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龍
(作者單位:瓜州縣融媒體中心)
融媒體時代,媒體的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傳播速度等都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革,對媒體行業的發展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各媒體的融合應用與創新發展,逐漸成為當前我國媒體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全程媒體、全員媒體、全息媒體及全效媒體的發展,在實現推動各媒體傳播格局發生轉變的同時,也對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開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使其面臨著較為嚴峻的轉型形勢[1]。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為促進傳統媒體及媒體記者的轉型與創新發展,就需要媒體工作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加強業務學習與鍛煉,形成良好的媒體傳播融合、創新意識,從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確保其語言、內容、形式與新時期的傳播需求相互適應,為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的良好競爭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在對媒體融合環境下縣級融媒體中心工作開展所面臨的新要求分析的基礎上,圍繞縣級融媒體中心記者轉型的必要性和具體對策進行研究。
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實現的積極實踐成果,也是實現思想文化工作開展的一種核心理念。通過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縣級媒體能夠對基層群眾的意見及時反饋,同時使基層群眾能準確地了解掌握黨委政府的最新政策與方針,充分發揮自身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與精神文明宣傳教育中的積極作用[2]。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與發展,需要與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信息傳遞中的便捷、及時、高效等優勢,從而建立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媒體傳播平臺,促進媒體傳播的發展及其價值作用的發揮。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已經達到8.7億人次,其中手機網民的規模更是突破8.5億,并且在各種信息傳播渠道中,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等社交媒體逐漸成為大眾進行信息獲取的首選方式。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以前的廣播、電視、報紙等逐漸轉變為當前通過一部手機或是一臺電腦即可獲知天下事。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媒體不同,社交媒體不僅能夠實現實時與高效的信息傳播,而且能夠滿足受眾之間的互動需求。此外,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也是促進基層宣傳思想工作與縣級媒體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工程。通過建立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實現媒體傳播的流程優化、資源整合等基礎上,使同一個信息內容在不同的平臺上以多種形式進行發布,能夠顯著提升融媒體傳播的影響力。它實際上也表現為在融媒體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與一體化采編播,多元化的新聞即時發布等工作機制支持下,能有效提升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凸顯傳統新聞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公信力、傳播力,從而實現對正向社會輿論的引導。
當前,我國多媒體融合的發展模式,對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使其面臨著迫切的變革形勢,同時促進了媒體的多功能拓展,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競爭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3]。首先,媒體融合環境對媒體傳播方式造成的變革影響,主要表現在信息采集多元化、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等方面。其中,信息采集多元化主要表現為傳統縣級新聞中心與廣播電視媒體的相互融合,合并成立了縣級融媒體中心。之前在媒體傳播中的多個部門和不同單位的各項職能,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也完成了合并,為了避免不同部門與單位合并后存在信息重復采集、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發生,可以通過縣級融媒體中心對多類信息進行一次采訪,運用先進的大數據與云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更加高效地進行新聞信息的采編制作與傳播。比如,縣級媒體的新聞記者可在不同平臺上上傳圖片、視頻,并進行分類操作編輯,結合不同受眾的具體需求,實現相應的信息內容推送,達到更好的信息傳播效果[4]。一次采集、多平臺分發的信息采集與傳播模式,能夠避免出現重復采集信息等情況,但這就需要相應的復合型人才來開展對應的信息采集和分發工作,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通過縣級融媒體中心實現對應區域內的全面覆蓋,創新新聞的編輯手法,有利于促進多元化信息采集支持下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此外,媒體融合帶來的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是指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對不同的媒體渠道和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包含傳統廣播、電視臺、官方網站、報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更加多樣化的渠道支持平臺,在與互聯網等新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多媒體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該地區的媒體公信力、影響力,在媒體融合的支持下,對外實現本區域鄉土人情的傳遞。
縣級融媒體中心在信息傳播中,能夠對當地基層百姓的真實情況進行還原,同時與其他縣市進行信息互通,實現輿論方向的實時監測與正向引導,確保其在融媒體背景下的良好傳播與發展。比如,陜西省柞水縣的融媒體中心、浙江省長興市的“掌上長興”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等融媒體傳播平臺的建立,都是在縣域內各鄉鎮信息互通的基礎上,為基層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多樣化與多類型的服務,逐漸促進地方智能生態圈的擴大和發展[5]。
融媒體環境下,一方面,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不再完全依賴傳統媒體,同時受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處于被動地位,而是通過互聯網等技術支持,在更大的范圍內對信息內容進行自主選擇與獲取。另一方面,由于當前我國的互聯網發展較快,也促進了各種應用程序的衍生發展,能向受眾進行精準的信息內容推送,滿足受眾在融媒體環境下的多樣化需求。此外,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應用,也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積極進行價值觀念轉變,以促進傳統媒體的創新發展,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對媒體傳播的要求。
在傳統的媒體傳播工作中,記者只有持有記者證才能夠上崗,并且還要熟練掌握設備特點及其具體操作方法,其工作范圍較廣,工作負荷也較重,對所花費的時間與耗費精力要求均較高。此外,縣級融媒體中心在信息傳播中,記者通過應用各種更加先進的技術,也能夠促進媒體傳播工作的有效開展,從而顯著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
傳統的地方新聞媒體是以廣播電視為新聞傳播的主要途徑,采用固定的頻率和頻道進行固定類型的新聞內容傳播,通過這種點對面的新聞傳播形式,滿足地方受眾接收新聞的需求。但這種新聞傳播方式單一、死板,新聞傳播的效果較差,且信息傳播后的反饋也不夠及時。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在融媒體環境下,需要通過運用多元化的傳播技術和手段,實現媒體資源與信息的有效整合,從而建立更具優勢的新聞傳播平臺,向廣大受眾傳播更加及時、準確及具有價值的新聞。
在新聞信息傳播中,信息傳播的媒體性質及類型相對多樣,但是各媒體傳播具有共同的目標。其中,信息內容是媒體傳播的重點[6]。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在受眾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逐漸下降,這與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內容、形式較為單一有著密切的關系。針對這一情況,記者要把握好新時期媒體傳播與發展形勢,在新聞信息采集與節目制作中,通過對互聯網傳播的優勢及其傳播思想的有效融合,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時效性強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此外,還可以在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播放過程中或者是相關的新媒體傳播平臺上設立有獎征集活動,鼓勵廣大受眾通過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熱線電話等多平臺多方式提供新聞線索,從受眾需求層面對新聞節目內容進行把握,不斷豐富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和形式,推動其在融媒體環境下的良好發展。
互聯網傳播平臺中的新聞內容非常豐富,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但其真實性相對較差。比如,一些網絡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為實現引流或吸引受眾,故意夸大新聞內容,或者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進行信息傳播與轉載,就會導致新聞事件在持續發酵過程中與事實真相越來越偏離,嚴重影響新聞傳播的真實性[7]。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在新聞傳播中要堅定政治立場,帶動主流媒體對輿論的積極引導,從而真實還原新聞事件,提高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信息傳播速度的提升與傳播途徑的多樣化發展。由于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傳播門檻相對較低,所以會導致各類虛假信息的泛濫,對信息傳播形成不利影響。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在工作中不僅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學習和實踐鍛煉,也需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堅持傳播積極向上且導向正確的新聞,從大局觀念出發,充分發揮個人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深入地解讀政府的各類政策和方針內容,有效地整合新聞素材,傳播有價值的新聞內容,確保新聞報道的質量[8]。此外,為促進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媒體的融合發展,記者還需要掌握新媒體技術,利用先進的信息傳播途徑,推動新聞媒體的不斷創新和升級發展。
在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中,工作人員對黨中央領導的講話,以及會議精神、國家政策與方針等內容的宣傳重視程度較高,但對基層的民生信息傳播的關注度明顯不足,導致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與基層群眾的生活不夠貼近,群眾無法產生情感共鳴[9]。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具有較為突出的交互性,其傳播的內容也更加多元化,與基層群眾更貼近,信息傳播過程中所收到的反饋也比較多。因此,從縣級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地域性特征和優勢出發,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地方主流媒體,能夠代表地方的群眾,充分體現該區域特色,并傳達當地的風土人情,如果對所傳播新聞內容的選擇合理,會吸引一大批潛在的受眾群體關注廣播電視節目,從而提高其影響力[10]。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記者來講,其需要掌握和合理利用各項信息交互技術,深入到基層群眾中,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利用新媒體技術建立多種互動模式,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強受眾的互動性,提高廣播電視節目對基層受眾的吸引力,為融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地方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重要形式,在推動地方傳統媒體的創新發展,以及順應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需求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和意義。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在融媒體環境下,要主動摒棄傳統媒體的部分落后思想,采用更加科學的傳播模式,運用多媒體技術,關注社會熱點與民生事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媒體傳播平臺,為受眾傳播更加權威、真實且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內容,加快縣級廣播電視媒體傳播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