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俐, 姜 穎
(1. 上海市中醫醫院 護理部, 上海, 200071;2. 上海市中醫醫院 十二病區, 上海, 200071)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1]顯示,我國痔瘡占肛門直腸疾病的80.16%,而其中混合痔占65.9%。手術仍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其中外剝內扎術是比較經典、療效顯著且較為常用的一種手術方式[2]。術后疼痛是最常見并發癥,易誘發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3]。多年來,本院在混合痔術后第1天起給予患者中藥坐浴,以控制疼痛且取得一定療效,且該操作方法安全、簡單、患者依從性好,與較多研究報道一致[4]。但通過臨床調研發現,在混合痔患者術日的疼痛控制上完全依靠止痛藥物干預,且普遍存在“忍痛現象”[5]。因此,本研究探討術后2 h給予耳穴埋豆以補充疼痛干預手段,并于術后第1天和中藥坐浴聯合作用,進一步控制疼痛閾值,減少止痛藥的使用,拓展中醫護理技術在混合痔圍手術期的有效應用。
選取2019年10月—2021年5月收治于上海市中醫醫院肛腸科住院患者并擇期在局部神經叢阻滯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剝內扎手術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進行臨床觀察比較。診斷參照2006年9月由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討論制定的《痔臨床診治指南》[6]。兩組患者年齡34~70歲,均為擇期在局部神經叢阻滯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剝內扎手術。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肝、肺、腎等系統基礎疾病,以及混合痔合并肛裂、肛瘺、肛周膿腫、肛周濕疹等患者;處于生理期,妊娠期患者;耳穴埋豆患者外耳有明顯的炎癥或病變,或耳部有濕疹、潰瘍、凍瘡、破潰等皮膚破損;精神意識障礙患者。剔除中途出院或中途退出者;出現大出血或心肺功能障礙等術后并發癥的患者;資料不全者。
根據入院先后順序,2019年10月—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對照組,男24例,女36例,年齡(54.68±11.03)歲。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50.65±12.7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在利多卡因藥物局部神經叢阻滯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對照組術后按規范進行疼痛評估,評分≥4分時遵醫囑給予口服氨酚羥考酮片、吲哚美辛納肛或嗎啡類注射止痛。常規護理包括心理護理,術前晚常規清潔灌腸,術前肛周備皮,術后各項生命指標監測,疼痛評估,健康教育。術后第1天起行中藥坐浴:痔疾寧洗液約62.5 mL加入約1500 mL熱水,水溫約40 ℃坐浴,2次/d,10 min/次。坐浴后予黛柏散傷口換藥,2次/d。
研究組患者于術后2h起即給予耳穴埋豆,至術后72 h。根據局麻藥物利多卡因藥物動力學代謝規律選擇混合痔手術結束后2h開始,以排除麻醉劑對疼痛的影響。取雙側耳穴神門、交感、直腸,行王不留行籽耳穴埋豆。神門是鎮痛主穴[7],交感具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8],直腸是痔瘡、脫肛之要穴[9],諸穴聯用能達到鎮靜、止痙、止痛的作用[10]。操作方法:協助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先用探棒在一側耳朵上取穴,為神門、交感和直腸穴,輕壓穴位,詢問患者感受,若有酸、麻、脹、痛感為佳,并詢問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度,以便取合適力度對患者進行耳穴按壓。取穴完成后,用75%酒精棉球對耳部進行嚴格消毒,然后使用鑷子或血管鉗夾取王不留行籽對準相應穴位敏感點貼好,用食指和拇指在耳前后捻壓,以患者產生熱、麻、脹、痛為度,對側耳穴同法進行取穴、消毒、穴位貼壓。協助患者進行耳穴按壓,為每個穴位按壓1~2 min,每天3~5次,留置3 d。每天進行疼痛評估時督促并詢問患者按時進行耳穴按壓,并指導適宜的按壓力度和時間,觀察王不留行籽有無脫落,膠布有無卷邊情況等,必要時及時更換。
分別于混合痔術后2 h、12 h、24 h、48 h、72 h觀察并記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當分值>7分時,每小時為患者進行1次疼痛評分;分值在4~6分時,每6 h為患者進行1次疼痛評分;分值<3分時,每12 h為患者進行1次疼痛評分。疼痛評定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法:0~10分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對睡眠無影響;4~6分為中度疼痛,對睡眠有輕度影響;7~9分重度疼痛,對睡眠有重度影響,10分劇烈疼痛,無法忍受,讓患者選擇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數字。
記錄兩組患者均于術后2 h、12 h、24 h、48 h、72 h的疼痛分值及疼痛評分曲線變化;對照組與研究組使用止痛藥物的人數、比例和藥物的使用數量。
術后2 h疼痛VAS分值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未采取疼痛護理干預措施前,兩組患者疼痛分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2 h,研究組在應用耳穴埋豆干預后疼痛VAS評分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耳穴埋豆是一種有效的術日疼痛干預中醫治療手段。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2h、12 h疼痛情況() 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2h、12 h疼痛情況() 分
t P對照組研究組-0.753 2.495 0.454 0.015 t P術后2h 5.08±0.79 5.15±1.98-0.242 0.809術后12 h 5.15±0.17 4.53±2.24 2.030 0.046
術后24 h、48 h、72 h,研究組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低,疼痛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術后2 h起即給予耳穴埋豆,并在術后第1天聯合中藥坐浴的中醫治療,隨著干預時間的延長,對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持續有效,與疼痛曲線變化一致,詳見表2、圖1。
表2 兩組患者術后72 h內疼痛情況() 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72 h內疼痛情況() 分
P對照組研究組術后48h 3.88±0.64 3.12±1.67 6.812 0.001術后24 h 4.07±0.58 3.50±1.87 6.252 0.023術后72 h 3.62±0.99 2.77±1.75 6.350 0.001 F 41.964 20.096<0.001<0.001 t P

圖1 兩組患者術后72h內疼痛分值曲線變化
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吲哚美辛使用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混合痔術后中藥坐浴聯合耳穴埋豆能有效降低止痛藥物的使用。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鎮痛藥物使用情況
我國痔瘡占直腸肛門疾患比例80%以上,且混合痔占60%以上。目前主要治療方法仍以手術為主,其術后疼痛是常見并發癥,臨床上主要予以吲哚美辛和或氨酚羥考酮片等止痛藥物,療效不理想且止痛藥物常導致頭暈和胃腸道反應等不良事件。一直以來上海市中醫醫院肛腸科采用中藥坐浴來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以及改善患者術后的舒適度,但仍有部分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等不良反應欠佳。黃琪等[11]發現耳穴治療能緩解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因此,本研究探索了中藥坐浴聯合耳穴埋豆干預混合痔術后疼痛,發現該療法能較好地改善混合痔術后疼痛和術后肛周不適。
臨床觀察發現,混合痔術后24 h內患者的疼痛和肛周不適為甚。根據混合痔術后疼痛波動時間段研究顯示: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評分高峰主要集中在術后2~12 h,且在術后72 h疼痛評分減少[8,12],混合痔患者術后24 h內疼痛的干預尤為重要。本次研究發現,中藥坐浴聯合耳穴埋豆能明顯降低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和肛周不適,且在術后72 h內不同時點,療效均優于對照組(P<0.05)。根據中醫臟腑、經絡理論等中醫藥理論,按壓神門、交感、直腸耳穴具有鎮靜、止痙、止痛的作用[4],本研究采用耳穴貼壓聯合中藥坐浴能有效減輕混合痔術后的傷口水腫,減輕疼痛,促進傷口愈合[13],且吲哚美辛等止痛劑的使用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藥坐浴聯合耳穴埋豆可以降低止痛藥物的使用率,同時也避免了口服止痛藥頭暈和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中藥坐浴聯合耳穴埋豆能明顯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和肛周不適,療效確切,操作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無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