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薇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血液內科, 湖北 武漢, 430030)
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是臨床治療惡性血液腫瘤疾病有效方式之一。在對患者的治療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臨床手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也是造成患者造血干細胞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1]。目前的研究認為[2],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fā)生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以及營養(yǎng)狀況呈現顯著的相關性。所以在對患者的治療中,及時有效通過營養(yǎng)支持干預,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對于患者的預后具有顯著的意義[3]。根據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及時開展針對性干預措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4]。本研究主要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營養(yǎng)情況及營養(yǎng)管理方案的構建與應用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9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120例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標準[5];②均為首次手術;③所有患者意識清醒,無精神疾病和溝通障礙。排除標準:①既往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②其他營養(yǎng)疾病患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
120例患者中男55例,女65例;年齡19~65歲,平均(38.86±2.37)歲;體質指數平均(24.51±2.79)kg/m2;血液疾病類型: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2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23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9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2例;移植情況:親緣移植67例,非親緣移植53例。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39.00±3.11)歲;體質指數(24.61±2.78)kg/m2;血液疾病類型: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1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3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4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9例。移植情況:親緣移植32例,非親緣移植28例。觀察組25例,女35例;年齡(38.72±2.09)歲;體質指數(24.41±1.69)kg/m2;血液疾病類型: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1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5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23例。移植情況:親緣移植35例,非親緣移植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營養(yǎng)指導,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6],給予患者治療期間清淡飲食,每日熱量控制在25~30 kcal/kg,蛋白質控制在0.6~0.8g/kg,同時對患者進行礦物質以及維生素補充。干預時間為2周。
觀察組患者采取團隊管理下的營養(yǎng)干預模式護理,首先建立有主管護師以及責任護士各1名的護理營養(yǎng)管理小組,同時在小組內由具有三級以上資格證書的營養(yǎng)師對護士進行營養(yǎng)知識培訓,經過培訓合格的護士才能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在對患者的護理干預中主要包括營養(yǎng)評估、制定營養(yǎng)計劃、設計營養(yǎng)食譜、營養(yǎng)監(jiān)督、強化營養(yǎng)教育、移植期營養(yǎng)干預等6個步驟[7]。干預時間為2周。
1.2.1 營養(yǎng)評估:在對患者的營養(yǎng)評估中,主要采用營養(yǎng)風險篩查量表(NRS2002)[8],對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進行評估,同時,對患者的基本生理情況,包括身高、病史資料以及體質量等情況進行記錄,有的放矢給予患者制定營養(yǎng)處方。
1.2.2 制定營養(yǎng)計劃:營養(yǎng)干預小組根據患者的移植方案以及營養(yǎng)狀況,對其常規(guī)性進食腸內營養(yǎng)支持,腸外營養(yǎng)支持以及序貫營養(yǎng)支持方案進行設定。避免在對患者的營養(yǎng)計劃設定過程中標準化,根據患者的不同的差異性,實施個體化營養(yǎng)護理。
1.2.3 設計營養(yǎng)食譜:在對患者的營養(yǎng)食譜制定過程中,根據理想體質量計算方式,計算患者理想體質量下的每日總熱量。其每日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在熱量比中應達到55%,脂肪占比達到30%,蛋白質占比達到15%。一日三餐按照1:1:1進行分配,對于存在口腔潰瘍患者,除對患者進行腸外營以外,也可以將食譜制成勻漿,經鼻飼給予患者進行輸注。
1.2.4 營養(yǎng)監(jiān)督:營養(yǎng)管理小組每天對患者的進食情況進行監(jiān)督,了解其每日攝入量,根據患者的進食量計算患者蛋白質,脂肪以及熱量的攝入情況及時對營養(yǎng)方案進行調整,提升患者的依從性以及滿意度。
1.2.5 強化營養(yǎng)教育:在對患者實施營養(yǎng)干預措施過程中,其健康教育措施主要采取視頻宣教方式為主,在患者的住院期間每日對患者進行膳食指南視頻進行播放,每次播放時間為20~30 min,每天播放1次,其內容主要涉及營養(yǎng)支持的重要意義、營養(yǎng)支持途徑以及如何對食物搭配進行優(yōu)化。在對患者的健康教育過程中,注意對患者進行不良飲食習慣危害以及飲食注意事項的教育,在對患者出院前。對其家屬進行科學搭配食物健康教育。
1.2.6 移植期營養(yǎng)干預:移植手術期間,根據患者的臨床營養(yǎng)檔案,每日通過微信隨訪或者電話隨訪的方式,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個性化干預。
1.3.1 營養(yǎng)指標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2周的營養(yǎng)狀況,主要包括血紅蛋白水平(HB)、白蛋白(ALB)、前蛋白(PAB)、總蛋白(TP)進行比較。
1.3.2 生理指標比較: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2周的實際體質量與理想體質量的比值(IBW%)、上臀中部肌圍(MAMC)進行比較。
1.3.3 免疫指標比較:分別對兩組進行空腹采血4 mL,3600r,15 min離心,取上清液,采用RL Max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各免疫指標。
1.3.4 預后分析:分別統(tǒng)計和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發(fā)生率、移植期感染率。
采用 SPSS 19.0 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HB、ALB、PAB、T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B、ALB、PAB、TP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 HB(t=2.745,P<0.01)、ALB(t=22.435,P<0.01)、PAB(t=28.104,P<0.01)、TP(t=15.294,P<0.01)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比較()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HB/(g/L)治療前106.37±12.36 105.73±12.16 0.286 0.775治療后52.09±2.08 41.73±2.91 22.435<0.001治療后118.06±12.71 111.64±12.91 2.745 0.007 ALB/(g/L)治療前36.41±11.63 36.01±12.28 0.183 0.855 PAB/(mg/L)治療前229.73±22.24 229.2±22.00 0.131 0.896治療后341.03±12.73 275.04±12.99 28.104<0.001 t P TP/(g/L)治療前56.85±1.56 56.81±1.77 0.131 0.896治療后67.91±2.64 61.15±2.18 15.294<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IBW%、MAM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BW%、MAMC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IBW%(t=17.417,P<0.01)、MAMC(t=9.650,P<0.01)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生理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的生理指標比較()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IBW%MAMC/cm治療前89.37±2.79 89.34±2.31 0.064 0.949 t P治療后107.57±2.68 100.54±1.61 17.417<0.001治療前18.32±1.57 18.72±2.90 0.940 0.349治療后24.21±2.80 20.18±1.62 9.650<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補體C3、補體C4、IgA、IgG、IgM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補體C3、補體C4、IgA、IgG、IgM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補體C3(t=2.656,P<0.01)、補體C4(t=30.077,P<0.01)、IgA(t=3.124,P<0.01)、IgG(t=5.303,P<0.01)、IgM(t=2.263,P<0.05)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較()

表4 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較()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補體C3/(g/L)治療前1.01±0.74 1.06±0.81 0.353 0.725治療后1.89±0.28 1.77±0.21 2.656 0.009補體C4/(g/L)治療前0.22±0.02 0.24±0.07 2.128 0.035治療后0.47±0.02 0.33±0.03 30.077<0.001 IgA/(g/L)治療前1.14±0.52 1.16±0.42 0.232 0.817治療后1.36±0.23 1.22±0.26 3.124 0.002 IgG/(g/L)治療前5.81±2.52 5.84±1.53 0.079 0.937治療后9.24±1.51 7.14±2.67 5.303<0.001 t P IgM/(g/L)治療前1.22±0.72 1.25±0.54 0.258 0.797治療后0.77±0.39 0.62±0.21 2.623 0.010
觀察組患者的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χ2=4.821,P<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發(fā)生率(χ2=6.321,P<0.05)、移植期感染率(χ2=7.431,P<0.01)顯著低于對照組,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預后分析[n(%)]
惡性血液腫瘤疾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通常采用大劑量的化療藥物以及放射線進行預處理。在消滅患者的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其正常的細胞造成傷害,尤其是快速生長細胞[9]。一旦胃腸道快速生長細胞發(fā)生損傷,嚴重影響其消化功能。也有研究指出[10],此類患者存在嚴重的代謝應激反應,機體對于蛋白質以及能量的需求較高,在移植手術過程中,如果患者的營養(yǎng)攝入不足,會導致其免疫功能下降。隨著其免疫功能的顯著下降,移植期間感染發(fā)生率呈現升趨勢。較高的代謝應激反應還會造成腸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營養(yǎng)不良,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11]。
造血干細胞移植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營養(yǎng)干預有助于改善其營養(yǎng)及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本研究中采用營養(yǎng)干預小組模式對患者開展營養(yǎng)干預,通過醫(yī)護人員的相互配合,利用目前已知的營養(yǎng)標準化程序對患者開展全面、專業(yè)的飲食指導,并開展個性化的營養(yǎng)指導。通過對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動態(tài)監(jiān)測,進一步對其營養(yǎng)支持方案進行優(yōu)化,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提升患者的預后[12]。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的生理指標分析,其IBW%、MAMC呈現顯著的升高趨勢。血清學指標的改變提示患者的細胞對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能力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而生理學的指標分析顯示,其肌肉組織的消化以及代謝情況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機體的蛋白負平衡得到有效的糾正[13]。同時,通過對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補體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提示,通過對患者的團隊管理營養(yǎng)干預模式,優(yōu)化其營養(yǎng)干預措施,降低營養(yǎng)風險,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14]。
既往研究指出[15],雖然通過營養(yǎng)干預可以降低手術期間以及手術后的不良反應,確保順利完成后續(xù)治療,但是并不是每位患者均需要進行營養(yǎng)支持,一定是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養(yǎng)干預,如果對患者盲目性的開展營養(yǎng)支持,會造成其腎功能以及代謝功能的負擔[16-17]。而本研究采用的團隊管理下的營養(yǎng)支持干預,在對患者進行干預模式之前,首先對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進行評估,通過對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評估,有效制定相關食譜。同時在食譜的執(zhí)行過程中,通過營養(yǎng)督導以及營養(yǎng)健康教育,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本研究中,采取團隊管理模式營養(yǎng)干預的患者,其治療期間的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發(fā)生率、移植期感染率顯著降低。楊妙華等[18]通過對患者的團隊管理模式下的營養(yǎng)干預,患者的預后顯著改善,滿意率顯著提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干細胞移植手術患者采取的團隊管理模式下的營養(yǎng)干預,患者的營養(yǎng)及免疫功能得到顯著改善,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