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柱
(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黨校,重慶 402660)
潼南高新區是2016年經重慶市政府批準設立的市級高新區,規劃面積20.69km2。按照科技部“創新驅動、戰略提升”的總體要求,潼南高新區緊緊圍繞南區現代制造產業園、北區循環經濟產業園、東區環保科技產業園和現代農業創新高地,打造“一區三園一高地”。按照“一區多園”的發展思路和“保總量、穩增長”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落實招商引資工作安排部署。以創新的發展理念,以創新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產業立區、特色興區、人才強區戰略,以創新的發展模式,匯聚人才、產業、資本等創新資源。現結合潼南高新區實際情況,重點圍繞主導產業進行如下分析。
潼南高新區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不斷強化招商引資,著力推動產業聚集,努力形成潼南高新區“3+2+1”產業集群。
發展以智能終端、智能裝備為主的智能制造產業。潼南智能裝備產業主要為智能裝備整機、零部件、整機耗材生產和集成應用企業,目前有相關企業65家,已投產42家,在建5家,規上30家,2020年實現產值33.07億元。智能終端及配套企業45家,已投產37家,在建1家,規上31家,2020年實現產值144.21億元。主要生產筆電零部件、智能穿戴、智能音箱、路由器、藍牙耳機等。
發展以天然氣綜合利用、新材料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高新區目前有天然氣綜合利用及精細化工產業企業42家,已投產19家,在建3家,規上15家。2019年實現產值25.78億元。主要產品有鉻鹽、鈦白粉、二甲醚、無機肥料、環氧樹脂、電子化學品、涂料、新型材料等。
發展以食品工業、輕工制品為主的特色消費品產業,大力發展中高端紙制品、箱包、燈飾等消費品,引進匯達檸檬、維爾美紙業等企業45家,已投產34家,在建6家,規上25家。2020年實現產值16.82億元。
發展以電鍍、資源化利用為主的環保表面處理產業。高新區已有環保表面處理企業32家,投產25家,在建2家,規上10家,2020年實現產值49.08億元。
發展以裝配式結構件、機制砂石為主的綠色建筑建材產業。高新區已有綠色建筑建材企業22家,投產16家,在建4家,規上11家,2020年實現產值34.2億元。
緊緊圍繞高新區產業集群,發展包括工業設計、檢測平臺、咨詢服務、科技孵化、物流倉儲、創新研發平臺等為生產性企業服務為主的現代服務業。
①現大部分企業都是來料加工,產值不高。②入駐企業絕大部分不是主廠的一級供應商,處于訂單不穩或訂單價格低的困境。③上游原材料、坯料和下游成品企業均在外地,導致本地產值低,貢獻率不大,物流運輸成本高,成品運輸良率低,訂單不穩、行業話語權低。
潼南高新區大多企業規模偏小,新興產業中缺乏具有帶動作用的領軍企業,沒有龍頭企業的整合,很難形成產業集群,無法發揮產業鏈的輻射與帶動作用。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創新的深度和廣度不足。潼南高新區的企業總體小而散,企業自身研發能力弱,研發平臺少,產學研合作不緊密,合作創新能力不足。高新區大多數企業還只是傳統的生產型企業而不是創新型企業,對產業創新的技術推動能力不足,自身的產品技術檔次不夠高、產業技術含量較低、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導致一些關鍵產品與國際水平在質量和成本上存在較大的差距。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發展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創新人才短缺、外流嚴重;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產業主體技術依靠經濟發達地區的龍頭企業或國外,并且近年來還沒有改變這一狀況。②企業的知識引領作用不強,自身戰略格局具有局限性,或自身管理能力欠缺,或在產業中缺乏話語權和影響力。有些企業的戰略格局具有局限性,缺乏產業鏈思維、供應鏈思維、互聯網思維、平臺化思維和生態圈思維,這些因素將制約龍頭企業的商業模式及企業戰略向產業鏈、供應鏈、互聯網、平臺化和生態圈進行轉型升級。有些企業的管理能力欠缺,企業經營管理不強、知識管理系統缺失、信息系統滯后,無法通過技術、品牌、管理等資源共享或知識輸出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或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①招商政策優勢不明顯。兌現政策和補貼不及時、力度不夠,缺乏招商競爭力、吸引力,同時因財政基礎差,招商政策不夠優,解決辦法不夠多。②目前本區財政無法投入,導致平臺建設不足,整體配套能力不強,高新區自身根本無法平衡建設投入,高新區是典型的“小馬拉大車”,不但面臨土地出讓給企業后的嚴重倒掛,還需要支付拆遷資金、招商引資政策兌現等費用。
①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深刻理解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的重大意義。要牢固樹立全員招商的理念,充分認識到抓招商引資工作是做大做強做優以工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撐,也是潼南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舉措。②強化招商引資意識。要具備鷹眼識項目、咬定目標不松口、信守承諾敢擔當、攻堅克難促進展的精神,聚焦智能裝備及智能終端等主導產業,按照既定方向、既定目標,一以貫之、持續發力、快速推進,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③完善招商工作機制。選優配強,落實智能裝備及智能終端等主導產業的招商引資、產業發展主抓區級領導和部門,保證每個招商引資項目有具體人員聯系、跟進、幫扶,保證項目能落戶、能建設、能投產、能達效。同時,把落實責任與強化考核結合起來,分解任務,加強考核,切實做到年初有計劃,月度有檢查,季度有考核,半年有小結,確保招商引資任務落到實處。
當前重點就是要解決好“怎樣招商、拿什么招商”的問題。怎樣招商,就是要在以領導招商、定點招商、活動招商、區域招商為基本方法的同時,高度重視中介機構在招商引資中的橋梁紐帶作用、以商招商的宣傳作用、產業園區(孵化器、樓宇經濟)的產業集聚作用、優勢產業的集群作用,大力開展代理招商、專業產業園區(孵化器、樓宇經濟)招商、網上招商、產業集群招商等新途徑;拿什么去招商,就是要拿專業化的產業發展規劃、拿優質資源(包括產業基礎,交通、區位優勢、環境資源、要素資源等)、完善的基礎配套,拿堅守信譽、拿我最懂你、拿一流服務去招商。
抓招商引資,要解決好“我有什么”“我要什么”“誰能干這個事情”這3個必答題,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目前潼南區要圍繞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化工及新材料、消費品3個主導產業發展抓好招商引資,要圍繞主導產業做好產業發展規劃,針對性制定優惠扶持政策,特別是圍繞主導產業招引重大項目時一定要舍得給予優惠政策,放水養魚,算長期賬、綜合賬,讓項目落戶、發展、壯大,形成產業龍頭,這樣產業聚集效應才能不斷顯現,對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才能不斷擴大,比如以CNC加工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就已經在成渝中部地區形成很高的知名度。
全力推進平臺建設,為招引項目創造有利條件。①重點打造“科技信息服務、企業創業服務、科技人才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等四大平臺以及整合本地的科技支撐平臺資源,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平臺保障。同時,加強對各類創新基地、平臺建設運行的指導和支持,督促及時總結經驗,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平臺創新創業服務及科技中介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在支撐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中的重要作用。②積極吸引促進支撐區域服務競爭力構建的配套服務機構,幫助企業利用社會服務規避技術風險、降低開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和提高創新效率。③加快場地平整、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水、電、氣、訊部門與高新區建設協同推進,保證企業進場建設需要。④成立供應鏈公司,助力企業發展。
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優惠扶持政策招引企業落戶和支持企業發展。①出臺首臺(套)政策,對首臺(套)企業給予獎勵支持,鼓勵企業創新;②鼓勵擔保公司創新擔保服務政策,如訂單質押、應收款質押、設備少打折擔保等,解決企業流動資金;③出臺臺階式稅收政策、對應土地單價政策,制定基礎稅額,如企業連續3年稅收超過基礎稅額多少,土地單價回歸至基礎地價;④出臺優惠土地政策,吸引投資人建設五金模具機械綜合市場;⑤出臺2年—3年物流補助政策,根據企業實際發生稅額對應產值,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單個企業設置每年的最高補助限額;⑥在融資上給予貼息,在研發上給予支持等。
招商工作是一項需要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工作,進行招商工作之前,應當及時掌握重點產業的動態、特征和技術特點,把握招商規律,認真學習產業政策、產業發展趨勢及其他先進高新區的招商方式,而且要提高招商的執行力,能夠將招商的思路、想法付諸實踐,同時增強同企業溝通、談判、服務等各項能力。為加快推動創新發展和轉型發展,必須緊緊依靠高新區這個帶動潼南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圍繞高新區創新驅動戰略和“一區三園一高地”建設的發展思路,從而在加快招商引資、集聚優勢產業鏈、強化招商隊伍建設方面實施新的舉措,依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公共平臺搭建、優化完善扶持政策、創新改進招商辦法等措施,使招商工作能夠為潼南高新區經濟發展奠定雄厚的基礎和實力保障,使潼南高新區在全區的經濟工作中做出表率,早日實現高新區轉型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