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楊思思,姜 丹,王 維,楊 璐,劉麗紅
(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00)
科學技術的普及程度,是國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標志,事關經濟振興、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因此,必須從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興旺和民族強盛的戰略高度來重視和開展科普工作。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愚昧更不是社會主義。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就是從根本上動搖和拆除封建迷信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1]。
和諧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雖然國家在創建和諧社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社會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和諧現象,例如一些迷信、愚昧活動卻日漸泛濫,反科學、偽科學活動頻頻發生,令人觸目驚心。這些與現代文明相悖的現象,日益侵蝕人們的思想,愚弄廣大群眾,腐蝕青少年一代,嚴重阻礙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2];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科技水平也在不斷地進步,新的技術不斷涌現,科技革命一直在進行。為順應時代發展,應緊跟步伐,從而實現科學技術的良性發展。人才是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基礎,所以,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越來越重要,高科學素質的公民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基礎。提高公民素質不但能夠促進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同時也能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我國參與經濟建設的人員大多數屬于勞動人員。因此,目前科普工作的重點是如何提高勞動人員的素質[3]。
科普工作與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只有做好科普工作才能不斷提高國民的科學素質、才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應充分認清科普工作的戰略定位,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重視和支持。
橫向聯合不充分,吉林省科技廳、吉林省科協等部門聯合開展了一系列科普宣傳工作,但形式上主要是聯合組織大型活動、聯合發文等方面,但在各單位協作、各方優勢資源有效整合以及開展深度合作等方面還有待加強。上下聯動不協同,從吉林省近幾年開展的科普活動情況看,各市(州)沿用慣性思維,往往是“上面部署了,我們開展了”,結合實際不夠,大膽創新不足。聯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科普工作的進行還有待提高,社會機構和企業之間缺乏維持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的有效機制,參與科普工作的合作關系不穩定,同時活動形式過于單一。
科普經費不能有效支撐各項科普工作的開展。吉林省的科普經費在全國的位次一直處于25位以后,近年來基本處于全國倒數第一二位。吉林省沒有設立科普項目擇優資助計劃,激勵社會支持和參與科普工作的科普經費杠桿作用不夠,無法用項目的辦法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進入科普領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普工作的進步發展。
各類科普場地建設劣勢依然突出。除科技館數量在全國位次相對稍高一點外,其他各類科普場地都與其他地區存在一定的差距。據統計,雖然吉林省有8個科技館,但由于建筑面積都比較小,導致吉林省的科技館總建筑面積在全國依然位列倒數第一。
科普工作人員是科普工作的主體,其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科普工作的成效。2014年以來,吉林省專兼職科普人員數量在全國排名均處于后五位。由于科普成績不是評職稱晉級的考核因素,導致很多優秀的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動力不足。科普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還有待提高,隊伍建設的規范性有待加強,激勵機制有待完善,隊伍規模還有待擴大。各地區、各部門科普工作人員不穩定,流動性大,導致科普統計工作不規范,科普活動開展不及時,缺乏多樣化、定向化、精準化。
新時代,推進科學普及工作更好地發揮作用,應系統思考、整體把握、協同推進,要釋放一切創新力和活力,不斷創新工作內容和形式,持續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提高科普傳播能力和水平。既要注重科學普及工作常態化,又要勇于創新科學普及模式、方式,突出構建“大科普”工作格局。既要最大限度地推進科普場地積極發揮作用、不斷豐富科普傳媒載體,增強“硬實力”又要充分發揮吉林省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培養科學普及人才,組織多樣化、特色化系列活動,提升科學“軟實力”。
進一步發揮吉林省科普工作聯席會的積極作用。吉林省科普工作聯席會主要作用是加強對科普事業發展的規劃引導、政策協調和督促檢查,在全省形成共同參與、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已被證明是推動科普工作發展的有效和組織架構。近年來,吉林省科普工作聯席會各成員單位一直沒有開展深入和廣泛地合作。要加快推進吉林省科普聯席會各成員單位聯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形成推進科學普及工作的合力。要積極吸納省民委、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人社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廳、省農業農村、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省廣電局、省體育局等省直廳局,以及中科院長春分院、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省社會科學院等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到省科普聯席會中,集成各方資源,調動各方力量的積極性,開展系列參與度高、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的活動,不斷提高吉林省科學普及工作的影響力。
加快形成全省上下協同推進科學普及工作的合力。囿于思想觀念,以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省直有關廳局、各市(州)和縣(市、區)各相關部門,從意識上對科學普及工作就不重視,“能應付應付、能敷衍敷衍”,每次活動和相關工作的推進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況且有些地區幾乎就沒有開展相關工作,這些現象在近年的科技活動周和科普統計工作的組織過程中已經有所表現。要積極調動各市(州)、縣(市、區)的積極性探索建立獎勵鼓勵機制和制度,引導全省上下形成全力推進科普工作的良好氛圍和強大合力。
應組織建立合作平臺,促進與各社會組織、企業的交流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及溝通渠道,充分激活社會活力,提高社會參與度,營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切實形成各方資源的合力,共同促進科普工作的良性發展。
探索構建跨區域協作機制。探索成立東北區域科普聯盟,推動互聯互通、協同創新。開展科普交流,聯合舉辦科普系列活動,加強科技館、科技類博物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互相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共同推進區域間科普工作邁上新臺階。
組織開展好各項活動。充分利用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契機開展重大科普類活動,更大范圍面向公眾普及科普知識、方法與技能,拓展社會公眾參與、互動、體驗渠道。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科學實驗展演匯演、優秀科普作品推薦、科普微視頻大賽等系列活動,形成活動各具特色、社會積極參與、媒體廣泛傳播的良好氛圍。
規范和提升科普統計工作。針對吉林省科普統計數據不詳不準的實際情況,根據統計方案、統計范圍和統計指標的調整,每年組織開展系統培訓,逐步規范、完善和提升科普統計工作,通過精準統計和數據分析,切實提升吉林省科普統計工作水平。
積極推進各類科技資源對外開放。吉林省科教資源豐富,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較多,但對外開放程度不夠。要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實驗室等各類科技設施進快向公眾開放,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活動。加快推進科普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各類基地的認定,推進科普工作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
充分發揮新媒體在科普方面的應用和推廣。不斷改變報紙、網絡等傳統的傳播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直播等數字化平臺,不斷豐富網絡科普資源,讓廣大網民分享豐富的科普資源。
不斷豐富各類科普作品。培育科普期刊,加強原創性、鼓勵老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創作,豐富科普作品種類提升科普作品質量。定期組織編印、發放科技知識讀物,積極推薦科教書刊和影視資料等科普作品。
針對青少年有計劃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推動建立學校、家庭與社會科普教育協調發展的組織機制,讓青少年更多地走出課堂,使青少年在網絡化的科技教育氛圍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教育。組織科普教育機構主動走進校園,貼近學生,設計適合學生的科研實踐活動、科普報告、科普展覽、科普體驗活動等。在夏(冬)令營期間,多組織學生到科普試驗基地、科普教育場館等地方學習體驗。
加強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從管理機制上重視科普工作,鼓勵和支持院士、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創作,挖掘有潛在能力的科研人員投身科普事業和科普社會實踐,建立多學科多人才融合的科普志愿者隊伍。培訓一批從事科普創作、科普展品設計和制作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一批從事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的優秀指導教師、宣傳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
加強科普管理工作者專職培訓。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科普管理工作者的專職培訓,注重知識傳播和能力傳授相結合,理論政策學習與實地考察體驗相結合,不斷提高科普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