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著坤
(作者單位:新鄉廣播電視臺)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途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媒體時代也悄然而至。所謂全媒體,目前學術界并未明確定義,但從其應用層面來看,主要是指媒介信息借助多種媒體表現形式進行傳播,基于不同媒介形態實現業務融合,使得受眾能夠隨時隨地接收信息的媒體形式[1]。由此可見,全媒體對傳媒行業的影響至深,能夠明顯彌補傳統媒介傳播形式單一的不足,滿足受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在此背景下,不管是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主持風格、主持形式或個人能力,均需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獲得良好發展。面對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主持人在職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主持人找準自身角色定位、積極實現轉型顯得尤為迫切。
在以往的電視節目中,主持人一方面要傳播與接收信息,與觀眾進行交流;另一方面要把握好節目的整體節奏,承擔著重大責任。而隨著全媒體時代對電視媒體產生了沖擊,如今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功能與作用逐漸弱化,甚至到了隱匿的地步。具體來講,電視節目中的職業或非職業主持人在節目中所承擔的串聯、引導、過渡作用不斷弱化甚至消失,進入一種失語狀態,造成這一狀態的原因并非是主持人本身的失職,而是基于受眾心理與節目形態創新所作出的必然取舍[2]。
近年來,電視臺真人秀節目異常火爆,如最早打響知名度的《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極限挑戰》等。但是,在這些真人秀節目中,人們能夠明顯感受到主持人作用的逐步弱化,如在《中國好聲音》第一季中,主持人華少的主持風格與過去電視歌唱比賽節目的主持風格截然不同。在過去的歌唱類電視節目中,主持人會對選手的個人資料進行詳細介紹,以各種大篇幅串場詞銜接各個表演節目,貫穿節目的始終,而觀眾的注意力難免會被主持人分散,影響到節目的連貫性。而如今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僅話語被簡化,而且大部分串場工作都交給了嘉賓與評委,主持人的出鏡頻率大幅度降低,華少只在節目的開頭、結尾與插播廣告時出現,用簡短話語進行過渡,給觀眾帶來了更完整的觀看體驗。又如,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主持人李銳以“村長”的身份在節目中出現,出鏡頻率同樣不高,基本只出現在游戲規則宣講部分,可見傳統主持人的作用正在被極大弱化。
從根本上分析會發現,這種去主持人化的現象與全媒體時代背景相關。傳統媒體在面臨新媒體的強力沖擊時,必定要通過調整節目形態去積極應對沖擊,過去太過單一的節目形態已然無法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通過弱化主持人作用更符合現代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手握遙控器的他們已經厭倦了主持人冗長的串聯詞,而是更熱衷于直接觸及節目內容本身。
現在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早已不是當年傳統意義上的串場報幕員,而是涵蓋多元類型,如記者型主持人、編導型主持人等,盡管節目設計將他們歸屬于主持人范疇,但他們所負責的工作內容與風格儼然帶有其他媒體工作者的特點。現如今,跨界主持的現象非常普遍,特別是在電視臺的綜藝節目中,由于綜藝節目的受眾群體覆蓋范圍大,能夠獲得更高的收視率與經濟效益,所以各大電視臺在綜藝節目方面的競爭異常激烈[3]。鑒于綜藝節目中的娛樂元素眾多,所以科班出身的專業主持人并不能在此類節目中發揮優勢,反倒是大量跨界主持人備受關注,其中包含演員、歌手、模特、網紅等在各行業有一定知名度,但未接受播音主持專業培訓的人員,如相聲演員郭德綱主持的《郭的秀》。
雖然跨界主持的現象改變了過去電視節目主持人千人一面、缺少個性的狀況,將主持人個人風格與節目完美契合,吸引了大量受眾,但是這類非專業主持人并未很好地承擔起主持人所肩負的職責,而是更多將節目作為提高自己曝光率的平臺。此外,跨界主持人還不利于電視節目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時,有一些科班出身的專業主持人為了迎合受眾口味,就模仿跨界主持人的語言風格,這實際上也會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面對新媒體的強勢崛起與沖擊,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正面臨著用戶、廣告不斷流失的局面,肩負著巨大的轉型壓力,其只有不斷推陳出新,發揮自身平臺的優勢,與新媒體進行充分融合,才能推動自身在全媒體時代的發展。作為媒體融合的核心要素,電視節目主持人一定要認清目前自己在職業發展中遭遇的瓶頸,積極轉變思想觀念,順應全媒體時代發展,努力突破瓶頸,逐步轉型升級為全能型、專業型傳媒人才。
全媒體時代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應當朝著復合型角色轉型,發展成為電視節目制作團隊的核心人物,改變傳統意義上大眾對主持人是播音員、報幕員的認識,深度參與節目的制作與拍攝全過程,發揮出主導作用[4]。現如今,有許多電視節目主持人同時兼任節目的策劃人和制片人,可見他們的工作角色不僅僅是節目中的串場者,更是給節目的創意、策劃及營銷提供意見的人,如此轉型也可以將職業主持人與跨界主持人區分開來,其憑借著自身專業素養與主持工作經驗能夠完成更加專業、復雜的主持工作。比如,中央電視臺(簡稱“央視”)的白巖松、湖南衛視的汪涵、江蘇衛視的孟非等,他們作為國內知名的主持人,除了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做好主持人的工作,還在幕后承擔著制片人與策劃人的職責,改變了主持人過于單一的功能定位,集播音員、主持人、編導、制片、策劃等角色于一身。
另外,電視節目主持人還應重視在節目中與觀眾的交流和互動,輔助節目的銜接與過渡,至于個人形象的塑造,則要符合節目的風格,如果與其他主持人以團體形式出現,還要考慮整體形象的一致性。主持人作為電視節目的最后把關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為觀眾呈現高質量節目;同時,要認識到與受眾互動的重要性。全媒體時代,主持人與受眾互動的途徑早已發生變化,從過去的節目郵箱、熱線轉變為如今的新媒體平臺,節目主持人可基于不同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渠道與受眾展開交流,成為受眾與節目之間的紐帶。
在如今的全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傳播的主體,都能夠隨時隨地拿起手中的智能手機拍攝與發布新聞,這使傳統媒體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不過,普通人發布的新聞層次較淺,并未對其進行深度解讀。并且,大部分受眾在轉發新聞時也僅僅是原封不動地轉載,并沒有表現出專業性。目前,許多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角色不斷被弱化,其中有節目形式發生變化的原因,大量嘉賓主持人、跨界支持人參與其中,影響了職業主持人功能的發揮;當然也有主持人自身底蘊不足的原因,導致自己無法為受眾進行信息的專業解讀[5]。
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要求,要嚴格執行主持人持證上崗規定,其中新聞、評論及訪談類節目不能設置或變相設置輔助性主持崗位,要對主持人與嘉賓的分工予以明確,強調主持人在節目中發揮的串聯、引導、把控功能。換言之,電視節目不能再出現所謂的嘉賓主持的情況,嘉賓不可行使職業主持人的職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對廣播電視從業者的規范與隊伍的管理,剔除主持人隊伍中不符合資質的人員。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要充分發揮出電視媒體對輿論正確引導的優勢,實現信息傳播的上通下達,還要從過去信息發布者的角色逐步轉變為信息解讀者,從而提高信息的附加值。換言之,主持人除了要對所傳播的信息展開基本陳述外,還要對新聞事件的背景、經過、發展進行對比與解讀,進而給觀眾提供更新、更深刻的觀點。
對于電視節目主持人而言,其在全媒體時代不僅要有扎實的主持基本功,還要了解現代觀眾對信息的真實需求。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受眾不再只滿足于知曉發生了什么,而是更想了解為什么會發生[6]。所以,電視節目主持人要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分析問題能力,能夠使用不同視角分析簡短的新聞資訊,用扎實的語言表達技巧對內容作出深度解讀,進而成為一名專業的信息解讀者,給觀眾帶來更高質量的電視節目。
首先,以個性化滿足多元化。隨著受眾信息需求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全媒體時代的電視媒體信息傳播已無法再以點對面的方式展開。由于處在不同地域、接受不同教育、擁有不同生長環境的受眾會有不一樣的節目收視習慣,所以電視節目在制作過程中要根據目標受眾的不同定位節目的風格。比如,《今日說法》欄目主要面向的是對法律知識感興趣的人群;《中國電影報道》欄目則是為電影愛好者輸出專業的電影知識,賞析經典電影。隨著觀眾的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多元化信息需求形勢愈發明顯,對于電視節目主持人而言,其要找準個人定位,以鮮明、個性的風格適應多元化的受眾市場需求,努力改變千人一面的主持現象,打造自己的個性化主持風格[7]。
其次,以品牌化提高競爭力。實際上,早在多年前央視與地方衛視就進行了打造主持人品牌化的嘗試,然而這種刻意突出主持人光芒的模式并未成為主持人職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未在業內形成影響,最多是在電視臺同行競爭中屬于有效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的品牌化與電視節目的影響力是相互依存的,品牌主持人所主持的節目必定會更加吸引觀眾,收視率也會更高,對于提高電視節目與電視臺的競爭力而言十分有效。例如,鳳凰衛視建臺之初,無論是資金還是規模,都只有內地市級電視臺的水準,但其能在短短數年之內一躍成為明星電視臺,甚至能與央視相提并論,靠的就是名主持人、名記者、名評論員。其中,鳳凰衛視的主持人在電視節目制作中充分占據主導地位,不僅要深入新聞現場采訪,還要參與制編播的全過程,使得每一檔節目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吸引大批忠實觀眾追隨。較為知名的主持人有吳小莉、陳魯豫、竇文濤等,鳳凰衛視有專門的團隊負責主持人的形象塑造,通過拍攝宣傳片、投放廣告等進一步提高主持人與節目的影響力。
其一,頻道專業化對主持人的專業要求提高。全媒體時代,電視臺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不斷豐富,信息稀缺性壁壘正在逐漸被打破,所以頻道專業化趨勢也開始凸顯。其中,央視率先在頻道專業化方面發力,相繼開設了新聞、經濟、體育、農業、少兒、戲曲等專業頻道,隨后大量省級衛視跟進,逐步實現了頻道專業化[8]。頻道專業化體現在形式與內容兩個層面,這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專業要求有所提高,所以其在主持專業化節目時,必須掌握專業知識。而且,如今的受眾對信息有著多元選擇,電視節目要想提高自身在媒體市場的競爭力,就要保證節目信息的可靠性與權威性,而這對于電視節目主持人而言是一種壓力。
其二,社會多元化發展需要更多專家型主持人。現代受眾對信息的挑剔程度不斷提高,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信息只會被受眾摒棄,所以對于電視節目主持人而言,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比如,著名籃球解說員馬健曾有過多年的職業籃球運動員生涯,并且入選過國家隊。在籃球比賽節目中,他總能用接地氣的語言為觀眾解釋許多籃球方面的術語與戰術理論。相較于全能型主持人而言,此類專家型主持人在特定領域內有著權威性,更受專業節目受眾的歡迎,所以有利于節目受眾忠誠度的提高,從而能夠形成較為穩定的收視群體。而且,從現實情況來看,播音主持專業出身的主持人很難發展成為法律、金融等專業性極強的節目主持人,所以一方面電視臺要在選聘門檻設置方面有一定針對性,優選不同專業領域人才進入主持人隊伍,對其播音基本功著重培養,從而使其成為專業型主持人;另一方面電視臺要加強對在職主持人的專業培訓,督促主持人不斷更新知識,獲取專業知識,讓其經過系統化的專業培訓后,也能像專業型主持人一樣在專業節目中游刃有余。
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制作對主持人的要求不斷提高,而主持人也從過去單純播音,到綜合主持,再轉向如今專家型制片人的發展方向,這是對不斷變化的媒體市場與環境的適應。所以,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需要對自身職業發展前景有清醒的認識;同時,要積極轉變自身的職業觀念,成為信息專業解讀者,打造自身的個性化風格,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努力突破與提升自己,以適應新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