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鵬
(陜西省圖書館,陜西 西安 710061)
紅色文獻資源作為圖書館特色文獻或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獻資源建設與開發利用已受到廣泛重視。特別是自“十二五”以來,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特色資源項目建設的引導和推動下,紅色文獻專題數據庫建設、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當前,正處于“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戰略的起步時期,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開發利用將面臨新的社會發展需求。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公共文化服務指明了方向,也為圖書館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1]。如何在新發展理念下開拓圖書館紅色文獻開發利用,活化地方文獻資源,這將是我們所要面臨的一項新課題。
紅色文獻與紅色文化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在展開論述之前,有必要首先廓清紅色文化與紅色文獻的概念與范疇。為了契合圖書館工作需要,本文借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語境下的紅色文化研究》一書對紅色文化的定義,即“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領導億萬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過程中,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也有精神、物質、制度等構成要素和層面,既是中國共產黨自身不斷成長、發展的文化,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戰勝艱難險阻取得革命勝利的文化,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2]。據此,我們認為紅色文獻是指記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和建設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的一切載體,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手稿、日記、書信、檔案材料、實物、聲像、遺址等。結合已有的館藏文獻體系建設,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的收藏范圍較為普遍地采用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這一歷史時期的紅色文獻或研究該時期紅色革命歷史的文獻資料[3]。紅色文獻承載紅色基因,傳遞紅色革命精神,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播和弘揚紅色文化,能起到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時代新人、促進實現文化強國的作用。
據筆者自中國知網數據庫調研,我國圖書館界對紅色文獻的研究論文約有200 余篇,特別是2021年適逢建黨百年,紅色文獻研究從2020年起成為研究熱點之一。圖書館紅色文獻開發途徑通常包括館藏紅色文獻整理與開發、紅色數據庫建設、紅色微視頻或專題片拍攝以及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活動等。經過對已有研究論文的梳理,筆者歸納出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開發利用的幾個特點。
早在2005年,有論者從建設模式、技術手段、創新特色等方面,介紹南昌大學圖書館研制的“紅色江西”特色數據庫[4]。2015年以后,圖書館界對紅色主題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筆者曾撰文論述陜西省圖書館研發的“陜甘寧邊區紅色記憶數據庫”系列項目的總體設計方案[5],隨著工作實踐的進展,對其子庫之一“陜甘寧邊區紅色記憶·人物庫”[6]建設進行分析與總結。延安大學圖書館收集整理并數字化延安時期紅色報紙及文獻資料,建成延安時期紅色文獻數據庫[7]。黑龍江省委黨校在東北抗聯資源專題數據庫建設方面進行實踐探索及課題研究[8],于2012年4月啟動實施東北抗聯專題文獻資源建設,采集到25位抗聯老戰士、60位抗聯后代、相關歷史研究者和親歷者長達240小時的口述史音頻資料。吉林省圖書館建設有“東北抗聯”影音數據庫。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在廣西紅色文化資源建設[9]及其服務推廣[10]方面均有所研究。2021年學界對紅色文獻數據庫的研究更為廣闊和深入,葛艷聰等[11]通過對全國16 個紅色文獻數據庫的調研和對比分析,指出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以目錄為綱進行建設,全方位整合資源的建設方向;劉倩倩等論者則從紅色文化傳承的視域,針對紅色文獻領域建設多種類型、異構資源服務平臺提出框架性的建設路徑,更為紅色文獻數據庫的資源共建共享提出操作性較強的思路和方法[12]。
研究者們提出我國不同省份和地區的革命老區圖書館應加強對紅色文獻資源的整理與開發。如,革命老區高校圖書館應發揮在紅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13];四川應建設本地革命老區紅色文獻數據庫資源,將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實踐等服務[14];建設井岡山紅色文化數字虛擬展館、紅色文化數據庫,開發井岡山紅色文創產品,開辦網絡綜藝節目等[15];有在紅色文化MOOC教育方面進行研究與探討的[16];還有論者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應加強紅色經典閱讀推廣活動[17]。
2019年以后,各級圖書館以文旅融合為契機,不斷嘗試新的路徑開發利用紅色文獻資源,煥發紅色文化資源活力。如,陜西鎮巴圖書館以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18],山東省圖書館在文旅結合背景下建成“山東紅色之旅”視頻數據庫[19],嘉興市圖書館建立融合文旅雙方優勢的“紅船書苑”公共服務平臺[20],金陵圖書館提出構建公共圖書館紅色研學旅行服務體系的若干建議[21]。2021年有論者從文旅融合的宏觀角度,提出圖書館景點模式、特色文創模式等5種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模式,并提出關于紅色文獻如何重新開拓閱讀推廣方式、突破閱讀推廣界域、打造閱讀推廣品牌、構建智慧精準推廣等策略[22],對未來嘗試更為豐富的開發途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體而言,近年來,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代背景相適應,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開發方式對以往“單打獨斗”式的建設方式有所突破,逐步走向更為開闊的發展視野,從文旅融合、校園文化建設、書香社會構建、扶貧助農等角度,跨領域、多層次地探索紅色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與閱讀推廣策略。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們迎來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無疑將為紅色文獻資源開發利用帶來新的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客觀分析中國紅色文化的歷史脈絡和生成基礎。他在2014年12 月視察南京軍區機關時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23],這是習近平關于紅色文化的集中概括。新的時代背景對紅色文獻的開發提出了新的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4]。該論斷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公共文化機構更應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弘揚紅色文化精神,這是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建成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圖書館更需要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功能,深入發掘紅色文獻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增強愛國主義宣傳,促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紅色文化傳承。
推動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是進入“十四五”時期以后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推動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包括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推動數字化向智慧化邁進,創造出更多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新業態、新方式、新場景[25]。圖書館需要發揮自身資源和職能優勢,深化紅色文獻的開發利用,加強紅色文獻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創新紅色文獻服務路徑。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 移動網絡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和習慣發生改變。以往的紅色文獻開發,如文獻整理、二次文獻編制、數據庫建設等屬于單向的知識信息輸出,缺乏用戶交互性與體驗性,其使用的便捷性日益弱化。紅色文獻的開發利用特別是紅色文獻數字資源,也需要面向多平臺、多終端,支持移動化、虛擬化、擴展現實、智能交互等技術接入,使讀者和用戶獲得更加智慧化的服務體驗[26]。
2015年10 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正式提出新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新發展理念。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4]。”經過“十三五”時期的實踐,新發展理念已成為指導中國發展實踐的核心理念。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強調把堅持新發展理念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圖書館領域,新發展理論同樣為紅色文獻開發與利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新媒體時代圖書館知識傳播途徑已由傳統的一次性單向傳播,變為二次傳播、三次傳播直至N次傳播的鏈式、甚至網狀式傳播;傳播對象也由館員對讀者,變為館員對讀者、讀者對讀者、讀者對館員的多向傳播[27]。微信、微博、抖音、App以及知乎、嗶哩嗶哩等文化社區或平臺的網站,逐漸成為讀者生產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圖書館以往所建的紅色數字資源展示方式大多采用針對PC 電腦用戶的Web 瀏覽模式,缺乏靈活性與交互性閱讀體驗。而新媒體具有超媒體性、交互性、虛擬性和開放性等特征,用戶可以根據個人需求選擇閱讀對象的內容,而不再需要按文本原有的閱讀順序;新媒體的檢索范圍更加廣泛,便于用戶隨時隨地的發送或接收信息[28]。在新媒體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圖書館需與數據庫商或信息技術機構合作,深度挖掘紅色數字資源中的特色內容,開發適合新媒體傳播的紅色資源平臺。
隨著技術的革新,應充分發揮數字信息技術的優勢,實現讀者以視、聽、觀、觸等多感官的體驗獲得紅色文化知識,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能為智慧圖書館用戶提供沉浸式的空間體驗、混合現實式的環境體驗、參與式的學習體驗以及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等多種特色體驗。沉浸式閱讀空間體驗正在成為新的主流閱讀方式,引領讀者進入新型閱讀的潮流[29],可以在公共圖書館開設紅色VR體驗區,讀者可以利用VR 設備和設施,身臨其境地回到革命年代,“重走”革命路線,“經歷”戰火風云,感懷革命勝利與和平幸福來之不易,使得大眾讀者獲得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近二十年來建成的紅色數據庫多以數字圖書館技術為基礎,“十四五”時期智慧圖書館將成為發展趨勢,無論是從用戶閱讀、研究需求,還是從資源存儲、利用的角度,整理或再度開發前期基礎良好的紅色數據庫,對其進行優化和整合,使之與用戶需求及圖書館技術環境發展相協調,具有切實可行的實用性價值。實踐證明,數字人文技術在信息處理與跨學科研究方面具一定優勢,它在紅色文獻資源的管理與開發方面也將大有作為。運用數字人文的文本挖掘、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數據關聯、可視化、VR/AR等技術對紅色數據庫進行整合與改裝,將會使紅色數據庫發揮廣闊的使用價值,滿足更為豐富的讀者群需求。新近有論者已結合數字人文技術對圖書館特藏方志數據庫[30]、僑批檔案資源[31]、泉州海絲文獻資料庫[32]、沂蒙紅嫂[33]、抗戰檔案資源[34]等進行實踐與研究。
以陜西為例,該省擁有較為富集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陜西省圖書館、陜西省委黨校圖書館、延安大學圖書館、西北大學和銅川圖書館等,陸續建設陜甘寧邊區、延安時期紅色報紙、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等紅色文獻數據庫或紅色文化資源庫。陜西省圖書館自2011—2019年,建成“陜甘寧邊區紅色記憶”系列多媒體資源庫,包括“人物庫”“歷史事件庫”“革命舊址庫”“延安精神庫”和“研究文獻庫”共5 個子庫,收錄人物300 位、事件150件、舊址235個,收錄全文圖書近350種,數據總量逾5萬條。2020年9月西北大學建成“陜甘寧邊區史料數據庫”,其內容包括延安時期相關資料200余種,約800萬頁[35]。省域內的紅色數據庫若能以數字人文技術進行資源整合與改造升級,將會使原有的紅色資源庫發揮不可估量的效能,為研究與傳播紅色文化做出巨大的貢獻。
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是品質發展的根本[36]。以綠色發展為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對于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開發利用而言,則需要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流通、綠色消費等理念進行頂層設計和總體安排。以陜西省圖書館研發的“陜甘寧邊區紅色記憶”系列資源庫為例,近年其每月平均瀏覽量達5 萬余次,使用頻率較高。然而,該數據庫因其固化的設計及展示形式,對用戶行為帶有一定預設性與局限性,如檢索功能的設置對熟知本專業的人士或讀者較為友好,而對青少年兒童或其他讀者并不十分友好。因此,后期需要在紅色數據庫的使用功能方面,開發針對不同讀者人群設計的頁面或端口,推送和揭示相應的資源內容。如運用數字信息技術,創建虛擬閱讀瀏覽室,可以結合讀者的年齡、閱讀愛好、職業等相關因素,對已有的紅色數據庫或紅色數字資源進行再度細化和分類,從而建立節約友好型服務模式,以滿足不同讀者人群的需求,并為廣大讀者提供互聯網或云端閱讀交流溝通的機會[37]。
我們還可以結合“分眾閱讀”的優勢,通過調研和掌握讀者的基本需求,然后鎖定某個或者某幾個需求最為迫切的特定目標讀者群,推出專屬度高、針對性強、服務程度更貼近具體需求的紅色資源閱讀推廣活動[38],以改變以往紅色資源閱讀活動目標受眾模糊不清、忽視推廣效果的現象,從而使紅色文化閱讀推廣更加具體化、精細化,以增強紅色資源利用的友好性、豐富性,并以經濟高效的推送方式、提高閱讀推廣活動的實用價值,增強紅色文化的服務效能。
以往我國公共圖書館對紅色文獻保存與整理較為重視,除了建立傳統的紅色專題文獻之外,近十年來已建設了多個紅色主題圖書館。如,2014年臨沂市圖書館建成沂蒙紅色文獻資料館[3];2018年太原市圖書館建成馬克思書房,收藏馬克思主義文獻2.2 萬余冊,實現跨學科文獻整合,具有教學演講、展覽展示、趣味活動、數字閱讀等功能[39];2020年杭州圖書館成立少兒紅色書房,擁有少兒紅色主題紙質文獻和豐富的數字資源[40];2021年江西省圖書館建成我國面積最大的紅色主題圖書館,服務空間1017m2,包含具有不同功能的區域8個,藏有紅色圖書近萬冊、紅色期刊近千種、紅色文化數據庫10 個,還配置了球幕影院、VR 軍事體驗系統等設施[41]。紅色主題圖書館充分發揮館藏紅色文獻優勢,融合其他社會機構勢能,強化資源展示與讀者體驗,在寓教于樂、紅色文化教育與傳播方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圖書館紅色文獻服務已由傳統的陣地服務,逐漸走出去,主動面向少年兒童,中小學、大中專院校師生,黨員干部等不同的讀者受眾,未來還應向城鄉居民、老年人、文史愛好者、旅游探險者等更為廣闊的群體開拓新穎的服務。
新時期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融合發展是大趨勢[42],深化融合發展將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生發點[43]。圖書館應緊抓新時期國家政策紅利,跨行業建立紅色文獻資源開發利用體系,與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影劇院等公共文化機構共享紅色文獻資源,形成本省、本區域、乃至跨區域的紅色文獻資源服務聯動機制,繼承并發揚近十多年來全國文化共享工程紅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的成果與經驗,建設面向全社會、全領域的紅色教育基地。加快與培訓、文創、金融、科技等行業的跨界融合,通過培訓課程設置、文創產品開發、科技手段賦能,實現圖書館紅色文獻與紅色旅游融合后服務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增值與拓展。如,探索“圖書館+紅色專題講座培訓”或“圖書館+紅色研學旅游”等模式;開展紅色歷史知識普及或愛國主義教育培訓;聯合文創企業、旅游景區、在線購物平臺等多方主體構建圖書館紅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銷售聯盟,制定圖書館紅色文創品牌塑造計劃等[44],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優勢與潛能。
紅色文獻記錄中國老一輩革命人物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奮斗的歷程和功績。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應充分認識和理解“十四五”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對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事業帶來的機遇,緊扣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所肩負的重要任務,重新審視圖書館業務創新所面臨的復雜環境,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形成新發展格局。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開發與利用要充分發揮政策優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掘新媒體技術對紅色文獻資源的傳播潛能,建構智慧化的紅色資源閱讀環境;運用先進的圖書館信息處理技術,優化和改造已有的紅色數據庫;推行綠色設計理念,創建節約友好型的服務模式;拓展更廣闊、更豐富的紅色文獻資源服務路徑;加大跨行業融合紅色文化資源的力度,以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紅色文化服務提供給社會大眾,為傳承紅色基因,締造文化強國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