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艷榮
(中共包頭市委員會黨校,內蒙古 包頭 014010)
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以下簡稱“土右旗”)地處呼包鄂三角腹地,北依大青山,南臨黃河,是敕勒川的核心區域。全旗轄有5個鎮、3個鄉、1個管委會,總人口36萬人,總面積2 368km2。近年來土右旗全力加快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土右旗歷史悠久,文化繁榮,是二人臺、山曲等地方戲曲的發祥地,文化領域共獲國家級大獎25項。2011年,土右旗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命名為“中國二人臺文化藝術之鄉”。2020年,土右旗二人臺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項目名錄公示名單(數據來源:土右旗人民政府網站)。
土右旗圖書館始建于1925年,由地方士紳募集款項所建,新館于2009年開始建設,2012年8月22日免費開放。圖書館面積4 000m2,藏書8萬余冊。館內設有閱覽座椅475個,其中電子閱覽座椅38個,少兒閱覽座椅138個。每周開館時間60h,節假日不閉館。圖書館設圖書借閱區、少兒閱覽區、綜合閱覽區、電子閱覽區、盲人閱覽區、地方文獻(工具書)區、政協文史資料區、過期期刊區、讀者休息區、自修區等(數據來源:土右旗圖書館官網)。
為滿足農牧民的閱讀需求,圖書館每年開展送書下鄉活動,挑選讀者需要的科技類、養殖類、種植類、娛樂類圖書和奶牛養殖技術小冊子,在各村進行巡回流動服務。2007年“草原書屋”工程開展,全旗共建成288家“草原書屋”,每個書屋平均完成圖書配備1 200種、1 700多冊,音像制品100種。2010年,建成土右旗圖書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并完成8個基層服務網點的建設任務。2015年7月建立了薩拉齊監獄圖書館分館,2015年12月建立圖書館美岱召流動服務點(數據來源:土右旗圖書館官網)。
土右旗博物館又名敕勒川博物館,是內蒙古博物院的分院。2011年10月28日建成開館,總建筑面積為2.5萬m2,其中展覽面積為1.8萬m2,博物館設有歷史廳、革命廳、民俗廳、成就廳、臨展廳、城市產業未來廳以及共享廳7大展區。館藏漢、北魏、唐、遼、金、元、明、清各類文物真品、圖片書畫以及民俗物品3 000余件。敕勒川旅游服務中心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全國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點”。敕勒川博物館榮獲“國家三級博物館”“自治區統一戰線實踐教學點”和“自治區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數據來源:敕勒川博物館官網)。
土默特右旗文化館成立于1952年,于2011年11月搬入新館。新館建筑面積4 000m2,室外活動面積1.2萬m2,文化館內設文藝輔導部、美術攝影部、文化活動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創編調研部、舞蹈室、老年大學活動室、二人臺坐腔活動室、書畫展廳、多功能廳、非遺展廳、非遺陳列廳等。每周免費開館56h。館內開展老年大學活動、二人臺坐腔輔導、健身舞、模特走秀、書畫展覽等活動,同時免費開展器樂、舞蹈、美術培訓、二人臺、書法、攝影等輔導培訓。文化館組建了舞蹈團、威風鑼鼓隊、銅管樂隊、二人臺坐腔隊等業余文藝團隊,下鄉免費演出700多場。目前,文化館已建成鄉鎮文化服務站點467個、文化大院110多家,總面積達到28 200m2,覆蓋率達到90%以上。文化館201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13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單位”(數據來源:土右旗文化館)。
近年來,土默特右旗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配套服務,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打造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驗新模式。在文旅融合時代,土右旗不僅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更重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土右旗是自治區首家推出全域旅游一票制的旗縣,游客購買一張108元通票即可游遍土右旗六大4A級景區,該票包含大雁灘、美岱召、博物館、九峰山、七彩大地、辛集皮革城等6個4A級景區,有效期1年。目前已成功承辦內蒙古二人臺藝術節五屆;中國金杏三娘子旅游文化節舉辦13屆;敕勒川旅游文化節13屆。土右旗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讓群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2020年土右旗烏蘭牧騎編排文藝作品43部,開展送戲下鄉及主題巡演135場次;完成配樂廣播劇《青山英雄》34集錄制;開展了“四渡赤水出奇兵”主題巡展;舉辦了敕勒川旅游文化節17場演出;開展了主題多樣的書法美術攝影民間藝術作品展;舉行第三屆全區農牧民文藝匯演、“百村萬場”群眾文化演出、包頭市精品演藝文創和非遺產品進景區等86場次節慶品牌活動;集中開發了25種旅游工藝品、紀念品和文創產品;非遺進景區活動30場次;開展文化戲曲進企業、進鄉村等群眾“家門口”活動200余次;書畫攝影等主題展覽10期次;農牧民文藝匯演及“百村千場”文化大院巡演1 000場(數據來源:土右旗人民政府網站)。
目前,土右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導型,供給力量單一,社會力量和公眾參與度低[1]。公共文化服務存在重輸出輕互動、重數量輕質量的情況。由于缺少公眾參與決策和反饋的平臺,群眾很難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中,往往是政府提供什么,群眾接受什么,政府不能掌握公眾需求。政府單一的公共文化輸出,并沒有收獲預期的公眾滿意度,甚至還有質疑。比如文化下鄉活動,從數據上看有幾百場,但是平均到每個村落的次數就少之又少,時效性短場次少,沒有給群眾帶來持續的享受和文化影響力,因此沒有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比如圖書館開展的“草原書屋”工程,投入的資金和物資比較多,但書屋建成后,利用率比較低,一些圖書室無人問津,將圖書堆積起來,另作它用。
土右旗有5個鎮、3個鄉,近300多個村委會,人口分布比較分散,這也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帶來不少難題,公共文化服務成本偏高,想要公共文化設施全面覆蓋,惠及所有公眾,無論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硬件配備還是之后的管理運營中,都會耗費大量的物資和人力成本。建設好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與村落距離較遠,交通不便,三館的資源和開展的培訓活動,并不能惠及廣大農民朋友。同時公共文化服務在城鎮和農村的受眾有明顯差異,城鎮中年輕群體偏多,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偏多,不考慮受眾的特殊性和差異性而提供同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也不能收獲預期的效果。
面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力量單一,公眾參與度低的問題,政府應轉變服務模式,挖掘群眾文化潛能,尋找農村文化能人,鼓勵村民參與農村業余活動,扶持農村表演藝術團體,讓群眾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角。
優化農村公共文化網絡設施,政府開展公共文化服務要積極向公眾采集意見,公共文化產品從之前“我主動送,你被迫要”到“你需要,我來送”或“你開發,我買單”,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延伸。
加強政府引導,倡導群眾表達需求,通過網絡或鄉鎮文化服務站對村民提出的需求和意見做到及時反饋,使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更具有針對性,更加能夠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堅持資源下沉、兼顧特色,提供精準服務。
目前,公共文化服務已經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基礎性建設,下一步向從有到優的更高層面邁進[2]。5G時代到來,公共文化服務應堅持科技賦能,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構建公共文化云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網上平臺,探索“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通。
大力開展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云端”數字服務,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遞送終端從城鎮延伸到鄉村,實現文化供給的多元化、便捷化。
公共文化服務可以通過新媒體的媒介向公眾傳送,抖音、快手、微博已成為公眾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公共文化服務應利用好互聯網環境創造的新平臺向公眾提供更多服務,在快手、抖音平臺有很多土右旗本土紅人,他們利用個人藝術特長,比如二人臺、三曲,深得廣大粉絲的喜愛。政府可以與本土網絡紅人合作,除了在網絡平臺演出,也可以到線下演出,給群眾帶來別具一格的文化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