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露 郭麗潔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影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化的藝術。人們通過電影可以非常直觀地了解一個國家的國情、歷史文化背景和諸多的社會現象,為研究先例現象提供豐富的語料。《西伯利亞理發師》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該部影片由俄羅斯著名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它是一部從俄羅斯視角出發拍攝的史詩經典,優美的攝影、感人的故事、宏大的架構,使這部電影極具觀賞性。
1987 年,俄羅斯語言學家 Ю.Н. Караулов首先提出了“先例文本”這一術語,在俄語學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文本先例性的熱潮。В.В. Красных 等一些學者繼承和發展了 Ю.Н. Караулов的先例文本理論,先后提出了先例名、先例情景、先例表述、先例文本聯想等諸多概念,并把先例名、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表述統稱為先例現象。他們認為先例現象的特點有以下三點:第一,為該民族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所熟知;第二,可以在認知和情感方面發揮作用;第三,在民族文化共同體成員的言語中多次出現。先例現象一般來源于文學作品、社會生活、歷史典故、宗教傳說等,因其廣泛的熟知性已經成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不同的層次,可以將先例現象劃分為個體自有先例現象、社會共體先例現象、民族先例現象、全人類先例現象[1]。民族先例現象是指被某一語言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所熟知,并且進入集體的認知中。全人類先例現象是指被全人類所共知,并且進入全人類的認知空間中。本文著重對該片中出現的民族先例現象和全人類先例現象進行具體分析。
2.1.1 有關外國人物及其經典作品
在《西伯利亞理發師》中,安德烈·托爾斯泰和珍妮的兒子同教官死磕的情節全程圍繞莫扎特展開。莫扎特是天才音樂作家的典型代表,為全人類所熟知,它具有先例現象的模式性特征,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先例名。影片中還出現了與莫扎特相關聯的兩個先例名,分別是《費加羅的婚禮》(?Женитьба Фигаро?)和費加羅(Фигаро)。《費加羅的婚禮》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大代表作之一,是各大劇院上演最為頻繁的一部歌劇,費加羅是這部歌劇中的男主人公,他正直聰明、遇到困難永不退縮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全人類所熟知的先例名。
2.1.2 有關俄羅斯人物及其經典作品
電影中提及了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和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高爾基曾經說過:“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在人們的認知中,列夫·托爾斯泰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俄羅斯的文化符號,具有先例現象的模式性特征。《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三大長篇小說之一,以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為題目,其內容作為先例文本被廣泛流傳,其中有一句名言被眾人所熟知:?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похожи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по-своему?(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這個名字也可以作為一個先例名,她是俄國上流社會貴族婦女的典型代表,被俄羅斯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所熟知。
2.1.3 有關歷史人物
電影中也提到了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亞歷山大(Александр) 和 法 蘭 西 第 一帝國皇帝拿破侖(Наполеон)這兩個歷史人物。拿破侖具有先例現象的模式性特征,是歷史上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典型代表。同時,影片中還提及了與拿破侖相關聯的先例情景——衛國戰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和先例地名——圣赫勒拿島(остров Святой Елены)。衛國戰爭是源于歷史且具有典范性的情景,這個先例情景指向1812年,亞歷山大以少勝多,把拿破侖打得潰不成軍,拿破侖由盛轉衰,最終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島,這座島因拿破侖身亡此地而出名,成為一個先例地名。另外,亞歷山大同樣具有先例現象的模式性特征,他作為希臘文明傳播者的典型代表被全人類所熟知[2]。
2.2.1 有關俄羅斯文化習俗
影片中因為珍妮向自己的好朋友布里耶夫斯基發起了挑戰。決斗(дуэль)是一種標準化的情景,具有相應的文化伴隨意義,為俄羅斯民族語言文化共體成員所熟知,可以作為一個先例情景。自彼得大帝決斗文化開始盛行,便受到俄羅斯貴族的推崇,并逐漸蔓延至整個社會,如人們非常熟悉的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和伊凡·屠格涅夫就曾因口角而相約決斗。
在珍妮和拉德洛夫將軍一起慶祝謝肉節(Масленица)的情節中,可以看到很多俄羅斯民族特有的先例現象。比如,人們騎著三套車(тройка),跳謝肉節最常見的民族舞蹈——圓圈舞(хоровод),脖子上掛小圓面包圈(сушка),和黑熊共同暢飲伏特加(водка),吃薄餅(блины),男人們光著膀子在河面上互毆(Бой на кулаках)。謝肉節是古老的斯拉夫節日,從多神教時期就被流傳下來,它為期7天,每天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影片主要呈現了慶祝謝肉節的第6天和第7天。第6天,人們在集市上狂歡。第 7 天是寬恕日(прошение день),人們會相互請求對方寬恕自己,見面時需要相互說 ?Бог простит?(請上帝寬恕我)。在這一天,人們會把象征著寒冬女神像的稻草人燒掉,把廢舊的東西扔進篝火里,預示著擺脫阻礙生活的障礙。謝肉節過后,人們將開始神圣的齋戒(Великий пост)。以上這些標準化的情景在慶祝謝肉節時都會一一復現,是為俄羅斯民族語言文化共體成員所熟知的先例情景[3]。
電影中,珍妮來到軍官學校看望在決斗中受傷的托爾斯泰,在告別時,托爾斯泰要求珍妮親吻他的臉頰三次,因為親吻兩次在俄羅斯是不吉利的。三記吻(Троекратный поцелуй)是一種標準化、理想化的情景,它具有一定的內涵意義和相應的文化伴隨意義。這一情景通常發生在俄羅斯人跟親朋好友見面或者告別的時候,他們會彼此擁抱,并在對方的臉頰上親吻三次,表達美好祝愿。之所以親吻三次是因為俄羅斯大部分人都信奉東正教,數字三在東正教里是三位一體的象征,即圣父、圣子、圣靈,受其影響數字三備受俄羅斯人的喜愛。
2.2.2 有關音樂歌曲
影片中多次出現了《小軍帽》(?Фуражка?)這首歌,它是俄羅斯軍官學校士官生的一首隊列歌曲,士官生在列隊拉練時都會唱這首歌,被俄羅斯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所熟知。歌中這樣唱道:?Фуражка,милая,не рвися.С тобою жизнь моя прошла.С тобою бурно пронеслися.Мои кадетские года.Я помню день свой поступленья,когда венчались мы с тобой.Я отдал кварту приношенье и окропил тебя вином.Бывало,выйдешь на прогулку-Все дамы смотрят на тебя.И шепчут,шепчут потихоньку:какое милое дитя.? 其 中,?С тобою жизнь моя прошла?( 我 的生命與你同在)這句歌詞唱出了士官生們的信仰,?Бывало,выйдешь на прогулку-Все дамы смотрят на тебя?(當你出去散步的時候,所有的女士都在看你)體現出了小軍帽給他們帶來的無限榮譽。
先例現象在執行稱名功能時,會在內容層面上創造出兩層信息:其一指稱現實信息;其二傳遞背景信息、認知信息。托爾斯泰(Толстой)這個先例名在影片中發揮稱名功能。男主在車廂初次遇見珍妮做自我介紹時,特意強調了自己和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只是同名。?Я забыл вам представиться!Андрей Толстой,к вашим услугам!??Толстой???Нет,мы не родственники?(“我忘記自我介紹了,安德烈·托爾斯泰,很高興認識你。”“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不,我和他沒有關系。”),此處先例名托爾斯泰(Толстой)突出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本片中男主人公的名字;第二層,在影片中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男主在影片中實則是作為俄羅斯的文化符號,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想要展現的俄羅斯精神。
先例現象的暗語功能是指通過對先例現象的使用與理解,能判斷出交際對方是否為同一共同體成員,即能夠識別出是否是自己人[4]。拿破侖(Наполеон)這個先例名在電影中發揮暗語功能。影片中醉酒的拉德洛夫將軍大鬧謝肉節慶祝現場,要活捉扮演拿破侖的侏儒獻給沙皇。?Наполеон с Одинокого острова на льду.Я его государю доставлю,живьём!?(“拿破侖從孤島回到這冰天雪地,我要活捉他獻給沙皇!”),這段情節體現出了俄羅斯民族對沙皇的崇拜意識以及對衛國戰爭取得勝利的民族自豪感。對于俄羅斯人而言,其提及拿破侖就會聯想到衛國戰爭,他們對這場戰爭充滿了民族自豪感。但是,對于俄羅斯之外的觀眾而言,他們可能不理解為什么拉德洛夫將軍看到扮演拿破侖的侏儒時反應會如此強烈[5]。拿破侖這個先例名被俄羅斯民族內部成員所熟知,而且只有這個群體才會引起這種聯想,通過拿破侖能夠識別出觀看影片的觀眾是否屬于同一群體。
《小軍帽》這首歌在電影中同樣發揮的是暗語功能。托爾斯泰因為用琴弓抽打將軍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他的好朋友來到火車站與他告別,為了得到托爾斯泰的回應,他們唱起了《小軍帽》這首歌。當托爾斯泰聽到這首歌時,就馬上知道是他的好朋友正在呼喚他。《小軍帽》是士官生們共同熟知的歌曲,他們通過這首歌能識別出說話人跟自己是否屬于同一群體,這首歌是他們的接頭暗語。
先例現象的情感功能是指說話者利用先例現象來表達對講話內容所具有的某種主觀情感、態度等[6]。莫扎特這一先例名在電影中發揮著情感功能,強調了諷刺意圖。在美國的一個訓練場上,教官看到墻上掛的莫扎特畫像,以為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是他手下的一個士兵,并辱罵士兵們為什么不告訴他莫扎特已經死了。當所有人都遵從教官的命令詆毀莫扎特時,只有安德烈一個人不愿意詆毀心目中的偶像——莫扎特。在安德烈身上可以看到鮮明的俄羅斯人的性格:堅韌淳樸,甚至有些固執死板,因為安德烈身上流著俄羅斯人的血液[7]。教官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來自俄羅斯最珍貴、最悠遠文化的洗滌,最后成功被安德烈打動。?Хорошо, он великий композитор.??Что???Ладно,ты выиграл!Моцарт-великий композитор!?(“ 很 好, 他是一個偉大的作曲家。”“什么?”“很明顯,你贏了!莫扎特是偉大的作曲家。”)。教官和安德烈分別代表著美國文化和俄羅斯文化,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借助莫扎特這一先例名諷刺了教官的無知,把教官的愚昧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莫扎特在影片中代表了傳統文化和古典美學,安德烈對莫扎特的執念是對古典藝術和俄羅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亞歷山大在電影中同樣發揮的是情感功能,具有幽默、詼諧的意味。珍妮為了討得拉德洛夫將軍的歡心,在早就得知將軍是禿頭的情況下,依舊夸贊將軍的頭發像亞歷山大的頭發一樣濃密。?Кого же вы мне напоминаете?Возможно,Александра.??Наше го царя???Нет,Александра Македонского!У него тоже была роскошная копна волос.?(“我感覺你像一個人?好像亞歷山大。”“沙皇?”“不,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亞歷山大!他也有你這般茂密的頭發。”)此處先例名亞歷山大為電影營造了詼諧幽默的氣氛,達到了一種喜劇效果。
先例現象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空間象征,它作為語言文化中的一項參數,對語言學家研究某個民族的文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西伯利亞理發師》這部史詩級影片能夠讓觀眾了解到俄羅斯民族對一些事物、現象的基本認知和看法,對學習和探索俄羅斯先例現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對電影《西伯利亞理發師》中先例現象及其功能的分析,可以讓觀眾對俄羅斯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了解該部電影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