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莉
(作者單位:廣漢市融媒體中心)
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人們對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的需求明顯增多。當前,網絡視聽節目所涉及的內容范圍較大,對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的影響較大。雖然原創網絡視聽節目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但其在創作方面出現較多的問題。例如:文化藝術水準差距較大;網絡視聽節目數量較多,但是質量較低;關注現實的新作較少,精品少,跟風問題頻發;片面追求點擊率、刻意逐利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平臺熱衷于炒作,播報八卦娛樂等內容,這些內容并不利于社會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的相關文件也指出,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創作引導;加快網絡轉型升級;加快服務轉型升級,全面調動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高質量發展,將廣電網絡內容打造成宣傳文化與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網絡體系。
對于中國媒體來說,焦慮就是對自己的傳播行為價值的懷疑和對無意義性的深度感知[1]。當前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即節目不斷改版,內容盲目追求與大眾興趣貼合,試圖通過明星效應獲取經濟利益,結果卻導致節目質量得不到保障,個別節目過度娛樂化,內容空虛,缺少內涵[2]。這些節目沒有明確的主題,不知道應該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展示何種文化,為社會樹立什么樣的榜樣,制作人對于這類問題的思考有所欠缺,不少節目只是一味地追求高收視率和經濟效益,搞各種“大制作”“大場面”,真正能體現豐富內涵和文化價值的精品節目寥寥無幾。不可否認,利益是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改進優化的一大驅動力,但節目內容過于功利化,無益于產業的長遠發展,長此以往,難免會陷入文化內涵缺失的焦慮之中[3]。
目前,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的節目生產正逐步朝著更科學、更專業的市場化運作方向發展。一方面,廣播電視節目的生產與創新需要尊重受眾需求,遵守市場規則[4];另一方面,廣播電視媒體應進一步體現對社會價值的追求,通過廣播電視節目弘揚我國的優秀文化,傳播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思想,為社會的良性發展發揮有效的作用。
隨著廣播電視傳播環境的變化,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1979年以前節目形態單一固化的基礎階段,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節目形態逐漸豐富的發展階段,再到當下中國廣播電視行業正經歷著新媒介崛起所帶來的沖擊與機遇。社會環境的變遷引發了廣播電視傳播功能、傳播觀念的一次次變革[5]。從在這一視角梳理我國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的演變過程,無疑會對我國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的發展有更深入的見解?,F階段,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文化藝術水準參差不齊,在創作生產方面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是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6]。我國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需要保持健康平穩的發展態勢,加強對主流思想的輿論導向,不斷強化對網絡視聽陣地的安全管理,這樣才能有效解決現階段在創作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不斷提升節目的藝術價值,滿足大眾的視聽需求,促進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可持續發展。
要想使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在節目形態、表現方式、傳播渠道、接受場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新穎性,打造精品化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就需要對節目的內涵、精神、價值等內容進行調整,運用新技術,打造與傳統廣播電視視聽節目不同的形式。廣播電視節目類型的更迭速度快,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的很多類型,如“廣播小說”“電視散文”[7]等已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有的轉化為網絡視聽節目,不再出現在廣播電視節目中。“類型”這一原本具有“標準”和“穩固”特征的概念,在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中卻呈現出不穩定的狀態,而影響網絡視聽節目類型更迭的因素也比廣播電視節目多[8]。在此背景下,需要不斷創新形式,完善網絡視聽節目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
首先,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正確的價值觀,傳達時代精神。
什么是精品?筆者認為,精品是認真創作、精心打造的作品,應把導向正確、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可以鑄魂魄、聚人氣,且具有接地氣的特質[9]。對于基層媒體而言,鑄魂魄就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宣傳靈魂,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地氣就是要真切表現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所感、所思、所盼、所愿;聚人氣是指節目要讓群眾喜聞樂見且形式多樣,要溫暖人、感染人、團結人、鼓舞人,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10]。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達,大眾逐漸成了輿論監督的主體,通過互聯網,大眾可以獲取各類媒體在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并進行輿論監督。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不能故步自封,要多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創新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以更好地滿足大眾信息需求和輿論監督需求。
其次,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同時置身于全球化背景,創新節目的表達形式。
在新媒體發展迅速的背景下,中國影視行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與視聽節目結合,是我國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發揮其作用的有效舉措。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可借鑒中國特色藝術表現手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的內涵,向人民群眾傳播正確的價值觀與優秀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體現中國特色,有利于增強人們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要結合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創新節目的表達形式。對于國外的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要借鑒其中適合我國國情的內容,切記不可全盤復制,要尊重中西方文化差異,考慮接受人群的特點,提高節目的接受度。要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找到適合新時代的要素,并對其進行延續和傳承,在內容上結合時代特色進行創新,利用現代化的表現方式,將節目內涵更好地傳達給受眾。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主動承擔起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與傳播的責任。例如,央視《社會記錄》欄目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真情實感的記錄,以及節目主持人富有趣味的解說吸引了觀眾的視線,其中傳達的濃郁的人文精神,更是使該節目在眾多新聞節目中出類拔萃的一個因素。該欄目向大眾傳達了正面的審美思想,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善意,值得其他同類型欄目借鑒[11]。《舌尖上的中國》是近年來收視率和好評度都非常高的一部電視紀錄片,其以富有美感的拍攝方式展示了祖國各地的美食美景,通過普通百姓的美食故事,揭示我國飲食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這兩檔節目雖然屬于不同的類別,但對人文精神的追求是一致的。
再次,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轉型升級。
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對原有媒體生態格局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迫使傳統媒體必須與時俱進。分析和研判傳統媒體在整個媒體生態系統中新的生態定位,從而對媒體生態鏈條的每個關鍵點進行重新定位。在新媒體的加持下,主動融入新媒體傳播生態鏈的全媒體生態格局中,在現有精神價值基礎上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技術應用,將廣播電視媒體藝術與新媒體傳播技術共融,彰顯其在新媒體領域中的文化引領作用。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是新媒體發展的催化劑,其對當代青年群體的認知產生了明顯影響。一方面,互聯網平臺逐漸成為青年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促進了當今青年文化的迅速傳播;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網絡世界中衍生出更多的媒體表現形式,對社會主流文化的傳播也產生了重要作用。
最后,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是新型廣播電視節目,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開拓新天地。
(1)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的播出形式和內容,打造高質量、精品化的網絡視聽節目。
(2)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拓展我國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類型,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內涵與獨特魅力,進而提升我國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的國際影響力。同時,節目創作的生產機制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全面轉變戰略重點,將打造原創、精品網絡視聽節目作為發展的核心,合理調配資源,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提高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質量。
(3)利用好優秀傳統文化優勢,塑造節目文化品牌。我國地域遼闊,民族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廣播電視媒體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資源,借助公益廣告、紀錄片、綜藝節目等不同傳播形態,策劃制作具有地方特色、能夠展現文化韻味的原創節目,既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體現出當前廣播電視媒體多元化、個性化、標識化的文化價值取向。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會逐漸增強,在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中融入中國特色元素,豐富其文化內涵,這樣的影視作品在全球化時代的競爭力不容小覷。李子柒運營的自媒體平臺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融媒體攜手,傳統與現代互相融合,使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不僅在國內大熱,在海外的接受度與關注度也能提高。因此,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不能將自己局限于國內媒體市場,更應積極加入國際大潮,打造精品節目,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
精品化是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發展的趨勢,其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性質、使命、作用一脈相承,因此需要對節目內涵、精神、價值觀、品質等內容要求一致。同時,還需要網絡視聽節目的相關媒體、平臺、創作者、研究者和受眾等提高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推動原創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化的過程中發揮自身作用。只有不斷滿足越來越多樣、越來越高漲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廣播電視網絡視聽行業才能健康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