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瑜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海南 海口 570206)
自從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網絡信息技術平臺的普及率日益提高。與之相應,人們對電視新聞的要求也愈發嚴格。電視新聞除了應當具有真實性特征之外,也要具有可以刺激觀眾感官的元素。同期聲符合刺激觀眾感官元素的構成標準,將同期聲應用于電視新聞中能夠很好地展示受訪者的思想以及情感,達到節目拍攝的相關標準。同期聲是指在拍攝新聞以及采訪編輯時,如實記錄采訪現場四周的聲音以及拍攝采訪現場的情景。雖然當前我國電視新聞行業中同期聲已經廣泛應用,但在新媒體融合時代里,電視新聞從業者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進一步準確利用同期聲,發揮出其應有的傳播力。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想方設法落實有關同期聲的方案,為電視新聞向上發展做好鋪墊。
一是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認真準備拍攝工作。拍攝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是相關資料及設備的準備。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在拍攝之前做好萬全準備,以防意外情況發生。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在拍攝前搜集足夠多并與拍攝主題相關的資料,必須確保拍攝工作能夠如期開展。若是電視新聞工作者在正式拍攝之前搜集不到與拍攝主題相關的資料,則會產生拍攝過程卡頓、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及采訪忘詞等現象。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下,受訪者的回答也不流暢,甚至出現拒絕回答問題的情況。一旦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后期進行總結的時候會發現采訪者提出的問題以及受訪者回答的內容會偏離這一期的拍攝主題。上述現象會嚴重影響拍攝的進度以及同期聲的效果。
二是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確保錄制的清晰度。眾所皆知,電視新聞主要是通過聲音或者圖像向聽眾傳播社會信息。同期聲能夠有效印證電視新聞傳播的社會信息的真實性。在錄制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收音設備高效運轉,摒除周遭嘈雜環境的影響。只有當聽眾能夠聽得清楚電視新聞所講解的內容的時候,聽眾才有興趣繼續收聽節目。因此,為了確保同期聲的清晰程度,工作者應當讓拍攝設備時刻處于最佳拍攝狀態。此外,新聞工作者應當具有目的性的去挑選受訪者,切忌挑選難以溝通以及表達能力差的受訪者。即使采訪環境受限,新聞工作者也應當注意提問技巧、提問內容,收集更有意義的同期聲內容,在后期加上字幕,便于新聞受眾理解。新聞工作者應當切實做到為受眾考慮,有效提高新聞節目收聽率。
一是電視新聞工作者重視同期聲編輯。同期聲編輯技術通常采用遞進式采訪手法,將實時采訪所得的素材作為新聞核心內容。通常而言,同期聲編輯技術都具有縱橫交叉式特色,由新聞工作者將這些素材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就能夠在同一空間展示主線素材,讓聽眾對主線素材的印象更為深刻。電視新聞工作者在采訪前期,可以進行實地考察工作,了解情況,正式采訪時將錄制的同期聲完整保存,便于后期處理。在保存這些音頻資料的時候,應當按照時間、地點或者受訪對象將這些音頻資料劃分,有利于提高新聞工作者后期尋找資料的效率。編輯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熟練運用編輯軟件,才能更好地獲得所需段落。由于一部分對話式的采訪素材是沒有提前經過設計的,故而其中必然有一部分重疊元素,需要新聞工作者另行處理。新聞工作者呈現新聞采編工作的過程中應當重視新聞的清晰度,所以工作者剪輯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新聞工作者的剪輯,能夠使得采訪素材以流暢的方式表達出來,讓聽眾更直觀感受到語言表達的魅力。
二是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注重鏡頭銜接。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讓節目的元素更加多元化,提高電視新聞的信息含量。電視新聞工作者在播放新聞及加入同期聲技術之前適當引入與話題相對應的圖片,讓聽眾能夠更好理解新聞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例如,海南廣播電視總臺獻禮建黨100周年大型報道《沿著初心的方向》行路篇中,采訪了一位海榆中線的建設者殷修舉。海榆中線是海南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條國防公路,這條長296.6公里的公路平均每修建1.34公里就有1人犧牲,221名解放軍指戰員及工人長眠五指山。當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0萬名建設者參與修路,殷修舉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在回憶當時修路場景時,老人提到“那個場景現在是不可想象的,完全是人挖、肩挑出來那條公路,沒有機械”,此時,新聞配圖就是當時修路的黑白照片以及路修好后的雄偉場景,畫面之下,環境的艱苦與工人們的豪情壯志立即展現。電視新聞工作者除了要處理同期聲之外,也可以適當進行畫外音加工,讓鏡頭的銜接更為流暢。通過雙管齊下的方式,能夠讓聽眾的腦海中快速呈現相關畫面,更有利于聽眾理解新聞內涵,同時也有利于避免長期收聽同期聲給聽眾帶來單調的感覺。同時,新聞工作者在剪輯新聞畫面時需要注重各個畫面之間的連貫性。在剪輯的過程中需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出現相鄰畫面過于跳躍或者畫面內容相似的情況。最終電視新聞節目的成品應當呈現出層次感和節奏感。例如,新聞工作者可以使用全景交代環境,使用中景、特寫或者近景表達事件進展、細節以及人物性格等等,從而有效保證新聞節目的觀感,用采訪畫面的流暢性,去除銜接點的起落。電視新聞工作者也需要保證電視新聞的長度,確保受眾從整體上觀看新聞時沒有跳躍感,保證新聞節目的正常播出。
三是電視新聞工作者應適當剪輯插入畫面。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對電視新聞剪輯持有一種正確態度,不得過于依賴剪輯技術。電視新聞通過剪輯技術剪輯采訪對象講述的內容,提煉并保留采訪中的精華部分。然后,新聞工作者需要將挑選出的精華部分進行組合排列。新聞工作者需要選擇一系列相關鏡頭,連續疊加在具有許多跳點畫面上。在確保對整個采訪過程中使用同質證的同時,保證經過剪輯之后仍然能夠利用畫外語音技術保存采訪者的原聲。運用該項技術的優點在于能夠降低解說詞出現的頻率,使新聞能夠更加原汁原味,更具有可信度。在較長的同期聲采訪段落可以適時插入與之相關的圖片或者圖像資料,對采訪對象的原音起到補充說明作用。不僅能夠有效彌補同期聲過長顯得采訪單調的缺點,也能夠更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例如,在《海南新聞聯播》中曾播出過一條題為《儋州:“新朋”到訪 “老友”赴約》的新聞,主題是報道當地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越冬水鳥的種類和數量也越來越多。當一個采訪對象說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第一次來這里時,畫面中并沒有立即給采訪對象的鏡頭,而是剪輯了對應的琵鷺畫面,讓觀眾清楚地認識它。
新聞工作者在電視新聞中具體應用同期聲是指工作者在拍攝新聞的過程中如實記錄采訪對象之間的對話、進行現場解說及拍攝采訪對象四周的環境。新聞工作者有的時候甚至需要形象展示采訪對象內心的思維活動。由于新聞的內容是真實發生的事件,事件與故事的構成要素大體相同。新聞主要包括人物、活動以及事情的發生地點,通過與采訪對象進行對話來還原現場。新聞工作者應當竭盡所能地表達出該事件的中心思想,吸引更多的聽眾,引發聽眾與新聞之間產生共鳴。通過各項研究表明,同期聲比畫外音能夠更好地展現采訪對象的心理活動,更加凸顯新聞鮮明性的特點。
現場新聞是指新聞工作者通過利用現下的科學技術,以最快的速度趕去新聞發生的地方,以實時采訪的方式獲取更多的采訪素材。對于具有緊迫性的新聞,新聞工作者可以使用現場報道的方式將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傳播到網絡中去,引起大眾的關注。新聞記者需要全方位地展現新聞事件。通過直播的方式傳播新聞的時候,需要運用同期聲技術。讓新聞聽眾對新聞現場的環境以及事情發展的進度,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調查性新聞與現場新聞有較大的區別,后者更加重視原汁原味的還原現場,前者更依賴通過一些科學的取證手段還原新聞。當然這也意味著取證的過程必須具有極強的嚴謹性,不能隨意對待。因為取證的結果是為了讓聽眾信服這件事就是如此發生的,而不是媒體用來敷衍聽眾的手段。新聞工作者在取證的過程中主要是依賴直接或者間接觀看新聞事件發生的人,通過采訪這一部分人逐步揭開新聞的面紗。但是新聞工作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對于各位當事人所說的話語不能全盤接受,必須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這主要是因為人在表述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表露出一定的情感色彩,不同的當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內容并不一定相同。因此,當事人認知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新聞工作者要學會使用辯證的態度對待采訪對象。
社會熱點新聞與前兩個類型新聞劃分的依據不同,其主要是以人民大眾的關注度為劃分標準。通常來說社會熱點新聞與人民大眾的生活一起聯系,不可分割,該類新聞的受眾群體大。網絡評價會影響大眾對熱點新聞的看法,因此,官方媒體及時報道熱點新聞并進行引導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人民大眾通過閱讀官方媒體對社會熱點新聞的解讀,能夠全面客觀地了解該事件,肅清網絡環境。由此可見,在社會熱點新聞中引入同期聲技術是一種必然趨勢。
在對新聞信息后期處理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應當重視控制電視新聞的長度。業內大多數工作者都將新聞的時長控制在一分半左右的時間。當然在這一分半的時間中也需要插入同期聲。因此,電視新聞的工作者也需要精準的控制同期聲的時間長度。這也意味著新聞工作者需要在較短時間內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并讓聽眾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新聞內容。這不僅考驗新聞工作者文字精簡能力,同時也考驗了新聞工作者文字組織能力。在電視新聞中應用同期聲讓電視新聞主題更為鮮明、語句更為精煉、情節更加合理,這不僅僅是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新聞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地方。由于電視新聞一般只播出一次,大部分的聽眾如果不能一次性地理解新聞想要表達的思想,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節目效果,那么這條新聞是失敗的。新聞工作者還要不斷的進行反思如何有效的交代事情的經過,讓聽眾真正地了解新聞。
新聞工作者在正式錄制新聞之前應當確定本次新聞的主題,避免出現拍攝的素材與本次主題毫無關系的情況。新聞工作者在錄制新聞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循一定的流程錄制,還需要盡量掌控新聞的發展過程中的有效線索。新聞工作者應辨別新聞中的重點內容,與制作團隊系統甄別,并做出采納最優方案,然后再制定同期聲方案。通過上述循序漸進的步驟,新聞工作者能夠有效地提煉新聞的關鍵內容,有益于充分發揮同期聲的優勢。當新聞工作者的內心明確本次新聞的主題之后,應當對每一個環節重新進行構思,抓取其中與主題相關的部分進行解說。新聞工作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不能放任受訪對象隨意發言,需要使用具有誘導性的話語,讓受訪對象始終圍繞著本次采訪主題進行發言。不僅便于聽眾理解本次新聞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有助于減少新聞工作者后期剪輯不相關素材的時間。如此一來,才能夠讓聽眾明確受訪對象是本次新聞當事人,提高本次報道的可信程度。新聞工作者在后期剪輯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不能夠扭曲受訪對象所表達的意思。
隨著電視新聞的發展,為了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的可信度,業內開始強調同期聲與解說詞的統一。同時從為了能夠更加符合新聞的質量標準,解說詞與同期聲也必須一致。此二者在電視新聞中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前者的重點更多在于語言,后者則更加重視新聞事實本身。由于兩者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所以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也會稍顯不同。這兩者之間關系宛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相輔相成。
綜上所述,同期聲在電視新聞的應用過程中仍有很多不可避免的阻礙,但是它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同期聲直接作用于新聞的采訪與編輯兩個環節中,具有其他電視新聞表達技巧無可比擬的長處。電視新聞工作者在面對現場新聞、調查性新聞及社會熱點新聞時要融入同期聲,使得節目能夠更加具有層次感。新聞工作者在電視新聞中應用同期聲的時候也需要注重凸顯新聞主題,不僅在采訪階段獲得更好的采訪效果,更是要制作出高質量的新聞節目,增強新聞節目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