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容幸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隨著媒介環境的發展變化,傳統媒體時代逐漸邁入融媒體時代?!叭诿襟w”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把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科學方法,是在辦臺實踐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為[1]。
簡單來說,融媒體就是一種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媒體融合方式和運營模式,電視綜藝節目不僅要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更要有意識地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多種媒介優勢,在內容編排、平臺傳播、技術創新等方面融合發展。目前,一些電視臺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所創作的電視綜藝節目開始適應時代需求,運用互聯網思維對電視節目進行改版升級,為電視綜藝節目行業提供了經典的范例??傊瑢π路f的節目形式和技術形態、方便快捷的傳播方式進行匯總,解讀電視綜藝節目的現狀,辯證分析其發展趨勢,對促進電視綜藝節目在融媒體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融媒體時代,電視綜藝節目內容的生產方式已經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拼貼式的內容呈現和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兩個方面。
1.1.1 拼貼式的內容呈現
湖南衛視的《嗨唱轉起來》在時代洪流中求新求變,契合了受眾收看模式和信息接收習慣的轉變,將時下最火熱的小屏幕強互動內容與傳統電視大屏綜藝相結合,實現了大小屏之間的跨屏融合。
首先是新穎的舞臺設置,轉盤如劃屏,每位嗨唱歌手從轉盤右邊的歡迎門轉出,歌手在舞臺上的行進軌跡模擬了受眾在觀看短視頻時手機屏幕的劃屏感受,現場觀眾具有選擇的權利,如果不喜歡這個表演,歌手就會被轉走,節目設置的模擬性賦權讓受眾眼前一亮。
其次是節目的整體節奏呈現碎片化,打破了傳統的鋪陳講述,而是快速進入歌手的表演環節,用緊湊的高情緒內容激發受眾嗨點,并為真正有才華的人提供了展示的平臺。這種形式是對碎片化時代內容的視聽模式和接收方式進行了電視化的拼貼結合,建立了全新的電視節目內容生產模式。
1.1.2 年輕化的表達方式
湖南衛視的《漢語橋》在全球具有極大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將中國的優秀文化賦予了年輕化的表達。例如,《漢語橋》這檔節目展示了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中的“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給受眾展現了一個寵物博主的形象,用現代的方式還原了陸游養貓的故事,并介紹了古代寵物市場的社會民俗。這種運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貫穿古今來解鎖不同的文化內涵,激發了年輕人產生情感共鳴。
除了年輕化的社交話題之外,視頻博客(Vlog)拍攝也是受眾分享生活的主要方式,因此《漢語橋》邀請了往屆選手以Vlog的視角記錄新時代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如記錄北京的茶館文化、阿拉善沙漠的治理知識等內容,傳達著中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采用年輕化的形式彰顯國家的輝煌歷史文化,也不失為一種文化輸出的新模式。
時代在發展,科學技術也在發展,5G、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術逐漸運用在各個領域[2],電視綜藝節目也不例外,支撐起節目中缺乏的科技感。這些技術可以細分為影像技術和直播技術,為電視節目增添了新的活力。
1.2.1 影像技術能營造場景的真實感
節目《國家寶藏》中運用了3D全息投影技術,對文物360度的還原和展現,更能細致地觀察到許多文物經久不衰的魅力;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大賽》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堅實基礎,網友通過采集面部頭像進行識別,以虛擬觀眾的形象在節目中組成了千人評審團,這個全新嘗試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行業的創新;2020年,湖南衛視的高口碑節目《舞蹈風暴》中“風暴時刻”的環節設計,更是把技術和內容本身發揮得淋漓盡致,節目組啟用了90臺攝影機對舞者進行360度的實時拍攝,運用“時空凝結技術”將流動的舞蹈藝術轉變為靜止的高能時刻,捕捉舞者極致的肢體表演,增強了舞蹈藝術的審美效果。放眼未來,影像技術的發展會越來越成熟,將使原來許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推動傳媒行業邁向新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都特別關懷孤殘兒童生存狀況,高度重視兒童福利事業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關注民生、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社會各界對兒童福利事業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
1.2.2 直播技術為雙向互動提供保障
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與新技術、新設備的融合,帶來全方位、多角度、清晰穩定的畫面呈現,增強了電視媒體的沖擊力和表現力。
2021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實現了8K超高清試驗頻道全球首次8K直播、4K春晚電視信號接入上海傳媒港影院同播、“AI+VR”裸眼3D拍攝制作以及超高清“VR+沉浸式三維聲直播”等全新應用模式,這些技術創新為電視觀眾和新媒體用戶帶來了煥然一新的視聽體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技術方面的創新為傳媒行業提前作出了表率,也將繼續推動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
在直播時代還未到來之前,電視媒體與受眾之間是以傳者為中心的單向傳播模式,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媒介的傳者中心優勢在消減,取而代之的是用戶個體的聲音在放大[3]。因此,融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要想突破瓶頸,就要更加注重與受眾之間的互動。目前,各家電視臺與抖音、快手等平臺合作,在直播晚會中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觀眾在觀看線上節目的同時可以參與線下平臺的抽獎或者領紅包活動,還可以在直播平臺上發送實時彈幕進行討論,促進了傳者與受者之間的雙向互動。這既能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又有利于增強用戶黏性,或許在未來,隨著直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傳者和受者之間的雙向互動會更加緊密。
胡智鋒在《電視傳播藝術學》中提及,電視傳播藝術指的是“電視傳播主體(包括個人、組織、機構),為達到預期目標,借助特定的思路、方式、方法和手段,對電視生產和傳播各環節所進行的創造性處理”。當電視媒體在傳播綜藝節目時,為了提高節目收視率,擴大傳播范圍,就需要在傳播渠道上借助視頻平臺和社交平臺的優勢進行節目宣傳[4]。
1.3.1 視頻平臺拓寬節目傳播渠道
網絡視頻平臺以愛奇藝、騰訊視頻和優酷視頻為主,還有抖音、快手為主的短視頻平臺,傳統的電視媒體平臺開始轉向網絡視頻平臺和短視頻平臺,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途徑更加多樣。
《數字媒介傳播概論》一書中提及,現在的數字媒介傳播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模式,即全通道模式,“其中整個數字媒介傳播過程以參與傳播的個體為核心;信息多層級雙向流動,反饋頻繁,信息在流動過程中可能被每個個體進行過二次編碼或解碼”??梢?,電視媒體傳播信息時,不再考慮唯一的傳播模式,而是以受眾為中心,覆蓋到受眾接收信息的眾多平臺,便于受眾隨時隨地接收信息并作出反饋?,F階段,網絡視頻平臺眾多,傳統媒體需要把握機遇,將綜藝節目投放到多個平臺,先臺后網,如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等節目都在多個視頻平臺在線播放,傳播平臺的數量并不受限制。近兩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也在積極推動信息的多向傳播,推出了“央視頻”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這是中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集各大衛視頻道和線上直播于一體,觀眾能夠接收到全面的節目資訊,為電視綜藝節目造勢。還有在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這樣的流媒體視頻平臺上,受眾接收了綜藝節目中所傳遞的節目理念,并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解,這就進入了受眾的解碼過程,并且一些受眾會轉變成為傳播者,被稱為“傳受者”,他們將綜藝節目中的一些片段進行創意改編,剪輯成為有趣的視頻,深得用戶喜愛,平臺用戶的推薦也會將一部分受眾引流到綜藝節目當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主流媒體除了在網絡視頻平臺傳播節目外,還充分運用短視頻媒介,如入駐抖音、快手等平臺,設立官方賬號,因時長有限,會選取綜藝節目中的精彩內容片段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還有一些歌唱節目,如東方衛視《我們的歌》發布了節目中每組歌手純享版本的演唱作品,以更加便利的方式供受眾欣賞這些精彩的表演。
1.3.2 社交平臺助推節目熱點話題
融媒體時代,社交媒體平臺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以微博為主的社交平臺,使人們習慣于在社交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對相關話題進行討論,所以傳統電視媒體在此類社交平臺上進行宣傳無疑是一個好選擇。
電視綜藝節目可以在微博上設立官方賬號[5]。例如,湖南衛視《向往的生活》官方在每一期節目播出之前會帶上“向往的生活”話題,撰寫文案提醒本期節目亮點,并且播放節目預告,為節目預熱宣傳。還有參加節目的藝人何炅、黃磊、張子楓等也會在節目播出之前發微博為自己增加曝光量,粉絲經濟現狀能有效地提高節目收視率。除此之外,節目組突發奇想,將節目中所照顧的動物都開設了官方賬號,“小H就是那么紅”“小O的成長日記”“蘑菇屋四子-鍋碗瓢盆”等賬號賦予了小動物的社交權利,用人類的思想來進行節目推廣,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調動了受眾對節目的興趣。例如,《向往的生活》所發布的話題“向往的生活”在微博上的閱讀量達407億+,討論數量達3 358萬+;其他的電視綜藝如浙江衛視《我就是演員》,主話題的閱讀量達114億+,討論量達1 500萬+;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的相關話題“CCTV國家寶藏”閱讀量達60億+,討論量達600萬+。這些數據足以看出微博平臺的傳播影響力非同凡響,巨大的影響力能為綜藝節目造勢,使其有機會成為爆款綜藝節目。
首先,電視觀眾不斷流失。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傳統電視媒體不再是受眾觀看節目的主要方式,受眾更加習慣于在網絡上觀看精彩節目,電視綜藝節目的大部分受眾成為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忠實觀眾,導致電視觀眾的人數逐漸流失。
其次,精品意識不強。電視媒體每年都會制作多檔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成為爆款綜藝節目的數量屈指可數。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專注于創作既有文化深度又有娛樂趣味的節目,《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成為現象級綜藝節目,在給廣大受眾帶來精神愉悅的同時又不失人文價值,傳遞了很多知識,深受受眾喜愛。由此可見,受眾更樂意接受有思想、有內涵的精品節目,而有些電視媒體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再次,缺乏專業人才。5G技術進入大眾的生活,但其本身還未完全發展成熟,并且未來5G在電視綜藝上的應用會與AR、人工智能等技術相關,這些技術需要相關專業人才來推動實施,目前既了解傳媒行業又能掌握多種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較少。此外,隨著融媒體的發展,監管方式也會更加多樣,一些傳統的監管方式很難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高級管理人才也較少。
首先,需要創新意識。創新是電視綜藝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關鍵,綜藝節目的創作必須以受眾為主體,用心去挖掘受眾真正感興趣的內容,垂直細分到位,深入分析用戶屬性,滿足受眾對于節目內容的多樣性需求,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不僅要具備娛樂價值,更需要具備社會價值,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
其次,鑒于電視觀眾的流失,電視臺樹立綜藝節目的品牌形象也很重要,要走品牌發展道路,鞏固電視用戶的忠誠度。同時,要利用網絡媒體平臺的優勢,創意編排電視綜藝節目,使網絡媒體平臺上也有電視媒體信息,將網絡用戶引流到電視媒體上,并注重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電視觀眾流失的現象,為制作優質電視綜藝提供動力。
再次,打造優秀團隊。優秀團隊的建立離不開對專業人才的重視和培養。例如,湖南衛視在融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從之前的制片人制度轉變成了工作室制度,注重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這種制度不僅盤活了人才內部管理,更盤活了優質節目的生產力,徐晴工作室的代表作《聲臨其境》和《一年級》等節目在各大衛視之間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從側面向大眾證明了打造優秀團隊的重要性,起到了頭部引領的作用,值得其他同行借鑒和學習。
融媒體時代,電視綜藝節目運用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不斷創新和突破,帶給了受眾具有極致體驗的電視藝術。本文以融媒體語境下各種綜藝類型節目為研究樣本,主要分析了電視綜藝節目在內容、技術、平臺這三個方面的融合現狀,同時緊貼當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前沿問題,探討應對的可行性策略,為電視綜藝節目的轉型發展提供了一定思路,對電視傳媒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