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梅
(內蒙古財經大學 圖書館,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智慧圖書館是指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運用了智能技術的一種自動化管理與智能化建筑結合的數字圖書館。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多媒體、云計算等技術在圖書館的運用,滿足了師生對智慧型、個性化、多元化服務的需求。目前,國內一些高校圖書館都在大數據技術驅動環境下打造智慧圖書館模式,因此,探究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的發展路徑,是提升圖書館綜合能力從傳統的資源型向服務能力發展的關鍵。
智慧圖書館是指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同圖書館與云計算有效地結合起來,根據讀者特點并依托智能建筑和數字技術提供服務的一種新型圖書館。智慧圖書館最早發展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圖書館,該館建立了世界第一個虛擬空間的智慧圖書館,到2003年芬蘭大學圖書館首次提出了智慧圖書館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能夠移動和感知的圖書館這一概念,概念明確了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離不開實體圖書館和管理系統中的虛擬管理內容,是二者的有機結合。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化轉型起步較晚,借助于“圖書館+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化設備”概念正在逐步形成,我國高校智慧圖書館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的引領推動下,正在逐步有效地發展壯大。
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普遍存在著數字館藏資源匱乏、文獻資源利用率低的現象,因此在建設智慧圖書館時進展緩慢,主要存在以下3個方面:①圖書資源門類不全;②數字信息資源種類不多,尤其是一些學術性較高的專業性資源嚴重缺乏;③館際間的資源共享平臺使用率低,借閱手續煩瑣。在網絡化普及的現實中數字化閱讀成了讀者喜愛的一種閱讀方式,然而數字化資源匱乏無法滿足讀者需求,迫使一些圖書館將紙質文獻轉化成數字化資源。數字化館藏資源的嚴重不足,降低了讀者對圖書館的依賴。
智慧館員是構成智慧圖書館的重要因素,是影響智慧圖書館服務質量和智慧圖書館發展建設的關鍵。然而目前高校圖書館員專業技術和學歷普遍偏低,對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化技術不熟悉,對智慧圖書館相關的知識比較陌生,缺乏對讀者個性化需求的理解,無法開展智慧圖書館服務。因此,要建設智慧圖書館必須培養智慧館員。專家金曉明認為,智慧服務下館員應重點培養在服務過程中應用新理念、新技術來改善現有的服務流程和服務質量,為教學科研提供智慧服務,包括創新組織管理和研發能力、服務實施和服務推廣能力、學術研究和成長能力。由此可見,智慧館員的培養和管理對智慧圖書館建設非常重要。
與傳統圖書館相比較,智慧圖書館對高新技術的支持要求更高,如計算機、管理軟件等,在“互聯網+”時代,這些都是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的重要條件,也是對互聯網功能的依賴。由于高校圖書館受經費限制,導致了智慧圖書館服務的智慧化、數字化、可視化、便捷化等很難完全實現,難以將協同管理與物聯網技術更好地利用,如:校園一卡通、RFID系統、門禁系統、借還書系統、座位預約系統、數字資源系統、移動圖書館App等等統一到一個智慧化系統平臺上,經費不足也難以購買pad閱覽椅、VR、AR、智能機器人等新型設備和建立新媒體體驗式和數字化閱覽室。智慧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缺乏信息化、數字化設備的支持就不能實現智慧化服務。現階段高校圖書館的軟硬件設備技術老化、陳舊,很多都成了擺設,因此,高新技術設備亟待完善。
國內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中,普遍存在閉門造車,不重視資源共享,缺乏統一協調規劃機制現象,因而進展緩慢。①圖書館在學校屬于獨立管理,缺乏和院系之間的溝通配合,因此數字資源建設中重復購買、內容相近,浪費現象嚴重,例如,萬方、CNKI等數據庫,對那些有本館特色和高水平的外文數據庫很少購買。②數字資源質量參差不齊。高校圖書館的規模、投入經費不同,數字資源的基礎也不盡相同。有些基礎力量雄厚的圖書館在重視程度、資源數量、技術設備、館員技術、經費投入等方面投入力度較大,在數字資源建設的特色和質量上都比較完善,而一些自身條件差的圖書館在資源、設備、技術上就比較落后。③缺少專業人才。雖然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給資源共享鋪設了平臺,但一些圖書館沒有設置專門的部門負責服務,只設置了少數技術館員去管理,不能及時處理數字資源利用過程中的錯誤信息,后期維護得不到保障,制約了信息資源共享建設。
高校智慧圖書館的核心是以讀者為主體的資源空間知識服務的智慧化,通過對文獻信息的挖掘推送,為教學科研提供智慧化知識服務。圖書館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建立自有信息資源,加強智慧圖書館資源整合功能,將紙質文獻轉化成數字資源,要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并進行系統利用;根據讀者的個性化需求要建立與讀者的互動平臺,向讀者推薦個性化閱讀方案,包括群體和個人個性化需求。要加大數字資源的經費投入,根據本館的館藏情況及院系的專業特色,購入高水平的數字資源,避免浪費。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及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智慧服務,要求智慧館員具備信息檢索、分析預測、技術及智能設備的利用能力。①強化智慧館員的服務意識,在智慧館員的管理過程中,缺少管理制度,大多是依賴傳統的規章制度制約,導致了一些館員工作懈怠、消極被動。因此,要加強思想教育,提高館員的服務意識,使館員對待新生事物和科技動態要保持一種積極學習、創新的態度。②建立學習培訓機制,圖書館要重視館員的學習與培訓,通過舉辦講座、學習交流、外派或線上學習等形式使館員提高專業知識,逐步建立學習培訓長效機制,通過培訓學習專注問題導向,理解智慧化管理真正含義,破解智慧化服務中遇到的難點,助力館員智慧創新。③建立智慧館員團隊,要構建一支專業化團隊,不拘一格選拔智慧服務館員。智慧圖書館要想長遠發展,人才團隊是做好智慧服務的保障,通過招聘、錄用有專業經驗的人員組建智慧圖書館隊伍,同時完善選拔聘任機制。
智慧圖書館作為教學科研中信息資源傳輸節點,智能技術、智能設備成為智能服務的重要支撐。①要想發揮好智慧圖書館的作用,學校及圖書館領導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盡可能地保證經費投入,保障智慧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技術、設備、資源、人才的需要。②軟硬件設備的配置要多樣化,從目前來看,一些高校圖書館在利用的軟硬件設備技術上不能滿足讀者需求,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要從傳統單一型向智慧型、數字型、復合型發展,因此在技術設備投入更新上要滿足條件,包括輔助型設備、數碼設備、操作互動性設備及各種軟件程序,例如,數據處理、數碼編程、數字音樂編程、空間數據分析等。③加強宣傳推廣,傳統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有所不同,通過宣傳推廣改變讀者對圖書館的陳舊思維,吸引讀者利用智慧圖書館。通過智慧圖書館講座、微信平臺、自建的App等及時發布新聞資訊、智庫服務、學科服務、檢索服務、數據服務等,使讀者充分了解大數據智慧服務、自助服務、個性化服務,讓讀者體驗到智慧服務的快樂。
無論是綜合類或專業類高校圖書館都有自建的數據資源庫,因此要打破館際間壁壘,推進數字資源共享機制,要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通力合作整合優勢。①做好數字資源的規劃,合理優化各方資源,各館要根據本館特色加大經費投入,挖掘具有專業特色、專業優勢的館藏資源,規劃好自己的建設標準。②利用好共享技術,利用網絡連接、資料儲存、數據通信等技術搭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館員要發揮技術優勢和手段開發多用途平臺功能,保障資源共享順利進行。③協調好供求關系,牽頭統籌、整合優勢、分工協作、技術監督等都要協調好,同時要平衡著作權與使用者的關系,利用版權保護措施擴大資源共享范圍,建立一個良好公平的共享環境。④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資源共享服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