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榕,周天旻,鄧 穎
(海南醫學院 圖書館,海南 海口 571199)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總稱,包括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所需要的設施覆蓋體系、支撐的組織機構、人才、資金、技術保障體系、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供給體系以及相關政策、法律法規、評價體系等[1]。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對傳播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2]。
公共文化服務,不僅僅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專屬,也應該是一切有能力的社會組織的責任。高校圖書館歷來為學校師生提供服務為主,很少為社會大眾提供服務。高校圖書館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符合現階段我國“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政策導向[3]。無論是在資源的數量與質量、館員的整體學歷水平和服務層次等方面,高校圖書館都有著天然的優勢。如果缺失了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將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面性和實施效果。
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內容大多集中在館內閱覽、圖書借閱、科技查新、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主要方面。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提出和發展,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發生了新變化。
國內一些研究者開始嘗試從新思維、新方法進行不同視角的社會化服務研究,探討高校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如何創新服務途徑。比如,陳志梅的《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例》中提出了高校圖書館為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合理有效調動其館藏資源、專業人才、館舍環境等優勢,從而建成社會文化服務[4]。唐曉陽在《高校圖書館信息社會化服務新探索——參與廣州市政務服務中心政務資訊廳建設的實踐》一文中,展示了廣州大學圖書館與地方政府部門合作共建政務資訊廳,完善服務功能,深化服務內涵[5]。楊蘭芝的《地方高校圖書館參與新型城鎮社區綠色文化服務的思考》立足新型城鎮社區綠色文化建設,討論了地方高校圖書館綠色文化信息服務[6]。彭亮的《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助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探索》從個人、自主自建、共建共享3種模式出發,通過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的實踐,探討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提出助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舉措[7]。
相較于國內,國外高校圖書館更強調具體而多樣化的社會服務,如免費的紙質圖書閱覽和外借服務、各種專題展覽、信息資源的查詢和使用、機構知識庫的服務、聯系出版商出版有針對性的文獻服務等。同時,國外高校圖書館還配置有專門的硬件設施、服務團隊[8]。為了更好地開展公眾服務,國外圖書館還采用了諸多措施,比如:對外招募短期工、志愿者、社區民眾,兼職學生等,如此一來便可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9]。
筆者調研海南省13所高校圖書館,通過訪問圖書館主頁、微信公眾平臺、百度搜索、訪談等方式,掌握了各所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現狀,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海南省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總體水平。
“十二五”期間,在海南醫學院圖書館的倡導和推動下,“海南省區域性醫藥衛生文獻信息資源保障系統”聯盟正式成立[10]。至今,先后有16家單位加入該組織。組織實施了圖書借閱、技術培訓等社會服務工作,旨在為全省醫務工作人員提供切實的文獻保障。海南醫學院圖書館派遣專業教師到成員單位進行文獻資源使用培訓26次,培訓人員總計635人次。
除此之外,海南醫學院圖書館在全省范圍內,提供科技查新、情報調研及決策參考服務。這一系列舉措,為海南省醫藥衛生科技項目的申報、成果鑒定及獎勵提供了客觀、公正的咨詢意見和評價依據。據統計,平均每年查新咨詢項目400多項。
海南大學圖書館專門籌建了南海文獻室,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則分別建立了南海及南海諸島資料數據庫、“南海文化信息庫”以及“一帶一路海洋信息服務中心”[11]。這些資源及相關研究成果,保障了文獻供給,對于當前加強南海問題的研究,了解南海,開發南海,建設南海,“建設海洋強省”“加強海洋強國戰略研究”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通過合作共建的方式,海南眾多高校圖書館都已經與相關單位,設立了圖書示范點。在海口經濟學院圖書館幫扶下,桂林洋經濟開發區成立了“職工書屋”。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在三亞市政務中心大廳、動車站大廳等人員密集場所,建立了2個免費開放的流動圖書服務站[11]。
過去5年中,海南醫學院圖書館分別在海口、三亞、儋州的部分醫療單位,建立了7個圖書流動服務站。這一舉措將逐步在全省推廣。
海南島少數民族以黎族、苗族為主,黎苗文化在海南島的本土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長期以來,因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已瀕臨消失。有鑒如此,海南醫學院圖書館員多次深入黎、苗族的聚集地,了解黎、苗族語言流變、婚姻家庭、喪葬習俗等,觀摩黎、苗族傳統工藝,調查黎族、苗族民間文化保護,開展相應的學術研究。
為傳承海南文化,海南醫學院圖書館聯合當地民俗攝影學家,在海南省圖書館、海南醫學院圖書館舉辦了海南民俗文化攝影展覽,并在海南省圖書館網站“海圖展廳”欄目同步展出。上百幅圖片生動展示了逾千年的黎、苗族傳統文化、民俗風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許多珍貴的記憶,如:定安“鎮龍”游龍儀式、東方黎族娃娃婚俗……使海南民眾接觸到了獨特而陌生的民間風俗,喚起情感和文化的共鳴。影像作品見證了海南的精神風貌,也為今后研究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此外,海南醫學院圖書館館員還建立共享圖書微信公眾平臺,以海南文化為主題,開辟專欄,宣傳海南醫學院圖書館的紙質資源、電子資源,讓讀者透過多種方式、多角度深度解讀海南文化。
海南省高校圖書館勇于探索、創新,打造了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化產品和服務,通過多種模式促進海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形成了各自的亮點。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5.1.1 薄弱的服務理念。很多高校圖書館員認為,提供社會化服務必定會涉及人員、設備、管理上的諸多問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這種求穩定的思想下,必定會不愿意開展服務。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高校圖書館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既有利于促進自身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更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5.1.2 缺乏政府、高校層面的具體支持。海南省高校圖書館現階段來自政府層面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遠遠不夠,在社會化服務的進程上,前進的步伐始終緩慢。高校圖書館在資源建設、公共空間改造、專業素質館員的聘請等方面,都難以落實,無法惠及和保障社會讀者的權益。
高校是圖書館的直接領導者,應充分認識到,自身擔負著參與海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任。做好社會化服務,需要高校調動學校相關部門的力量,聯合圖書館發揮合力作用,共同為社會公眾做好服務工作。
5.1.3 服務“請進來”,更要“走出去”。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大多集中在館內閱覽、圖書借閱、科技查新等傳統方面,“請進來”的服務多,主動“走出去”提供的服務少。除了圖書流動服務站、職工書屋、自助圖書館等圖書館所提供的有形圖書資源,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出高校特有的人才、智力資源,“走出去”提供服務,才是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關鍵。
5.2.1 加強相關政策、資金、配套設施支持,提供有力保障。政府應當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為高校圖書館的持續發展提供政策、資金支持。此外,政府與高校圖書館可共同出資建館,增加館藏資源、空間資源、人力資源,服務好社會讀者。
高校應當充分意識到自身在圖書館社會化過程中肩負的使命,調動學校相關部門人員力量,協助圖書館做好工作。并考慮設置專門崗位、專項經費,對出現的問題,積極予以幫助解決。同時,高校圖書館需要在業內建立規章制度,明晰責任劃分。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增強社會化服務的參與能力。努力建設特色館藏資源,增強資源保障能力。利用自身的資源和技術,爭取全方位的社會合作,更好地為社會讀者服務。
5.2.2 增強館員的主動服務意識,提高專業服務水平。館員是圖書館服務的最終執行者,直接面對社會讀者。幫助每一位館員樹立主動的服務意識,是保證社會化服務成效的有利舉措。當然,促使每一位館員,將主動的服務理念轉變自發行為,提高服務的主觀能動性,僅靠自覺意識是不夠的,也不能保證長期有效,需要一系列輔助措施予以解決。比如,圖書館可以建立針對館員的獎懲機制,將社會化服務納入績效考核評估中去,幫助館員重新理解和重視社會化服務。在年度考核、評優、晉職中對做出成績的館員優先考慮。成功的評估導向可以促使更多的新服務產生,形成良性循環,影響圖書館的長遠發展。
在專業服務水平建設上,高校圖書館需成立公共文化服務人員隊伍。聯合公共圖書館舉辦社會化服務培訓活動,借鑒其豐富的服務經驗,為館員創造良好的學習機會。此外,高校圖書館積極引進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博士人才,提升服務專業度及整體服務質量。
5.2.3 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著力提升社會化服務“含金量”。高校圖書館除了館內閱覽、圖書借閱、科技查新等傳統“請進來”的在館服務方式,還必須“走出去”,根據服務對象的個體差異,定制個性服務。
針對政府部門,高校圖書館應主動出擊,從用戶的需求著手,建設綜合性信息數據庫、專題信息數據庫等,打造“一對一”的專屬特色服務。
對于企事業單位,高校圖書館主動上門對接服務,為用戶科技項目查新、立項及科研成果鑒定、評估、轉化等提供客觀依據[12]。此外,圖書館還可以調研、分析最新市場動態和國內外市場布局,幫助企業及時跟蹤技術競爭對手的狀態,增強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永葆發展活力,于競爭中搶占先機。
對于社區居民,高校圖書館可另辟蹊徑,打造共享圖書網絡平臺,發揮學校特色資源,借助網絡開展科普講座、人文專題講座,滿足居民讀者的學習需求。同時,圖書館將閑置的紙質、電子圖書資源分享出去,使圖書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激發居民閱讀興趣,培養崇尚閱讀、熱愛閱讀的習慣,逐漸形成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營造書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