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山東師范大學,濟南 250014)
《論語》作為儒家傳世經典,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儒家倫理思想,而儒家倫理思想與當代社會的國家治理既有融合相通的地方,也有沖突與矛盾之處。在國家治理的具體實踐中,我們應深刻理解《論語》倫理思想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密切聯系,并對其多方面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1〕。如《論語》中的等級觀念、重農輕商等思想會對國家治理產生阻礙和限制作用,那么就應及時規避和摒棄。而《論語》中的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和諧思想和民本思想等倫理思想對國家治理則有重要的現實啟示。因此,運用《論語》倫理思想時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其進行批判性繼承并大膽創新優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種具有較強后發型特點的,在深入研究西方國家推進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矛盾和沖突后,必然選擇的一種與我國文化特點相符合的現代化建設模式。歷史的實踐經驗已經表明,中國要想真正實現現代化,既不能夠借鑒全盤西化的思想理論,也不能夠盲目復制傳統文化中的復興理論。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有諸多學者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而這些研究的普遍共識,就是兩者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論語》倫理思想與現代化建設和發展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兩者雖有沖突矛盾之處,但更多的是融合共通的內容。
而將其延伸到國家治理之中,《論語》倫理思想中,既有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升國家治理水平的內容,也有阻礙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同樣秉持著這一觀點,其指出應擺脫傳統的落后的思想觀念,在國家治理中決不能照搬全盤西化的民族虛無主義或是恪守傳統的歷史保守主義,而是要準確找到兩者之間的共通之處,實現其科學融合〔2〕。馬克思主義思想與《論語》思想在很多內容上都是融合共通的,不但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涵,同時也是實現《論語》倫理思想與時俱進發展的關鍵舉措,而《論語》倫理思想的時代新發展對于國家治理工作則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現階段我國各行業、各領域都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改革工作的總體目標是進一步構建完善的國家治理體系并不斷提升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水平,這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概念。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國家治理必須朝著更加智能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其必須嚴格遵循國家建構的具體內容,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以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國家治理現代化包含著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內容,只有在整體上綜合實現現代化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建設目標才算是真正完成。而在進行國家治理工作時也必須積極吸取我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思想中的有益內容,以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理念為基礎推進現代化建設,將更多的民族特色融入國家治理工作中,當然還要堅定遵循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中的具體內容,適當借鑒西方先進的理論實踐成果,在賦予國家治理工作民族性特色的同時也應體現其時代性特點,深刻認識到《論語》倫理思想中的內容精髓,對其進行歸納總結,給予國家治理工作更多指引和啟示〔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生活中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也在逐步建立。隨著經濟更深入地發展,面對日新月異的經濟變化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想實現經濟的長久可持續發展,保證經濟秩序的穩步運轉,就必須具備更高層次的道德水準,同時經濟生活中的個體也要具備更好的道德品質。如果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整體道德水平不高,道德體系建構也不完善,那么社會經濟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4〕。
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為構建和完善經濟生活中的道德體系提供智慧和營養,其中,誠信敬業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而這一道德倫理思想在《論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論語·學而》篇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論述表達出的是人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與朋友交往是否誠信,這突出了《論語》對人與人之間誠信交往的重視。《論語·為政》篇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更能體現出《論語》對誠信的重視,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準則。《論語》進一步提出誠信的美德不僅是“立人之道”,更是“立政之本”。“民無信不立”,“治國不可失信,失信則不立也”,〔5〕160更是闡述了誠信對治國安邦的重要作用。此外,《論語》倫理思想也蘊含著敬業精神,其所提出的“敬業樂群”便是證明,即開展工作以及與人交往時都要有一個謹慎敬業的從業態度。
古為今用,將誠信敬業的道德倫理用于當今經濟生活之中,誠實守信的美德與當今社會錯綜復雜的經濟關系所需要的道德層次是非常契合的,而愛崗敬業又是我國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中的一項基本要求,都是相輔相成的。概括而言,《論語》倫理思想中的誠信敬業精神與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中的道德倫理要求是相一致的,為了實現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就必須積極繼承《論語》倫理思想中的誠信美德和敬業精神,并以此為基礎在經濟生活中構建更高層次的道德體系。
民本思想是《論語》倫理思想中的重要內涵,這一思想充分展現出了人本主義精神。《論語》主張安民,“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要求統治者要愛護人民,養民安民,使民眾安居樂業;《論語》還主張富民,《論語·子路》篇記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可見,《論語》提倡的是“使民眾都富裕起來”〔6〕137。綜合來看,《論語》認為執政者的最根本責任是安民和富民,只有老百姓真正安居樂業,他們才能夠支持和擁戴執政者,只有老百姓生活富足,國家才能富足強大。《論語·顏淵》篇提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強調的是“富民”與“強國”是密切聯系的,兩者在本質上也是相通的。治國安邦之本便是安民富民,這也是我國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內在要求。所以,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論語》民本思想與我國當前社會所注重的民生觀念是一致的,國家興旺發達的關鍵便是能否得民心,在任何歷史階段廣大人民群眾都是主體。因此,新時代背景下的國家治理,就更應注重民生建設工作,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從事生產建設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制定多樣化的政策方針以實現安民、惠民和富民,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不斷增強他們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和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和核心精神,《論語》中很多篇章都闡述了“和”的重要性,如《論語·學而》篇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和《論語·子路》篇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在《論語》中“和”不但是區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標準,也是當時的最高價值標準。《論語》中的和諧思想體現在很多方面,如在實現自我身心之和諧方面的“以理導欲”和“修身養性”等思想,在實現人際關系和諧方面的“息事寧人”和“忍耐、謙讓”等思想,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方面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治理國家和民族關系穩定方面的“協和萬邦”和“天下一家”等思想。我們要在國家治理、社會建設以及個人道德培養等方面繼承和弘揚和諧思想,與新時代相結合,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無論人們身處哪個時代或是哪種社會群體中,追求名利都是大多數人的本性,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哲學角度看待追名逐利這一人類的本性活動,其也是有著善惡兩方面內容的。如果是在社會道德規范之內合理地追求名利,那么就會讓人感覺到愉悅和幸福,實現人們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同時滿足,這就是善的;但如果超越了道德規范而盲目非理性地追求功利,那么就會在社會上形成唯利是圖、自私自利、見利忘義、損人利已等諸多不良思想,就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導致道德敗壞,這便是惡的。雖然《論語》倫理思想中的“重義輕利”思想與市場經濟中的功利性取向是相悖的,但其所提倡的“先義后利”和“見利思義”等思想即使是放在當今社會也具有現實意義。《論語·里仁》篇提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也清晰地闡述了每個人都有獲取利益和榮華富貴的權力,但是一定要通過符合道義的渠道和途徑獲得,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今社會的企業和個人在追求功利時也應正確看待利與義之間的關系,應做到先義后利。《論語》倫理思想中所倡導的倫理觀念,明確指出了當人們無法同時兼顧義和利時或是義與利之間存在著顯著沖突矛盾時,人們都應該把“義”放在首位,在謀取利益的同時絕不能夠失去道義,在獲得自身利益的同時絕不能夠侵犯或是損壞他人利益。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趨利性,大多數企業以及個體都想要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也是保證市場經濟持續穩定運行的重要動力。但是追求功利一定要有度,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功利,不但會導致市場失衡,還會出現坑蒙拐騙和假貨橫行等諸多違法犯罪行為,整個社會風氣都會受到嚴重影響。《論語》中的“義以為上”倫理思想則能夠更好地引導市場主體,更好防范各類市場主體非理性追求功利的行為,這就與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主體的功利性取向實現了優化,保證市場經濟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7〕。
人類是兼具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個體存在,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社會大眾都同時需要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且精神生活也是區分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發展歷史并始終崇尚精神的偉大民族,我們認為物質生活是基礎,而精神生活則是對物質生活的升華,任何人都不應完全沉溺在物質生活中。正如孔子所說的“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即君子不應過于在意物質生活方面的內容,而應更加在乎精神層面的追求,有的人雖然物質生活較為匱乏,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卻仍然很充實。在當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一些不良思想通過互聯網滲透到了國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社會思潮對人們生活和工作都產生了不利影響,不少人開始沉溺于物質生活中,他們開始抵觸并排斥信念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倫理等精神層面的東西,這也是當代社會出現道德缺失、信仰淡化、精神萎靡等不良現象的重要原因。《論語》倫理思想尤其崇尚精神生活,其要求國民應具備堅定的精神素質,精神素質的高低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也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同時做好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工作,強化社會大眾的道德品質,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振奮國民精神,提升國家治理工作的整體效果。
人類從出生開始就會不斷產生欲望,而欲望不斷得到滿足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作為存在于社會的普遍性個體,人們在一生中也一定會不斷追求各類欲望,如金錢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權力的欲望、享受的欲望、占有的欲望等。《論語》中的倫理思想認為人類產生合理的欲望是正常的,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人類有欲望并不是一件邪惡的事情,但絕不能夠任由欲望無止境發展而不去克制,否則整個社會也都無法有序運轉了。也就是說欲望的滿足與修身治國平天下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并不矛盾。《語語》中還提出了“以理導欲”這一重要倫理思想,即借助道德倫理的標準將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大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得到了不斷提升,追名逐利和滿足欲望也成為一種合理的行為,但要在國家治理工作中將其正向積極的作用發揮出來,就必須合理控制自身欲望,用自身的道德理性控制欲望的不斷膨脹,體現出《論語》“以理導欲”倫理思想的重要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