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玉, 趙慧玲, 別園園, 陳巧玲
(1. 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建省立醫院 重癥醫學科, 福建 福州, 350001)
重癥醫學科(ICU)是收治急危重癥患者的場所。身體約束是指使用物理或機械性工具附加于患者身體,使患者不能輕易將其移除,從而限制患者自由活動的操作[1]。身體約束是ICU常見的臨床實踐,但是不恰當地身體約束會給患者帶來生理損傷,國外學者研究[2-3]表明身體約束會導致擦傷、壓力性損傷、血管和肌肉骨骼的損傷等一系列問題。研究[4-5]指出身體約束除了導致患者的生理損傷,還會引起患者的心理創傷,表現為:憤怒、煩躁、焦慮、孤獨、自尊心受損、屈辱感等一系列負性心理體驗。心理傷害會影響患者的康復過程,降低生活質量[6]。心理彈性是指個體能夠從逆境中恢復的能力[7],良好的心理彈性可以使個體具有抗壓能力[8-9],能夠使人擁有積極的應對方式和健康的心理水平。身體約束于患者是一應激事件,良好的心理彈性能夠促進個體積極應對和適應不良事件,對促進患者身心康復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證實自我效能、社會支持是影響心理彈性的重要因素[10]。本研究探討了ICU身體約束患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心理彈性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9月—2022年4月在福建省某三甲醫院入住成人ICU期間200例實施過身體約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報備醫院倫理委員會(倫理編號:(K2021-09-035))。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有身體約束經歷者;③意識清醒能配合研究的患者;④簽署問卷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聽力障礙者;②言語溝通障礙者;③中途退出者。脫落標準:患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生不適宜調查的情況且后續無法配合完成調查者。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情況調查表:一般資料情況調查,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目的,采用自行設計的ICU身體約束患者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人口學特征和疾病相關資料,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疾病相關資料(收治ICU時長、APACHEⅡ評分、約束時長、約束部位等)。
1.2.1.2 心理彈性量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Connor和Davidson于2003年根據創傷后應激障礙研究項目發展而成[11],用于測量普通人群和臨床患者過去1個月的心理彈性水平。該量表包括25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Likert 5分計分法,0~4分分別表示“完全不正確“”很少正確“”有時正確“”多數正確”“完全正確”。總分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心理彈性越高。2007年于肖楠[12]等將其翻譯為中文版,Cronbach's α為0.91,中文版共包括25個條目,包含堅韌、自強、樂觀3個維度,堅韌的條目包括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自強的條目包括1、5、7、8、9、10、24、25,樂觀的條目包括2、3、4、6。
1.2.1.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英文版由 Schwarzer[13]等編制,此量表為單維量表,沒有分量表,共有10個條目,1個維度,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該量表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共4個答案,計分方法為完全不正確記1分,有點正確2分,多數正確記3分,完全正確記4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效能越高。理論范圍在10~40分,分數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王才康等[14]在2001年對該量表的中文版進行了修訂,研究表明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分半信度為0.9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1.4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15]在1986年設計編制,包括10個條目,3個維度(客觀支持(2,6,7)、主觀支持(1,3,4,5)和社會支持利用度(8,9,10)。總分0~66分,得分≤22分為低水平社會支持,23~44分為中水平,45~66分為高水平,得分越高提示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1.2.2 調查方法
征得資料收集單位和科室的同意后,研究者于患者床旁開展調查,對符合納入標準的身體約束患者詳細解釋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征得患者同意后在其解除身體約束后24 h內采用一般資料情況調查表、CD-RISC、GSES和SSRS量表于床旁對患者進行調查。采用研究者提問,研究對象作答。如果研究對象無法自行填寫,則由研究者代填寫。一般情況調查表通過查閱病例資料獲得,研究者當場回收問卷并檢查有無遺漏,若發現有遺漏及時補充完整。問卷調查過程中為了減少對研究對象打擾,研究者將同類型的問題進行整合,問卷調查所需時間約為15 min。
采用雙人錄入的方法建立數據庫,并應用SPSS26.0軟件進行資料分析,計量資料(如心理彈性得分、社會支持得分、自我效能得分等)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以頻數、百分率(%)表示;ICU身體約束患者心理彈性與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自我效能的關系以及自我效能在ICU身體約束患者心理彈性和社會支持采用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ICU身體約束患者一般資料情況分析見表1。

表1 ICU身體約束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ICU身體約束患者心理彈性得分(51.68±9.03)分,條目均分(2.07±0.36)分。見表2。
表2 ICU身體約束患者心理彈性得分() 分

表2 ICU身體約束患者心理彈性得分() 分
項目心理彈性堅韌樂觀自強條目25 13 48得分51.68±9.03 25.74±6.23 6.50±2.04 19.43±4.10條目均分2.07±0.36 1.98±0.50 1.63±0.51 2.43±0.51
ICU身體約束患者社會支持總分為(36.47±7.79)分,條目均分(3.65±0.80)分;自我效能總分為(23.63±4.80)分,條目均分(2.36±0.50)分。見表3。
表3 ICU身體約束患者的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得分() 分

表3 ICU身體約束患者的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得分() 分
項目 條目 得分 條目均分社會支持主觀支持客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自我效能10 4 3 3 1 0 36.47±7.79 17.14±4.24 13.63±4.43 5.69 ±1.73 23.63±4.80 3.65±0.80 4.30±1.06 4.40±0.44 1.90±0.18 2.36±0.50
分析結果顯示:自我效能、社會支持以及社會支持的各個維度均與ICU身體約束患者的心理彈性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ICU身體約束患者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的相關性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對ICU身體約束患者心理彈性的影響,以自我效能、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得分為自變量,心理彈性得分為因變量做多元回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觀支持是ICU身體約束患者的重要影響因素。見表5。

表5 ICU身體約束患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心理彈性的影響的多元回歸分析
自我效能在ICU身體約束患者的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分析見表6。

表6 自我效能在ICU身體約束患者的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分析
3.1.1 ICU身體約束患者的心理彈性整體水平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ICU身體約束患者心理彈性得分為( 51.68±2.03)分,低于我國意外創傷患者心理彈性得分(66.22±13.49)分[10],這與國內學者林陽等[16]的研究一致。入住ICU的患者病情危重,且大部分患者為老年人,多數患有基礎病,伴有一個或者多個器官功能障礙。ICU身體約束患者經歷雙重的打擊,導致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心理彈性降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醫務人員應該重視心理彈性對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提升身體約束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減輕身體約束患者的負性情緒,促使機體更好地適應。
3.1.2 ICU身體約束患者自我效能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
自我效能是調節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ICU身體約束患者自我效能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r=0.616,P<0.001),即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心理彈性水平越高,這與劉莉莉等[17]的研究一致。自我效能高的ICU患者在面對身體約束這一情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身體約束,相信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眼前的困境,最終克服身體約束帶來的心理陰影,心理彈性提高,最終促使機體更好地恢復。
3.1.3 ICU身體約束患者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
ICU身體約束患者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r=0.637,P<0.001),即ICU身體約束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彈性水平越高,這與國外相關研究[18]結果基本一致。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重要的外部影響因素,完善和健全社會支持系統,能有效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提升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促使身體約束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ICU身體約束患者的社會支持對心理彈性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因社會支持可以直接影響心理彈性,故社會支持水平高的ICU身體約束患者擁有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使機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與社會支持水平低的ICU身體約束患者相比,能更快地提高心理彈性水平。
自我效能在ICU身體約束患者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通過自我效能間接影響ICU身體約束患者的心理彈性。究其原因,自我效能是促使個體面對環境改變的重要內在力量,低自我效能的ICU身體約束患者,往往表現出面對身體約束這一應激源的悲觀和不自信。加之同時社會支持水平能力低,ICU身體約束患者懷疑自己戰勝困難的能力,表現出反抗的心理,無法調節身體約束帶來的心理變化;高自我效能的患者,擁有較高水平的社會支持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源,擁有更好地評估自身的情緒狀況和更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從而成功應對新環境的挑戰,促進心理彈性提升。
3.3.1 加強患者自我效能鍛煉,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的提升主要可以從直接經驗、間接經驗等方面進行干預。 ICU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身體約束時應重視其主訴,通過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同時分析原因,安慰患者。同時在患者解除身體約束后,可以采取心理暗示法、成功案例激勵法、言語激勵法等途徑進行ICU身體約束患者自我效能的訓練,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強患者戰勝身體約束帶來的心理問題的信心,促進個體的身心康復。在患者轉入普通病房時,應與病房護士做好各方面交接,協助助病房護理人員熟悉患者心理情況,加強病房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理解,有益于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
3.3.2 減輕患者焦慮和抑郁,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
ICU的封閉式管理,接受身體約束的患者病情危重,缺少家屬陪伴,更易產生孤獨感和恐懼感[19]。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機體具有緩沖和保護作用,良好的社會支持尤其是家庭成員的鼓勵與支持,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減輕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承受能力[20]。因此,在護理工作中鼓勵其家人關愛患者,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讓他們感覺到并未因疾病而被遺棄。同時充分調動患者尋求社會支持的主動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同時護士也要加強身體約束的規范培訓,建立正確的身體約束態度和行為,減少對不必要的身體約束對患者造成的傷害[21]。
綜上所述, ICU身體約束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差,且影響ICU身體約束患者心理彈性的因素是復雜多變的。因此,醫務人員應對解除身體約束后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調節其他內部心理因素,加強家庭外部支持和生理心理陪伴;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鼓勵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身體約束帶來的心理陰影,從而改善ICU身體約束患者的心理狀況,促進患者的身心康復,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