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軒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濟南 250031)
進入新世紀以來,產品、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各國間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持續推進。在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全球性的互聯網逐步得到了普及,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公開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的網民的數量超過了35.78億人,網民滲透率超過了50.1%,其中發達國家上網人口數量超過了總人口數量的80%,而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數量占比也超過了46%。龐大的網民基數使得跨國電商貿易(外貿電商)將全球市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信息經濟在跨國貿易中的作用凸顯出來,部分傳統商業模式消失,而以跨國電商貿易為代表的大量新興商業模式得以井噴式涌現,并在全球貿易中占比越來越高[1]。據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2018年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電商貿易總額達到了2.304萬億美元,相比前一個交易年度上漲了24.8%,且該貿易總額占全世界零售業貿易總額的比重比2016年上漲了1.6個百分點(由8.6%上升到了10.2%),并且這一比重預計將持續走高。
由此可見,跨國電商貿易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動力,對于推動全球經濟的合作與發展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2]。跨國電商貿易的迅猛發展為我國對外貿易提供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小微外貿企業占比較大,受自身經營能力不強的影響,在跨國交易中面臨許多新型且隱蔽的經營風險,對于我國跨境貿易穩定發展形成了制約。分析我國跨國電商貿易中的風險,完善其應對策略,對我國外貿企業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跨國電商貿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對互聯網信息技術、跨境電子支付、跨國物流、海關報關、報檢、涉外法律、外語等多種知識體系進行融合應用。在此過程中涉及的運營環節多、參與地多、合作伙伴多、政策影響多,貿易過程中極易發生各類風險[3]。
跨國電商貿易所面對的交易對象來自世界各地,不可避免會受到多個國家政策制度、法律體系、貿易規則、知識產權政策等的約束。一旦出現貿易糾紛,司法管轄權的確認往往較為困難,增加了外貿企業的維權難度。各國、各經濟體間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現象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尤其是中小微)外貿企業的經營風險。同時,不同國家對同一產品的合格標準、海關檢驗檢疫標準都不盡相同,且時有變動,跨國電商外貿企業因為這些標準的差異及變動而遭受經濟損失的情況時有發生。
跨國電商貿易是依托于發達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及跨國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的商業信息發展起來的。各類電商交易平臺利用其先進的算法及掌握的大數據為外貿企業提供各類資訊,實現產品的全球速賣。外貿企業為了擴大銷售往往會選擇多個電商平臺同時經營,不同電商交易平臺都有自己的交易制度和客戶群體,不同客戶群體對產品的關注點不同,且企業在不同平臺規則體系約束下容易導致銷售方案等決策難度上升,運營過程中壓力較大。在不完全理解電商平臺規則及客戶群特點的情況下,極易給外貿企業帶來經營上的損失。
一方面外貿企業在多平臺經營的情況下需要運營復雜的產品供應鏈體系,不同平臺、不同地區之間的倉儲及配送過程中容易發生供應失調,表現為配送速度慢、同一產品不同平臺供貨量不均衡、資金收付困難、客戶投訴影響企業信譽等;另一方面,在欠發達以及社會不穩定國家(地區)進行跨國電商貿易過程中,物流體系的安全性和及時性會存在較大的風險。在這些地區開拓市場不僅需要支付更多的物流成本,同時產品的供應鏈在安全性和及時性方面也會大打折扣,面臨供應鏈風險。
我國外貿出口企業在完成銷售和跨境結算過程中,匯率波動是一個重要風險源。匯率的波動不僅會影響到外貿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利潤率,同時也會對跨國貿易經營帶來一定的風險。當交易發生國匯率發生大波動時,企業有可能面臨的不僅是利潤率的降低,更可能是絕對的虧損。央行公開數據顯示2008—2014年,人民幣匯率每年上漲超過3%,而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經營規模的逐年遞增,匯率波動帶給我國外貿企業的風險也在加劇。
跨國電商企業在防范交易發生國政策監管風險時,需要對該國在關稅、外匯、知識產權等方面政策進行充分了解。對于各國短期外貿通關政策的突變,外貿企業難以左右,但可以積極采取相對應的措施來應對通關、檢疫、負面清單等問題。首先,企業可以采取成立戰略合作聯盟、建立本土化質檢部門、及時更新外貿正面清單等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交易發生國政策監管帶來的負面影響。其次,企業應從強化跨國貿易中的權責意識、加強風險的預判能力、提高當地政策突變的應對速度三方面入手降低政策監管風險。
具體應對措施包括:強化權責意識,貿易糾紛發生時積極舉證,依法維權,最大程度上降低境外追責的風險;加強管理團隊的專業能力建設,充分搜集當地各類信息,在通關、外匯匯率、知識產權等政策突變之前作出提前預判,政策突變后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有效降低企業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政策監管風險。
外貿企業在多電商平臺同時經營時對不同平臺采取有所側重的經營策略,根據自身產品特點確定自己的主戰平臺。對于電商平臺的選擇應從平臺所擁有客戶群體的消費能力及消費方向入手,根據自身產品的特性來選擇主戰平臺。例如俄羅斯、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可能對于產品價格較為敏感,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客戶則對產品質量及物流的及時性比較注重。
企業所擁有的資源都是相對有限的,在確定企業主戰平臺后,應結合不同平臺的優勢、自身產品屬性、倉儲地理位置、合作物流配送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對不同平臺分配管理團隊的資源,確保用最優化的資源配給達到最好的產品銷量。外貿企業應對各電商平臺的后臺操作、基本規章制度、異同點以及特殊性做到了然于胸,尤其是對平臺的絕對禁止項目做到有針對性的防范。對平臺注冊、產品發布、交易放款、售后評價等關鍵環節應安排專人負責,降低在不同電商平臺中運營過程中的風險[4]。
保持產品供應鏈的持續穩定是外貿企業運營過程中的重要工作。產品供應鏈斷裂不僅會造成銷售停滯,同時更會嚴重影響企業以及產品的品牌形象。跨國電商貿易的產品供應鏈從生產源頭到不同平臺銷售,再到物流倉儲及配送業務涉及多個國家(地區),管理起來難度較大。
為了應對這一風險,各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發展定位,在保證供應鏈持續的前提下采取相應措施來降低管理以及人工成本,實現管理團隊的高效運轉。鑒于各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并不能直接互聯的現狀,為了實現各平臺間存貨與銷售額的最佳配置,通過自建商業數據庫以及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方式來降低供應鏈失衡風險是各大外貿企業常用的舉措。
此外,在銷售末端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政治、經濟發展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物流配送方式。例如在經濟發達、政治穩定的國家和地區,在保證配送及時的前提下可以選擇費用相對較低的物流配送企業合作,提升整體利潤率;在經濟欠發達且社會穩定性相對低的國家和地區,則需要選擇與配送及時可靠的大物流企業合作,確保產品供應鏈的穩定。
對于匯率風險的防范,外貿企業應加強國際金融市場動態信息的獲取及風險信息的收集,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狀況的跨國電商匯率風險管理戰略,對國際匯率市場的走勢進行科學預判,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外貿企業還可以通過外匯期貨交易、期權交易、套匯交易和掉期交易等方式,建立企業結算的匯率變動聯動機制,達到匯率風險轉嫁的目的,有效維護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除此之外,變更外匯結算日期和貨幣收付時間、適當增加企業外匯儲備持有量和外匯儲備支付采購貨款等方式也是外貿企業常用的降低匯率風險有效措施。
外貿企業應從提高自身產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出發,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定價權,由傳統的價格競爭轉變為質量競爭、科技競爭,從根本上保證外貿產品保持在較高的利潤率上,降低外匯匯率波動帶來的不可控風險。采取多產業齊頭并進、多市場齊抓共管的銷售策略同樣可以降低不同國家(地區)的匯率波動風險。
跨國電商貿易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各類風險充斥其中,本文從我國外貿電商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源的分析入手,針對政策監管、交易平臺、匯率以及供應鏈等風險較高的風險源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外貿電商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然而,近年來我國的跨國電商貿易又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如貿易對象多邊化、交易過程直接化、成交金額小額化、貿易頻次高頻化、交易支付數字化等,以上新趨勢與我國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因素疊加在一起,對外貿電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企業應在壓縮供應鏈長度、盯緊匯率波動、降低貿易規模同時提高交易頻次,以應對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