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平
2021年11月《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以下簡稱《行動綱要》)[1]的發布,不僅對于全民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而且對于圖書館服務開拓創新乃至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長期以來,圖書館服務從理論到實踐都是以“讀者”作為服務對象和研究的重點,產生了“讀者至上”“讀者第一”的理念和思想。隨著圖書館由“文獻服務”到“信息服務”的轉變,確立了“用戶”新概念,以信息為對象的用戶服務擴大了傳統的基于文獻的讀者服務范疇,推動了圖書館與信息社會的契合。
《行動綱要》立足中國,從國家和人民的需求出發,將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作為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任務,這對于圖書館為讀者和用戶服務具有新的啟示意義,將進一步推動圖書館從“讀者服務”“用戶服務”向“全民服務”發展。
十九大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十九大后出臺的第一部文化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圖書館的發展方針。筆者在中國圖書館學會宣講文化立法和圖書館法時,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對圖書館服務創新發展的價值,呼吁改變過去僅僅局限于讀者和用戶的理念,將目標定位于服務全民。《公共圖書館法》55條只有4條6處提到“讀者”,而有9條11處提到“社會公眾”[2]。特別是在公共圖書館的界定和服務要求中,將服務對象由讀者或用戶發展為“社會公眾”,將“推動、引導和服務全民閱讀”作為公共圖書館的重要任務。
《公共圖書館法》和《行動綱要》的精神對于我國各類型圖書館開展全民服務,包括高校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都具有時代和發展意義。
《公共圖書館宣言》將公共圖書館作為各地的信息中心,提出在信息、掃盲、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任務應成為服務的核心內容,這里將“信息使命”作為圖書館的“首要使命”[3]。
圖書館在信息技術驅動下,從20年前的數字圖書館轉型到今天的智慧圖書館,為信息使命賦予了新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圖書館主要目標是實現信息化和數字化,促進圖書館傳統手工流程和紙質化業務的深刻變革。進一步,在網絡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影響下,圖書館有了新的信息使命,這就是“數字使命”。
圖書館的數字使命是:在數字圖書館建設基礎上,加強網絡環境下的全民數字服務。《行動綱要》順應數字時代要求,將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作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工作,提到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的數字動力支撐和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的戰略高度。圖書館在《行動綱要》指導下,應當積極行動起來,加強服務于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的理論探索,特別是從實踐上,結合全民數字生活、數字學習、數字工作、數字創新四大場景開展圖書館數字服務,在推動數字資源開放共享、促進數字公共服務普適普惠等方面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
圖書館學理論早已定位了現代圖書館信息和教育兩大職能,信息素養教育一直是圖書館學理論與實踐的重點領域,引領著圖書館教育職能的發揮。《行動綱要》的出臺賦予了圖書館新的教育使命,即“素養教育使命”。
圖書館素養教育從最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信息檢索教育發展到包括圖書館利用宣傳、數據庫推介在內的信息素養教育。圖書館素養教育使命表現出新的特征:在教育對象上從讀者擴大到全民,在教育內容上從資源檢索與利用擴大到數字社會,在教育形式上從傳統發展到數智化,在教育空間上從課堂教學轉向泛在化教學。
圖書館的素養教育使命站在一個更高的目標,即將圖書館素養教育納入國家數字人才強國建設的內容。在《行動綱要》指引下,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有兩個著力點:一是從內容與資源出發,以豐富數字教育培訓資源內容為抓手,將教育培訓資源建設納入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重點;二是從需求與服務出發,以強化數字化思維為先導,以數字素養教育全過程與新型教育模式為抓手,全面提升社會公眾的數字資源獲取能力、數字資源應用能力與數字資源評價能力。
未來數字素養教育將從圖書館出發,走向社區、走向鄉村、走向軍營、走向企業,走向更需要和更遠的地方,提升全民高品質數字生活水平,開啟信息素養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