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碧俠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河南 濟源 459000)
閱讀是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傳承文明、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公共圖書館是人們進行閱讀活動的主要場所,作為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主陣地,是全民閱讀活動的重要引領者和主力軍。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在全社會營造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激發、培養讀者閱讀興趣,傳授閱讀方法,提供閱讀讀物,引導人們養成閱讀習慣,提升全民族素質。
“閱讀推廣”一詞源自英文“Reading Promotion”,“Promotion”除可理解為“推廣”之外,還有“促進、提升”的意思,因而“Reading Promotion”也可以翻譯為“閱讀促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確定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1]。我國一直稱之為“世界讀書日”。2006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了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這標志著中國圖書館學會在推動全民閱讀上有了專門的組織機構。2009年,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更名為閱讀推廣委員會,下設15個專業委員會。中國圖書館學會致力于閱讀文化和閱讀服務的研究,依托圖書館行業自身優勢,聯合社會力量,積極倡導全民閱讀,指導和推動全國圖書館界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關于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概念,目前尚無明確的界定。筆者查閱國內專家、學者觀點,得到大家認可的是王余光提出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是指由公共圖書館獨立或者參與發起組織的,普遍的面對讀者大眾的,以擴大閱讀普及度、改善閱讀環境、提高閱讀數量和質量等為目的的,有規劃有策略的社會活動”[2]。公共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是圖書館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圖書館履行使命的重要工作。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全民閱讀,從2014年—2020年的兩會上,“全民閱讀”連續七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面對新時代,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推動全民閱讀,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圖書館作為閱讀推廣的主力軍,在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型社會中必將肩負重要時代責任。
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智能科技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閱讀內容,閱讀載體從紙質媒介逐漸向智能媒介轉變。網絡媒體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內容,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作者。閱讀已經呈現大眾化常態,而且人們更加傾向于多樣化、碎片化閱讀。新的發展環境為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全民閱讀工程是“十三五”時期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公共圖書館法》的正式頒布施行,公共圖書館作為全民閱讀推廣的重要陣地,必須履行好它的職責,將閱讀推廣作為深化讀者服務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喚起人們對書籍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將人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吸引到書籍的閱讀當中。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廣全民閱讀,在國家層面,是文化創新、文化強國建設的巨大推動力量;在社會層面,對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精神家園意義重大;在個人層面,通過閱讀成為有思想、有知識、有創造力的人,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創造社會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書籍承載著人類歷史文明傳播和社會進步,從古代的甲骨、器皿、竹簡到紙張,從刻寫、抄錄到印刷術的發明,閱讀的載體不斷更新,文明的傳播與積累速度也不斷加快。進入互聯網時代,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大多數人選擇在移動手機端上閱讀信息。自媒體的出現迅速獲得了人們的青睞,自媒體內容中的字一般都比較短,大多數都帶有圖片和小視頻,對于讀者來說,具有很強的參與感和互動感,且可以隨時隨地閱讀快餐式短文。
互聯網時代,“文字和圖片”以低門檻的方式在網絡上傳播,搜索引擎的出現,讓讀者更加主動地掌握了閱讀的主動權。社交網站的興起,加速了讀者群體化傾向。社交網站一般都會為個人提供群組功能,用戶可以與他人進行內容分享、合作、創建虛擬社區。人們的閱讀場景也呈現為多終端,跨平臺的融合之勢,電腦、手機、微信、圖書及新聞App平臺等應用,都是社會化閱讀的入口[3]。通過社交網絡,人們不僅可以把閱讀內容進行群體化分享,還可以把自己的文化、興趣偏好加入不同的社群,在社群鏈接中完成搜索、獲取、閱讀、評論及交流。
傳統的閱讀一般指紙質的文字閱讀,比如圖書、雜志、報紙等,它往往不包括影像內容、電子讀本。而互聯網時代的閱讀,不僅包括傳統的紙質閱讀,更包括一切基于互聯網或電子設備的文字、影像、圖片等內容。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攝入碎片化的信息,這種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稱之為碎片化閱讀。相對于傳統閱讀,閱讀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擴展和延伸。
“互聯網+”背景下,閱讀的渠道、條件和環境都日益拓寬,在傳統閱讀中,讀者主要通過圖書、雜志、報紙等紙質閱讀形態或圖書館等物理空間來完成,但互聯網的出現,不僅使閱讀的渠道變得多元化,其海量的信息也使個人閱讀的自由度更加寬泛。讀者能利用移動智能設備,檢索書目信息,利用二維碼掃描下載電子圖書,也可以跨平臺(PC、筆記本、手機及各類終端)訪問,隨時隨地閱讀、分享。
在推動全民閱讀過程中,公共圖書館作為全民閱讀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閱讀資源、閱讀空間和閱讀環境上具有優厚的條件,可以提供啟迪讀者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指導閱讀方法等閱讀服務和閱讀活動。其服務能力和服務效能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能否實現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普遍均等,其閱讀成效也決定了全民閱讀水平的高低。
利用“互聯網+”平臺,開發掌上閱讀App,以閱讀體驗為核心,打通線上線下資源,創新圖書閱讀體驗,豐富市民閱讀模式[4]。在網上推出借還業務、在線講座、電子閱讀等服務。開展讀書朗誦比賽、攝影比賽、國學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文化傳承是閱讀推廣工作的重要職責,地方圖書館要對本地優秀歷史文化元素進行梳理,打造“圖書館+”系列品牌活動。加強地方戲曲、書法、民歌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及紅色歷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當代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建設。
公共圖書館在自建、自購本館數字資源的基礎上,要積極探索和電子設備廠商、出版商甚至知名作者之間的合作模式,為讀者提供豐富的電子資源。要加強和各類社會文化機構、文化企業及個人合作,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通過委托管理、捐贈設備、提供資源、贊助活動、合作研發等方式參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格局。
利用一切可能宣傳渠道引導數字閱讀,除了各種紙質海報,還可將宣傳素材顯示在圖書館的電腦桌面、電子屏幕上,讓讀者隨處可見,在無形中接收各種信息。公共圖書館通過開設圖書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在圖書館主頁設置二維碼或給出網址鏈接的方式推廣[5]。通過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館藏動態,在線支持關注過公眾號的讀者查詢館藏信息和續借圖書。在行業內的交流與研討中,盡量多宣傳本館的微博、微信號,促進交流,同時在相應的新媒體平臺上獲得互相關注的同行的推薦。通過這些宣傳,使讀者認識閱讀的重要性,體驗數字閱讀的樂趣。
結合“寬帶中國”“數字中國”“智慧城市”“互聯網+行動”“大數據應用”等國家重大信息工程,依托國家公共數字文化工程服務平臺,地方圖書館要加強數字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建立數字化的圖書館系統,打造基于新媒體的數字圖書館服務業態,提供“互聯網+借閱”“互聯網+信息服務”,形成面向移動終端,貫通線上線下的服務新格局。
互聯網時代帶來了知識載體和傳播方式的巨大變化,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環境也變得豐富多樣。公共圖書館作為開展閱讀活動的主要場所,要發揮閱讀推廣主力的作用,憑借自身的優勢,在推動、引導、促進閱讀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完善傳播平臺,擴大傳播渠道,順應時代發展,滿足讀者需求,創新傳播手段,打造地方特色,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的職能。通過全民閱讀的倡導,讓更多的讀者通過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去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而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