒體來說,在時效性方面有了極大的提升[3]。
盡管電視作為傳統媒體,比廣播報刊更能做到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但是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背景下,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已不再僅限于了解當下的熱點新聞和資訊,還會期望對新聞事件有發言權,也期望能夠與新聞制作者、新聞當事人進行溝通,從而滿足自身的交互欲望。在電視新聞媒體的播報過程中,普遍采用的模式是主持人詳細介紹新聞事件,受眾只需要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即可。只有部分電視節目開設了電話熱線,受眾要想與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進行溝通還需要打電話,而且撥通熱線電話的難度也大。也就是說,電視新聞媒體的傳播屬于單向傳播,受眾只能扮演接收者的角色,缺乏與制作者、主持人的溝通,無法滿足受眾的交互需求。電視新聞媒體無法與觀眾進行交互,則失去了與受眾溝通的渠道,難以了解受眾對新聞節目的意見,無法按照受眾的意愿作出相應的改變,造成受眾流失,這對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是一個惡性循環[4]。
目前,電視媒體存在著傳播形式單一的現象。每到晚上7點鐘,大部分電視臺都在播放晚間新聞,而這些不同電視臺所制作的晚間新聞電視節目,從主持人的主持風格、服裝到演播室的樣式都大體相同,新聞的編排順序也基本一致,長期觀看會產生審美疲勞。另外,形式的單一還體現在主持人的主持話術大同小異,每天新聞的開場白和結束語沒有較大的變動,日復一日,受眾難以產生新鮮感,進而會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產生排斥心理。我國電視媒體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在技術上已作出了較大的創新,但在節目形式上一直沿用著傳統的傳播形式,呈現效果與預想效果出現偏差,忽視了時代的進步和受眾的切實需求。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穎的傳播形式讓很多受眾從傳統電視媒體轉向新媒體平臺。
新聞如果沒有時效性,傳播便失去了意義。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的時效性較傳統電視新聞來說有了大幅度提高。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沖擊,電視新聞媒體除了要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還要提高電視新聞媒體的時效性。具體做法如下:首先,優化電視新聞的采集過程。傳統的電視新聞采集渠道不適用于現如今的新聞節目制作,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縮短新聞采集時間,擴大新聞采集范圍。比如,電視新聞制作人可以直接聯系新媒體平臺中的視頻發布者,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詢問是否可以出售視頻的播放版權,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新聞制作的時間,為新聞內容提供更多素材。另外,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媒介呈現出大融合的狀態,在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中要轉變傳統的傳播理念,可以采取與新媒體平臺同時直播,或是將電視新聞轉播到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方式,提高電視新聞傳播的時效性。
部分受眾對電視新聞媒體的不滿是由于電視新聞媒體無法滿足受眾的交互需求,這也是電視新聞媒體受眾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現階段,提高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交互性,可以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受眾留存率,從而達到擴大電視新聞傳播范圍的目的。面對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電視新聞傳播也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在各大新媒體平臺創建電視新聞媒體的官方賬號,對電視新聞事件進行發布或是轉載,讓受眾在移動終端也能觀看到電視新聞,同時受眾也可以在評論區就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此外,受眾還可以在評論區與其他受眾就新聞事件內容展開討論,實現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交互。電視新聞制作人還可以創建電視媒體的專屬軟件,打造自身的新媒體平臺。例如,湖南衛視和芒果TV既可以讓電視新聞媒體的受眾隨時隨地接收到新聞資訊,并通過芒果TV與電視新聞制作人實現交互,降低受眾流失的可能性,還可以利用電視新聞媒體的專屬軟件,為電視新聞節目進行有效引流,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6]。
人文精神包含的內容有以下兩方面:第一,對個人的關注。在電視新聞中,體現在對人民群眾生存和生活的關注。第二,對人的尊重。落實到電視新聞的表達概念中,其體現形式就是對人的優良品質的傳播、對社會中仁德事件的傳播,以及對崇高職業貢獻者的贊揚等。在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中,人文精神的傳遞效果可以使得新聞節目的意義得到升華。首先,在我國的政治方針、人民代表大會相關發言等內容的傳播過程中,傳播重點應該是與民生相關的政策內容,讓人民群眾能夠準確知曉國家對人民群眾的關心及國家所給予的生活保障,提高人民群眾對國家政策的了解程度,理解國家政策的頒布原因。其次,在傳播民生類新聞時,應盡量選擇具有積極傳播意義的新聞事件進行傳播。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受眾從電視新聞上看到了奮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十天便搭建完成的“火神山醫院”。這些新聞事件的傳播,讓我國人民都能感受到醫務工作者高尚的品德,全國人民都在為同一件事齊心協力、盡己所能,所傳遞的是優良的品德和對醫務工作者這一崇高職業的贊揚。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人文精神的傳遞,為電視新聞的受眾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充滿人文色彩的環境,提高受眾對電視新聞的認可度。
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媒體作為傳統媒體,應該正確認識到新媒體的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所帶來的資源,加快電視新聞的轉型,實現電視新聞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新媒體平臺的用戶基數較大,且用戶都可以成為新聞內容的發布者,電視新聞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各地乃至全國的熱點新聞,充分考慮到受眾的閱讀喜好,對其中的熱點新聞進行有效的篩選和審核,最后對熱點新聞進行總結和發布。另外,電視新聞在選擇新媒體平臺中的熱點新聞的同時,還要關注該事件的輿論發展方向,電視新聞媒體除了肩負著傳播真實新聞事件的責任,還需要對輿論方向進行正確把控。
其次,可以提高電視新聞媒體的標題概括能力,讓受眾在看到新聞標題時就能知道新聞事件想要表達的內容,適應受眾的快節奏生活需求。例如,在網絡新聞平臺“梨視頻”中,大部分新聞事件視頻都會有一個概括性的標題,受眾通過這一標題,可以大致了解新聞視頻的內容,對是否觀看新聞視頻作出選擇。
再次,電視新聞媒體在電視節目的傳播過程中,可以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創建媒體官方賬號,對電視新聞內容進行精簡化剪輯,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新聞事件的發展情況。例如,“央視新聞”在微博注冊了官方賬號,其發布的內容是電視新聞節目內容中精簡化剪輯后的視頻,針對電視新聞中播出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剪輯,然后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在發布視頻的過程中,還會在文字區域加以新聞事件的文字概述,講述事件發展的緣由,其目前的粉絲量已經突破1億,是一個電視新聞轉型成功的案例。
最后,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用戶人數和日活用戶都較多,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效果也相對較好。電視新聞媒體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發展優勢,將新媒體作為其宣傳平臺,發布電視新聞事件中的精彩內容,還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中對電視新聞進行分集、分次講解,激發受眾了解新聞節目的欲望,引發受眾主動觀看電視新聞節目,擴大電視新聞節目的受眾群體,讓電視新聞節目順利實現轉型。
新媒體行業的蓬勃發展,拓寬了受眾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電視新聞媒體不再是受眾使用度最高的新聞媒介,這給電視新聞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帶了挑戰。現階段,電視新聞媒體要及時轉變發展理念,充分了解受眾對新聞媒體的需求,順應時代的發展對自身進行改革,確保電視新聞媒體在受眾心中的權威性地位。隨著我國電視媒體行業的發展,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進行選擇的自主意識增強,會主動選擇自身感興趣的新聞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因此,在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該提高對人文精神傳遞的重視程度,讓受眾可以接收到自己感興趣的節目,切實地感受到電視新聞對自身的改革,提高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包容程度,促進電視新聞媒體的傳播速度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