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宥辰
(成都錦城學院金融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公司作為其中最活躍的組織形式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在整個市場經濟的推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小股東是相對于擁有控股權的大股東的一個概念,兩者之間的權利關系通常遠大于他們分別對應的股份的比例差異。
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是公司治理中運營發展的關鍵,而公司又在資本市場運作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也是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問題會在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中被重視的原因之一。股權結構的問題、證券市場的問題反映了中小股東權益保護面臨問題的迫切性。在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宏觀制度保障欠缺、中觀行業監督不足等問題使得大多數股東,特別是國有股東交叉持股時心存顧慮,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問題比以往更為突出和緊迫[1]。
國內有關專家對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問題進行了研究。金東升在研究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問題時采用了法理分析,并提出了立法角度相關的保護建議[2];劉夢琦發現《公司法》下民營企業仍融資難的現狀,從內部找尋解決辦法,通過公司章程改善中小股東的生存環境[3];趙鳳嵐重點研究了中小股東在不正當關聯交易中受到的權益侵害,并從公司內部治理、外部法律法規、引入第三方機構等方面提出關于規范關聯交易的建議[4]。
“資本多數決”常在我國公司股東大會中體現,它同時是公司股東的民主體現。“資本多數決”有兩個特征,其中關鍵的一點是:當股份越多的情況下,所擁有的支配權也越大,也就是說在公司擁有的股份越多,將處于支配地位;同時這意味著作為大股東會在股東大會上擁有更多的表決權。在沒有其他法律、法規的介入下,“資本多數決”原則顯然只是大股東權力的擁護者,而小股東的提案權也極容易遭到架空,為大股東的利益創造更好的條件。增資、資產置換以及關聯交易等行為雖然表面上符合要求,但實際上卻成為大股東的不正當行權,以致全體股東共擔風險,進而使中小股東的權益受到侵害[5]。
混合制約束機制是目前被我國公司采用的主要治理模式,其結構大致分為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CEO層級。而大多數時候,監事會在該結構中很難有效發揮作用,這是因為監事會本身就是由股東大會選舉而成,大股東又在股東大會中起著更多的決定作用,所以監事會和大股東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一的監督關系,其間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導致監事會成員很難真正完全公正地進行有效監督。
兩個關聯方之間進行資源轉移、付出勞務義務等行為被稱作“關聯交易”。關聯方之一為本公司的控股股東,另一方則為與該股東有著直接或間接利益聯系的企業與公司。關聯交易的好處是高效率、低成本,但不公正的現象往往更容易出現在這種環境下,它也被歸為“不正當關聯交易”,這種交易造成的結果是一方獨自獲益,而以投資者及少數中小股東為代表的另一方被動犧牲了自己的合理權益。
在我國眾多企業當中,大股東可以憑借其強勢的地位來剝奪中小股東對某些重大事件的知情權與發言權,而由于信息偏差導致中小股東的投資決策行為也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監事會是當前為了保護股東權益而設置的,但在具體操作下,其對中小股東的權利實施起到的作用卻十分有限。當中小股東合有3%以上股份則有權向董事會提交提案,3%的標準雖然一定程度規范了公司對提案權的使用,但也導致小股東的權利難以實現。
另外,為限制一股獨大而設計的累計投票制中需要所有中小股東意見一致的規定,以及類似的苛刻條件也是中小股東權利實施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原因之一。
公司章程是公開性法律文件,記載公司組織及活動基本準則,影響范圍涵蓋全公司包括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公司章程中很重要的一個作用便是對我國公司法不完善的地方進行補充,那么公司章程的不夠完善則會使中小股東的權益保護工作更難有效實施。
新公司法在股東大會召集步驟中的條件略顯簡單,應該在公司章程中設置更苛刻的條件,在持股比例和時間中設置一定障礙[3]。公司章程在判斷原則和判斷標準上應該有更切實明確的表現,要求既體現股權平等原則,又能夠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
當中小股東持股比例不低于10%時,可向法院提出將公司解散的申請,這些是新公司法中明確寫到的,但苛刻繁瑣的手續條件使中小股東在面對這一問題時難以順利維權。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公司內,大股東都集中了公司的多數權力,這是因為法律中認可出資額度決定股東所擁有的權力,而中小股東的低股權比例使得他們在公司的經營決策活動中失去發言權[6]。中小股東在維護自身權益時找不到操作性高的法律條款,收集證據的繁雜等也使得他們在維權的過程中逐漸消極。
中小股東自身的維權需求程度也是導致其權益是否受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資本市場上,不乏中小股東因短期利益進行取巧投機,公司的治理卻被置之腦后[7]。所以顯而易見的是,部分中小股東自身意愿不強烈也極大程度上加深了中小股東這一群體的維權難度。中小股東作為投資者時,其投資理念決定了他們是想“搭便車”賺快錢還是要積極維權。因此,在保護中小股東自身權益道路上如何加強其公司治理參與度也是需要管理者考慮的問題之一。
中小股東權益保護需要法律制度的兜底,只有先從法律保障做起,中小股東才能獲得更多屬于自己的權益。法律因其普適性很難專注于保護中小股東這一群體,而是通過各種如累積投票權的制度對其進行間接約束保護。中小股東的決策權可以通過股權轉讓制度的改善得到基礎保障,自由合理的價格轉讓股份,可以最低程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另外,中小股東想要尋找到可依附的大股東,就必須在原有的累積股票權上進行增添設置,用強制執行替代許可模式,使公司各項事務上體現出中小股東的思想,讓投票累積制度成為完善且必不可少的制度[2]。最后就是關于訴訟權的完善,在大股東做出違規違法行為時,為中小股東開通訴訟通道,使大股東和中小股東權利的聯系變成雙向,而非單向的壓榨;同時,訴訟成本高、周期長的環境也應該通過新的法律條款進行優化。
應把資本市場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信息披露上,它揭示控股股東的股權結構以及關聯交易當中的利益沖突,為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提供了信息支持[4]。在很多情況下,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出現問題就是由于信息與大股東存在偏差,而這種微小的偏差就會導致中小股東權益的損失,所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大資本市場的透明度都是現在迫切需要的。
公司需要在財務狀況、現金流動性等方面對社會群體及中小股東作出更具體、更及時的披露,使得中小股東能對公司的大股東進行更合理有效的監督,進而提高自身在股東大會的地位,保障其知情權、發言權乃至決策權,同時還可以抑制公司不正當關聯交易的發生,更大程度地保護了中小股東的權益。
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專門組織屬于第三方機構,也被很多西方國家采用,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不同于監事會,作為第三方,不用擔心和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彼此也不存在利益聯系與沖突,顯然比起內部的監督組織,其更加公正、客觀。該組織可以代表中小股東參與管理,行使權力和維護權利,作為中小股東的聯合,它比任何中小股東的單一個體都更具力量,其表決權、訴訟權都會較之前發揮更多的作用。對于我國現階段中小股東權益保護難的環境,這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權衡公司的權利必須先完善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和監事會制度。目前,獨立董事更多的是形式上的設置,監事會又多與控股股東的利益緊密聯系,兩個本應更多為中小股東權益發言的組織卻難以發揮本來的作用。所以應該加大員工董事在獨立董事中的比重,并在投票選舉的監事會成員中引入一定比例的獨立員工。這兩個舉措都是為了加大中小股東在這兩個監督組織中的份量。
另外,可以同時設立獎懲制度,對于沒有及時履行監督職責的成員進行業績上的處罰,而對做到了及時公正監督的成員給予一定獎勵,鼓勵成員在監督工作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