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自力
1981年的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會議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莊守經同志自請負責籌備的,具體說來,是他聽取部分高校圖書館館長意見后,提出建議上報教育部,高教司的領導說建議很好,就由你們來籌辦吧。受過“文革”沖擊且已年過半百的老莊同志愉快地接受任務,聯系全國高校圖書館,經過刻苦努力,使會議順利召開。我對莊守經同志的重要貢獻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人是1981年會議籌備工作和會議文件起草的參與者,并在秘書處工作到1988年,為完成全國文獻資源調查的研究報告,實際斷斷續續到1990年。能參與今天的紀念會十分榮幸。看今天高校圖書館欣欣向榮、奮發進取,40年前的往事涌上心頭,需要傾訴的話很多。因為時間關系,我的回憶只能概括地點到為止。
1981年的會議從醞釀到籌備召開實際上將近一年。這次會議開得很隆重,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和幾位副部長、文化部及科學院的有關領導都參加了會議。會議主要做了三件事:
具體說來,我覺得有以下十二點空前的理論建設和實踐工作推進。
第一、將高校圖書館定位為:高校圖書資料情報中心;其工作是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將高校圖書館定性為: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
第三、將圖書館的職能概括為:教育職能和情報職能;
和以上三條相對應的,在1956年由蘇聯專家幫助制定的高校圖書館工作條例中只確定圖書館工作是學校教學輔助工作;
第四、選留本校畢業生到圖書館工作,并組織對他們進行圖書館專業培訓;
第五、參與文化部職稱評定方案的研究和制定,組織對高校圖書館館員職稱評定,使一般圖書館工作人員有自己的上升渠道;
第六、經多年的研究準備論證,1988年立項爭取到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開展全國(包括部分公共圖書館和科研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調查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并產生了廣泛影響;
第七、經教育部同意,在全國高校以圖書館為中心開設文獻檢索課,包括編寫多學科的文獻檢索教材和培訓師資,獲得廣泛贊許,被國家科委評為科技情報進步三等獎;
第八、組織圖書館自動化研究,包括共享數字資源的CALIS試點;
第九、組織圖書館建筑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有時和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建筑學會聯合開展,對大批高校新建圖書館發揮了參考借鑒作用;
第十、1984年在西安召開了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經驗交流會,交流貫徹落實1981年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會議的精神和內容;
第十一、圖工委設立常設機構秘書處,各省市也成立了類似機構,從而便于溝通推動各項有全局意義的工作;
第十二、創辦學術刊物,最初是一份通訊,后來發展為《大學圖書館學報》。
1981年會議宣布成立的圖工委由周林任主任委員,會后不久,周林同志正式離休,高校圖工委工作實際改由彭珮云同志領導,到1987年會議后她正式接任主任委員。她的工作深入細致具體,參加館長座談會時,她總是邊聽邊問邊記錄;請她批發的文件她都認真修改并和我們討論。為了擴大圖書館的影響,她建議我們邀請中宣部部長鄧力群來給各地圖工委秘書長和部分館長會議作報告,主要講的是圖書館的文化教育作用。她出面邀請李鵬副總理到1987年工作會議上,和部分代表座談。這兩件事表明國家黨政領導對高校圖書館的重視,在我國高校圖書館歷史上是空前的、鼓舞人心的。
在彭珮云主持下,1987年在北京開了第二次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會議,由她作的工作報告,主要是貫徹1981年會議精神,積極履行教育職能和情報職能;經過實踐,部分修改了工作條例,按國家規定改名為規程;醞釀準備開展文獻資源整體化建設。以上是我對1981年和1987年會議及會議后續工作的簡短記憶。從1981年會后各地紛紛召開省級會議,成立省級圖工委和秘書處,舉辦幾次綜合和專業經驗交流會,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的實踐可以證明,1981年會議大大激勵起當時高校圖書館人的巨大熱情,對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也為高校圖書館理論建設和圖書館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40年來,高校圖書館事業經歷幾代人的努力,早已邁入現代化發展的更高水平。當年的工作曾被給予了較高評價,但是從長期來看,只是中國高校圖書館事業現代化的準備和起步。
1981年會議的召開和后續的一些工作,不是幾個人,更不是一兩個人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條件共同促成的:時代的潮流,領導的重視,實踐的呼吁,經驗的思考和積累,國外發展的啟示,都是會議成功的條件,高校圖書館界熱情高漲,一呼百應,參與籌備工作的人很多,包括教育部高教司的司長、處長、做文字修改和搞會務的同志,學校參與的同志,如北京化工大學的周成福、長沙鐵道學院的李明華、北京大學的王世儒等等;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大力支持,解決了許多問題。
會議報告和條例涉及的重要問題都在全國多次征求意見、反復進行討論,應當說會議的成功是全國高校圖書館人智慧的結晶。
下面想說一些當年曾經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有可能這些事早就做過了,所以我也是簡單地點到為止。
第一、 想連續辦館長研討班或學科館員的專題研討班,以履行教育職能和情報職能,發揮和提高學術性服務水平為主題,當然需要充分準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 文獻檢索課的下一步。1984-1985年教育部關于文獻課的兩個文件特別提到了提高學生情報意識和情報技能的要求。但參加課程籌備專門會議的同志一致認為當時不具備條件,只能先選定文獻檢索課。設想是在普及文獻檢索課之后,再開創情報意識和情報處理技能的課程。把現代信息知識與傳統圖書館讀者工作、閱讀指導、閱讀研究、中國傳統的目錄學知識技能、國外信息素養教育,以及相關的計算機知識相結合,有可能形成內容更豐富,且有中國特色的信息教育課程;
第三、 文獻資源研究。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全國文獻資源調查中,有一項本館重點學科文獻資源評估,有些館做得很仔細。我覺得今天的學科館員可以改進方法擴展研究,其成果一是可以得知本館底細,提高文獻保障率;二是可以編寫本學科核心書目提要(類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是進而可以撰寫學科發展文獻綜述(接近于學科發展史或學科階段發展史)。 其目標是把師生引導到學科發展的前沿。這項任務由一個圖書館很難完成,如果多館合作,就相對容易了;
第四、 協調文獻資源的整體化建設。當初是想協調全國各系統,現在看是過于理想化了。現在經費多,又有互聯網,資源共享方便,似乎沒有必要。但我覺得只要存在客觀的信息載體,就需要信息資源共享的某種保障體制。從全國設計可能有困難,可以從高校,甚至從“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始。從小范圍起步,逐步擴大;
第五、 擴展視野調查報道和介紹廣泛的社會信息資源,為教學科研利用。一般多注意圖書館和一些商業性的互聯網資源,實際上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科研機構乃至大型企業都有一些數據庫,是可以使用的,或有條件地使用的。如國家統計局的經濟、人口數據庫,國家信息中心的經濟數據庫,國家專利局的專利數據庫等,圖書館特別是有研究任務的高校圖書館應當調查、了解并向讀者介紹這些資源;
第六、 曾經與北京大學圖書館的闞法箴同志相邀,組織編寫一本關于圖書館館藏建設實務的書,希望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把握好信息載體的入口,提高館藏的科學性和資源保障率。沒有實際行動,總覺得是一個遺憾;
第七、 組織有文獻資源特色的科普講座,例如學科文獻資源綜述、專題文獻綜述、交叉學科發展介紹、閱讀方法研究等。閱讀,或應稱為吸收知識,本身就是一大學問,吸收知識是創新知識的前提;
第八、 我常想在圖書館的墻上掛起古今中外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對人類社會發展作出過特殊貢獻的人物的照片(或雕像、版畫、繪畫,得是藝術品,或近似藝術品),讓學生經常能見到他們。也許有人說大學生都知道,可知道不如見到,見到不如經常見到。讓部分大學生成為這些偉人的粉絲和鐵桿粉絲。相應地,圖書館更要系統檢查這些人物的代表著作、傳記資料在本館的收藏情況,保證師生能夠查閱;
第九、 《大學圖書館學報》應當辦成兩個刊物,一個學術性的,一個工作性的。或者說一個針對研究型圖書館的,一個針對大專院校圖書館的。“文革”前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就辦有兩個刊物:《圖書館學通訊》和《圖書館工作》,美國的高校圖書館就長期辦著兩個刊物。
以上純系個人想法,或可作為參考,需要由各館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有創造性地試驗和實施。
我離開高校圖書館已經33年了,當時想的事肯定比現在能記起的要多,但是很可能已經落后于形勢,不適應今天的需要了。我相信,現在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早已今非昔比,它的現代化建設、它履行的教育職能和情報職能、它為教學科研的學術性服務和綜合服務水平,早已躍進到新的高度、新的水平,遠超我個人的想象。
最后,衷心祝愿全國高校圖書館事業不斷創新發展,進入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