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嫻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海南 海口 570203)
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現代科學、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發展,傳媒領域的融合進一步加深,并孕育催生了新媒體、全媒體新型業態。從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邏輯關系來看,新媒體是以傳統媒體為基礎,借助互聯網技術發展而來的新型媒介形式,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形成了全媒體格局。在全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其內部面臨全面的調整與升級。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傳統媒體的工作思路和傳播方式逐漸被取代,電視節目后期制作和剪輯出現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發展環境和編輯思路方面。具體而言,新媒體時代的深度發展使智能技術、大數據、終端設備等進入人們的生活,人們使用移動設備就可完成對數據的傳送和發布。網民數量的持續提升,使電視節目制作環境發生改變。為提高節目對受眾群體的吸引力,電視后期剪輯和制作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制作技巧和內容上,應結合觀眾喜好和需求,進行更具目的性的剪輯,使節目內容更生動有趣。面對新的發展趨勢,新媒體時代對電視節目制作和剪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后期編輯制作和剪輯需要參與節目內容的篩選,對于前期節目中存在的質量不佳、對觀眾缺少吸引力的內容要刪除,保障節目整體內容的可觀看度。二是要求利用后期剪輯技術對部分內容進行處理,使節目的整體節奏更加緊湊,內容呈現更加連貫。例如,對綜藝節目的后期剪輯和制作,要求工作人員篩選高能鏡頭,利用突出和反復的剪輯手法,增加內容的趣味性,對于部分不精彩的內容要刪除,將時長控制在觀眾可接受的范圍內,保障觀眾觀看時注意力更加集中,增強節目與受眾群體的黏性。
虛擬現實技術就是將虛擬與現實技術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技術,又被稱作靈境技術。該技術興起于20世紀,現階段已經擁有了非常廣闊的應用領域,娛樂、教育、醫學等各個行業都能夠發現虛擬現實技術的身影。在電視節目制作中應用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虛擬植入技術和虛擬演播室技術。虛擬演播室技術能夠完成節目場景的變換,并且不會受到次數的限制,從而實現節目播出時環境變換的無縫銜接。與以往制作節目的演播室相比,虛擬演播室技術無需使用特定的道具或者是節目場景,演播室可以隨著節目內容的變化改變環境。一方面,可以為節目設計者在前期的設計環節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還可以有效減少成本的投入。虛擬植入技術則能夠將虛擬人物與真實人物進行更加逼真的融合,與虛擬演播室技術相比,其效果更勝一籌,能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
新媒體平臺為電視節目內容創新帶來新的思路,面對全新的發展機遇,電視臺為保障傳統方式的生命活力,在節目后期制作和剪輯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讓節目類型和內容更加豐富。然而,電視節目在創意創新上還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節目立意和形式還有照搬照抄的現象。具體而言,在電視節目后期編輯制作和剪輯中,由于節目內容缺少原創性,為后期二次制作留下的空間不大,造成后期剪輯可發揮的余地不多,制作的創新創意度不足。新媒體時代,觀眾接收的信息日益增多,人們對于節目觀看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媒體缺少與受眾群體的溝通互動,造成節目制作不能從觀眾視角出發,無法直接反映觀眾的訴求,導致收視率低迷。另外,面對新媒體時代自媒體行業發展趨勢,部分電視節目制作人員結構不穩定,整體專業能力難以提升。對于部分創意電視節目內容,許多后期剪輯和制作人員難以獨立解決畫面構圖的問題,也不能找到節目內容中的創意點,剪輯過后的節目美感不足,畫面穩定性也有待提升。
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很大程度上依靠其簡單、易操作的剪輯與制作軟件。如抖音平臺內置的剪映APP就具備圖片剪輯、視頻剪切、音效添加等功能,其曲庫中還有大量熱門音樂,能激發用戶創作與上傳視頻的熱情。新媒體內容生產模式為電視節目剪輯及后期制作帶來啟發,剪輯與制作人員可以從當前廣泛傳播的短視頻作品中分析受眾對畫面、音樂、內涵等方面的需求,以此為依據制定剪輯與后期制作方案。制作人員要提升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能力,不斷革新并豐富新媒體技術,為受眾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增強電視節目受眾的黏性。電視節目剪輯與后期制作中應注重應用剪輯與制作技術,例如,在大型晚會類節目制作中,可通過鏡頭的剪輯打造良好的視覺畫面。最后,聚焦高難度動作或音樂的高潮部分,烘托熱烈的氛圍,為受眾打造一場視覺聽覺盛宴。
在開展電視節目編輯制作時,要考慮母帶磨損問題,采用非線性編輯技術能讓問題迎刃而解。電視節目后期制作有著固定的流程,它先將原素材復制到磁帶中,采用非線性編輯技術能有效減少外界不利因素對制作的干擾,使素材完整有效地保存于磁帶中,增強后期視頻編輯制作的靈活性。目前,非線性編輯技術的應用也較為靈活與成熟,其往往與影音特技、字幕技術相結合,使節目后期制作高效高質。電視節目編輯制作中使用非線性編輯技術,也方便剪輯操作,畫面能進行多層重疊,支持高效轉化,確保各環節的有效銜接。非線性編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編輯技術,實現了視頻與音頻的有效鏈接,給受眾更多的觀感體驗,促進電視節目編輯質量的穩步提升。正是因為非線性編輯技術的應用優勢,所以必須做好該技術的靈活運用。
聲音要素是電視包裝應用的基本要素,包括電視節目演員的語言、環境聲音、音樂效果等,在電視節目制作中需要融合圖像、聲音等。在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聲音包裝應用是決定電視節目效果的關鍵因素,電視節目的圖像標志和顏色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可以充分發揮電視包裝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效果。宣傳片是電視包裝的主要形式,電視節目在電視包裝過程中應重視宣傳片的內容與電視包裝要素的合理搭配。電視節目包裝的形象宣傳包裝包括抽象、具體的片頭包裝、片尾預告包裝、節目地圖包裝等。不同電視節目的包裝形式有不同的包裝宣傳效果,宣傳片要根據節目情況設計,要使用適當的包裝形式提高電視節目的制作水平,從而提高電視節目傳播效果和收視率。
在電視節目制作中,數字合成技術也是重要的技術支持之一,數字合成技術主要針對校色、濾波處理、幾何變換和圖像合成等多個方面。數字合成技術的校色是針對電視節目中的像素,為了確保電視節目的整體色調一致性,必須對前景和背景進行校色,通過校色使多個畫面產生不同的效果,提高畫面的色彩效應,突出畫面感。數字合成技術中的濾波處理大大提高了電視節目的分辨率和清晰度,而圖像合成技術通過對電視節目的編輯將視頻、屏幕上的信息結合在一起,或者合成其他屏幕上的視頻和圖像,全面有效地提高節目的觀賞性和可視化。
電視包裝的顏色要素取決于電視節目。不管是單色還是復合色,只要符合節目特點,就能突出節目效果,因此,在電視節目包裝過程中,必須根據電視節目選擇適當的顏色。以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為例,其以藍色為主色調,展現電視新聞節目冷靜客觀的形象。一些綜藝節目經常使用暖色調作為節目制作的主色調,以華麗的顏色突出節目效果。
隨著人們對電視節目觀看的需求日益提高,3D動畫技術逐漸應用于電視節目的制作中,電視節目制作中既有真實的場景拍攝,也會因時間、空間、環境等因素限制,而通過多媒體后期繪制而成的,多媒體技術中的繪制技術需要專業人員操作,結合電視節目主體,通過豐富的想象靈活地應用繪制技術進行電視節目的后期制作。編輯人員也可以利用3D繪制技術,將多幅畫面、多個場景、多個人物等融合在一起,以動態視頻的形式增強節目的立體效果。
在電視節目制作中,公司身份系統(CI)的設計和制作是電視包裝的基本要素。在電視節目制作中,根據CI圖像標志設計有差異,但電視包裝本身的因素不變。因此,電視包裝在電視節目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應根據標志形象,在廣播過程中優化和完善電視節目的節奏感,確保電視節目之間的連接性和系統性,有效地改善和完善電視節目的整體效果。特別是在電視節目包裝過程中,要圍繞商標(LOGOtype、Logo)節目設計,給人簡潔、醒目、新奇的感覺,最大限度地發揮節目特色。
電視節目內容中蘊含著節目制作的理念、思想與精神,如何提升節目內容傳播的覆蓋面是制作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新媒體時代,受眾審美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節目剪輯與后期制作中要融合更為豐富的時代與藝術元素,將節目的內容以更加新穎的形式呈現出來。例如,電影《你好,李煥英》中使用了長達33秒的長鏡頭,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通過主人公視角為觀眾呈現出20世紀70年代初期人們的生活狀態,其鏡頭語言穩定、情感濃厚,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在紀實類電視節目剪輯與后期制作中,也可運用長鏡頭處理方式,收錄拍攝地點真實的聲音,營造濃厚的氛圍,增強畫面的真實性與代入感。
我國電視編輯水平已取得顯著進步,編輯技術更加完善,電視編輯質量和效果有所提高。電視編輯技術主要包括特效搭配、素材錄制、字幕制作等,這些技術手段不斷優化升級,為我國電視節目質量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對電視節目后期制作進行特效搭配時,應該提高對背景音樂的關注度。合理選擇背景音樂,不僅能夠提高節目效果,也能烘托出節目主題,使觀眾更直接地了解到電視節目內容,提高對電視節目的認可度,增強節目感染力,引起共鳴,更能凸顯出電視節目的獨特性,所以在未來,要更注重對背景音樂的合理使用。在對電視節目進行素材錄制時,需提高畫面處理能力,使畫面展現更流暢、內容更豐滿,既要凸顯出節目主題,也要迎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使電視節目能迅速獲得觀眾青睞。在對畫面進行處理時,不僅要關注畫面質量,也需要關注同一場景的畫面時間長短,如果時間過于短暫,將使觀眾難以準確掌握電視節目所表達的主題;如果過長,則會導致審美疲勞,降低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認可度。我們發現,一般綜藝類節目以短鏡頭為主,節奏偏于輕松愉快,能夠迅速調動觀眾注意力,所以這也意味著我們在進行節目畫面處理時需要針對節目特點來對鏡頭時間進行設計,而這也是未來電視節目后期制作技術需要完善的內容。
多媒體技術在廣播電視行業中的應用,貫穿節目制作全過程,通過提供制作平臺與發布渠道等方式,實現對技術的集成化應用,促使業務轉型與優化。從具體推進的角度分析,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能夠為素材采集和節目制作等業務開展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若想在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還需要做好內容的建設。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在編輯與處理等方面都有了新方法,能夠提升畫面的質量與制作的效率,并且能夠節約制作成本。作為節目的編輯制作者,需要能夠適應廣播電視業務的新發展和新特點,積極學習新技能和新知識,高質量推進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發揮技術的優勢,全面提升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品質,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促進廣播電視持續化發展。
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有其特定的價值,如法制類電視節目的價值在于普法宣傳,提升受眾的法律意識;綜藝類節目的價值在于豐富受眾的精神世界,緩解受眾的壓力。因此,對于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其剪輯與后期制作方式也應有所差別。以綜藝類電視節目為例,剪輯與后期制作人員要善用特效、聲效與鏡頭語言,增強節目的趣味性、感染力,實現寓教于樂的節目價值。以《爸爸去哪兒》為例,節目中針對不同的小朋友與爸爸會有不同的字幕特效,受眾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理解節目內容,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受眾的互動。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電視節目后期制作技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需要相關人員不斷探索創新。因此,想要制作出優秀的電視節目,必須重視電視節目后期編輯制作技術的提升,不斷創新電視節目制作思路,推動電視媒體的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