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忻玥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
作為四川廣播電視臺全力打造的新媒體旗艦產品,從2017年創立之初,《四川觀察》就堅持以“短視頻+直播”為核心產品,打造了“慢直播+熱點直播”的24小時直播模式,并建立起一套直播體系,累計直播觀看量已超億次。目前,《四川觀察》各平臺慢直播點位超過10個,熱點直播日均2到3場。
2021年,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持續引發關注,《四川觀察》圍繞三星堆主題,聯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兩季全媒體特別直播節目《三星堆新發現·揭秘》,在5月29、30日,連續兩天共計5個多小時的直播“霸屏”全網,全網相關話題的瀏覽量共計超17億次。9月9日至11日,結合三星堆文物提取最新進展節點,再次連續3天推出7個多小時的“沉浸式開盲盒”直播節目。兩次直播節目廣受好評,總計觀看量達到29億次。
《三星堆新發現·揭秘》從策劃到實施歷時近幾個月,整合了《四川觀察》所在的川臺全媒體新聞中心和川臺全媒體技術中心等多部門力量,也創造了四川廣播電視臺多個第一,如首次運用演播室虛擬技術進行直播,首次集成飛貓、魚竿式搖臂、六軸機器人等多項攝像新技術,這些技術最大限度減少了對考古發掘的影響,而又能帶網友近距離欣賞文物出土之美,感受古蜀文明[1]。有網友評價說:原來考古直播還可以這么好看。
融媒體背景下,網端直播如何區別于電視直播?在此次《三星堆新發現·揭秘》直播中,《四川觀察》與四川衛視、四川新聞頻道播出的版本不同,其在直播前后各增加了半小時,這1個小時是《四川觀察》與網友充分互動的時間,主播會先帶網友去現場打探直播前的準備,會跟網友一起聊三星堆的歷史文化,會實時分享網友的互動留言,也會通過抽獎送出三星堆文創產品。這樣的直播打破了電視直播封閉性的傳播模式,邊看邊聊的形式滿足了觀眾對于事件的參與愿望,讓觀眾能夠與信息輸出者進行溝通和互動,也讓播出方留住了用戶。
無論內容上還是技術上,創新一直是促進《四川觀察》發展的動力。2019年春節前夕,《四川觀察》開啟了全國首次5G春運直播,12小時里,直播團隊兵分三路,在廣州到成都的專列上、成都東站候車大廳、成都東站進出站口全程記錄1000多名川籍務工人員回家路上的故事,且在直播中身處成都東站的旅客可以現場點歌,歌手現場演唱,直播收獲1500萬播放量。
《四川觀察》有句口號是“觀四川 察天下”,所以四川的事和人一定是《四川觀察》重點“觀察”的對象。2021年,《四川觀察》之《收到天鵝座萬年前的來信大發現》直播實現單場漲粉70萬,這是在四川甘孜州稻城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觀測到的一個重大發現,《四川觀察》團隊聯合中科院高能物理、網絡科普達人進行連線解讀,把一個看似深奧的直播做得生動翔實,同時在線觀看人數達到10.9萬,100小時累積在線5000萬人次。
立足本地,推出有速度、有網感、有質感的直播,這是新聞媒體的看家本領,也是《四川觀察》5年來一直的追求。從2018年的《川航3U8663航班備降》,到2019年的《千名四川老鄉今天回家》,再到《西昌森林山火直升機滅火系列報道》,《四川觀察》直播團隊創造了多場千萬級以上流量的本地直播。
四川有21個市州和180多個區縣,為最大限度地觸及四川各地的用戶,早在2017年1月,四川廣播電視臺就聯合全省21市州成立了“直播四川聯盟”,聯盟內成員臺可隨時向《四川觀察》直播團隊報送選題,《四川觀察》直播團隊也會聯動聯盟成員臺,開展突發或系列直播。據統計,聯盟各成員臺和縣級融媒體中心每年為《四川觀察》提供400場左右的直播,內容涉及醫療、教育、旅游等各方面。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中,《四川觀察》團隊會聯合聯盟各成員臺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快速反應,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比如,宜賓長寧發生6.0級地震時,成都離長寧有3個多小時的車程,《四川觀察》直播團隊首先聯系到趕往震中的宜賓當地電視臺記者,第一時間開啟直播,為受眾提供了震中最新情況。
2021年9月25日,在孟晚舟女士回國的直播中,四川觀察抖音直播間觀看量超過1000萬人次,《四川觀察》全平臺累計超過3000萬人次觀看。在這起國際關注的事件中,央媒有記者在現場,能進入機場等核心區域,從客觀條件上來說,直播具有絕對優勢,而為何四川觀察能搶到流量?關鍵在于《四川觀察》另辟蹊徑,在這場近12小時的直播中,利用屏幕捕捉技術,率先開展孟晚舟包機航線實時飛行情況直播,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畫面場景,卻引發了用戶的持續關注,累計漲粉超過20萬。
在多起類似的全球、全國熱點事件中,四川觀察記者雖然沒能到達現場,但借助于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同樣實現了直播。特別是利用時下最流行的連麥方式,《四川觀察》直播對話多位熱點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如全網獨家視頻連線西藏冒險王親友,獨家視頻連線交換人生28年當事人姚策及親人,獨家視頻連線“春運母親”等,這些直播都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例如,對話金毛Siri主人這一直播實時在線人數突破12萬,總觀看人次超過300萬,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2021年歲末的時候,《四川觀察》再次連線了電影《失孤》原型、尋子24年終于成功的郭剛堂等新聞當事人,重溫2021的溫暖與感動。
直播連麥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視頻連線;同時,一場直播中還可以引入多人進行實時對話,當事人可以暢所欲言,隨時跟網友進行互動。
“四處觀察”是網友給《四川觀察》起的綽號。從2020年開始,《四川觀察》的直播觸角伸向了全球,直播運營團隊建立了國內和海外聯絡群,與各地拍客建立密切合作,及時捕捉全球熱點。
2022年2月的俄烏局勢突變,烏克蘭首都附近發生爆炸,《四川觀察》及時聯系到在烏克蘭基輔的中國留學生,直播當地的最新情況。
2021年,《四川觀察》天象類直播幾乎每月都有,有時一個月就有多場,精致的視覺效果、優質的直播內容受到網友的喜愛,關注度高,互動量大。例如:一起許愿的流星雨《觀觀陪你看英仙座流星雨極大夜》直播,觀看量有358.8萬人次;有神奇的天象《金木水火土五星齊現夜空》,觀看量有260.5萬人次;還有天文奇觀《海王星沖日奇觀!一起許愿》,累計觀看人次437.2萬。這些直播現場多是由身處各地的天文愛好者完成,《四川觀察》主播在成都的直播間陪大家聊天、許愿,與網友互動。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與世長辭,當《四川觀察》記者還未到達湖南長沙時,直播團隊首先聯系了長沙當地拍客,在袁隆平院士去世后兩小時開啟直播,記者到達后持續跟進,連續3天全天候、多場景直播。2021年夏天,在阿富汗局勢發生大變動時,《四川觀察》也及時找到當地華人,第一時間直擊阿富汗當地的情況。
《四川觀察》對非本地突發熱點新聞做到了快速反應,充分利用各大平臺及線索庫迅速對接拍客,為觀眾帶來更具有現場感的新聞報道。
在互聯網傳播環境中,傳播者不僅是媒體,也是用戶,做內容時一定要以用戶思維去考慮。2020年,《四川觀察》在短視頻平臺成功“破圈”,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賬號“有人設”,能和用戶互動起來,“玩”在一起。正如《央視新聞》對《四川觀察》的評價:有質量、有速度、有網感,加有趣人設,傳統媒體融媒傳播成功“出圈”[2]。
《四川觀察》的直播也在幫用戶“四處觀察”。2020年11月,丁真的一則短視頻在全網獲得數百萬關注,第二天《四川觀察》團隊就開始跟進丁真相關短視頻,此后又派出記者驅車十多個小時到理塘去尋找丁真,完成對丁真的首次直播。直播中,《四川觀察》就丁真個人未來發展規劃等網友關注度比較高的話題進行提問,多個微博話題獲得超百萬閱讀量,丁真的相關直播也為《四川觀察》增粉不少[3]。
2020年,慢直播著實火了一把。慢直播的自然態、陪伴性、交互性、在場感等特點滿足了快節奏生活中的用戶需求。大家最熟悉的慢直播,當屬2020年疫情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兩山”直播,即雷神山和火神山的建設慢直播,千萬網友爭當“云監工”,甚至凌晨兩三點都還有幾千萬網友在線觀看。《四川觀察》的慢直播是在2020年上半年推出的,也跟用戶產生了良好的互動。起初,《四川觀察》的慢直播只是環球中心、天府大道、339電視塔等景觀性直播,只有背景音樂,沒有主播,沒有解說,也不存在畫面剪輯,后來慢慢加入了主題式慢直播,與節日、節氣等熱點結合。2020年七夕,《四川觀察》在上海外灘進行直播,直播間成為網友的大型表白墻,直播變成了“最真情的告白”,觀看人次一度突破2200萬,來《四川觀察》直播間打卡表白成為當時網友的一種時尚。
直播間里網友的一些呼聲比較高的話題、留言也會成為《四川觀察》團隊關注的內容,直播間就是一個在線論壇,慢直播在呈現過程中采取無停歇、無干預的方式,通過內容、評論等加強與網友的互動,提升了該媒體在網友心中的好感度,增強了用戶黏性。
《四川觀察》有“慢直播+熱點直播”的24小時直播模式,也設立了《觀觀會客廳》等直播欄目,但目前《觀觀會客廳》對熱點新聞人物的關注主要是通過視頻連麥進行,畫面比較單一,直播時間一長就容易讓用戶產生視覺疲勞。未來,在類似直播中應該加強相關新聞現場視頻的呈現,通過雙視窗、多視角等技術手段提升用戶的視覺觀感。
同時,在直播品牌化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觀觀會客廳》對熱點人物的關注應該更加聚焦,并努力做好推廣宣發,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河南臺的《小莉幫忙》欄目聚焦老百姓關注的民生熱點,解決老百姓的困難。通過多年的打造,在用戶中已經形成“有困難找小莉”“一幫到底”等口碑,雖然該欄目是在大屏端“出圈”的,但媒體融合時代,其品牌打造經驗也值得借鑒學習。
傳統媒體時代,主持人是廣電機構特有的寶貴資源,優秀主持人更是廣電機構的王牌之一。進入融媒體時代,主播的來源更加多樣化,不少廣電主持人也正在轉型,以適應新的傳播環境。
《四川觀察》主播楊東昊2019年畢業進入四川廣播電視臺,2020年因為跟丁真的一場連線直播,他收獲了不少忠實粉絲。直播中,楊東昊說“他(丁真)需要的是有人在關鍵的時候提醒他選擇背后的風險,但是絕對不是去替丁真做決定”,“不要讓丁真在我們大家觀點下裹挾著走上他不喜歡的道路”。網友稱贊他在直播中展現的觀點和態度,把網友想說給丁真的都說到了,直播結束后甚至有網友認真分析、總結了楊東昊說的話。
《四川觀察》另一位主播王立東原本是川臺一檔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主持人,在短視頻平臺上有10多萬粉絲,他經常在《觀觀會客廳》直播里與嘉賓交流,與網友互動,還參與《四川觀察》首檔微綜藝《超級作者日》節目,登上熱搜榜。
據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網絡視頻用戶調查,在用戶期待看到廣電紅人的風格類型上,“生活化、接地氣”“犀利敢言、講真話”兩類風格最受歡迎。廣電機構主持人走下“大屏幕”,進入“小屏幕”,需要轉換風格和語境,《四川觀察》也需要更多有鮮明風格和人設的主播。
媒體融合離不開技術的發展,5G、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 虛 擬 現 實(Virtual Reality,VR)等在新媒體直播中的運用為用戶提供了更加優質的視覺體驗。2019年起,《四川觀察》已經在直播中多次使用5G技術,特別是在四川省“兩會”報道中,通過5G技術實現多視窗直播。在兩季《三星堆新發現·揭秘》和《天府國際機場今天通航》直播中也使用了VR、AR技術等。但在直播中還應該更加充分地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北京冬奧會的速滑直播中就使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超高速4K軌道攝像機系統“獵豹”,讓人眼前一亮。此外,魚竿攝像機、錐桶攝像機等高科技特種設備也讓總臺的冬奧直播報道增色。在滑雪大跳臺的8K節目制作中,總臺的“時間切片”系統可以逐幀抓取運動員從起跳到落地之間的空中姿態,在運動員起跳后18秒內就可用數據和圖形將其運動表現分析呈現給觀眾,觀眾既可在大屏端,也可在小屏端觀看到這樣的直播[4]。
2016年被稱為移動直播的元年,移動新聞直播開始快速發展。6年后,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新聞直播的樣態更加豐富,但優質的直播內容依然短缺。在2021年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媒體融合類有近50件獲獎作品,但移動直播作品只有2件。未來,《四川觀察》也需要產出更多優質的直播內容,進一步增強用戶黏性,提升傳播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