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至24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16屆學術大會暨第30屆院士大會召開。大會將2022年度“薩拉姆科技獎章”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這是繼2005年兩院院士路甬祥獲該獎章之后,中國科學家第二次獲此殊榮。
白春禮是我國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等國家和地區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或外籍院士,研究領域包括有機分子晶體結構、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EXAFS)、分子納米結構、掃描隧道顯微鏡。2013年至2018年,白春禮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是該組織成立以來擔任院長職務的首位中國科學家。六年間,他持續拓展全球科技合作網絡,使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來源國的數量從91個國家發展至104個國家。

11月23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預熱活動——“愛丁堡宣言”與COP15生物多樣性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陳進因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榮獲“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獎章”。
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受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園長Simon Milne之托在線頒獎。她在致辭中表示,陳進作為科學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熱帶生態學和動植物相互作用領域發表許多有影響力的論文。作為植物園管理者,他領導版納植物園開展一系列重要研究,使版納植物園在科研方面成為世界領先的植物園之一。他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發揮植物園在環境教育的作用方面,是杰出的倡導者。

11月21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16屆學術大會暨第30屆院士大會在杭州開幕。大會將2022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聯想科學獎”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以表彰他在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可持續性的影響方面作出的開創性貢獻。近年來,傅伯杰率領團隊將生態系統服務、自然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范圍擴展到非洲和全球范圍,發起和領導制定了全球干旱生態系統國際科學計劃,提出了解析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之間復雜關系的分類框架和整體實現SDGs的系統方案,促進了中國和世界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的生態系統恢復和可持續管理。

中國第十艘載人飛船在極端嚴寒的西北戈壁星夜奔赴太空,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于2022年11月30日清晨入駐“天宮”,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相聚中國人的“太空家園”,開啟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時代。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有兩個航天員乘組在“太空會師”,也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迎接神舟載人飛船來訪。
7時33分,翹盼已久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親密戰友——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入駐“天宮”。6名航天員太空“勝利會師”的畫面,就是一張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太空合影照。

日前,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尤建功因其對動力系統的重要貢獻,獲得2024年度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數學獎。尤建功的獲獎理由為:對KAM(Kolmogorov-Arnold-Moser)理論的發展及其在微分方程、動力系統、擬周期薛定諤算子譜理論的應用方面作出了本質的貢獻。他系統而深入地研究哈密頓動力系統及其應用,系列成果發表在Invent. Math.、Duke Math.J、Ann ENS、GAFA、PRL等著名期刊上。尤建功曾應邀在第28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45分鐘特邀報告,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青年學者獎、中國高??萍歼M步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項。

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評選結果日前揭曉,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主任、常務副院長馬駿因在鼻咽癌診療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鼻咽癌是我國高發癌種,占到全球新發病例數47%,長期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馬駿投入到鼻咽癌的科技攻關的事業當中。歷時35年,通過不斷自主創新和臨床實踐,馬駿解決了鼻咽癌臨床分期標準、放療技術及化療方案等關鍵問題,將鼻咽癌生存率由上世紀90年代的60%提高到84%,實現了我國鼻咽癌診療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改寫了11項國際診療指南,惠及全球患者。

12月15日,《自然》雜志公布了2022年度科學影響“十大人物”,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員、北京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曹云龍入選。這一榜單旨在選出十位在這一年重大科學進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
據悉,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曹云龍與團隊成員圍繞著新冠病毒免疫逃逸及其演化變異的分子特征展開系統性研究,其中有關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研制和奧密克戎株免疫逃逸機制的創新性研究結果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以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在《自然》《細胞》等雜志發表10余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