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蓓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需要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實現。近年來,在互聯網迅速滲透到農村的同時,衍生出很多以往不曾有的新業態,農村電商便是其典型代表之一。由簡單的農特產品上行,最終形成了農村互聯網新經濟,電商在多方面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電商進鄉對帶動鄉村產業經濟、縮小城鄉差距具有重要意義,讓更多群眾共享“互聯網+農業”的成果[1]。
農村電商以網絡平臺為載體,通過嫁接多種資源為農村服務,拓寬了農村信息化服務范圍和領域,運用數字化手段管理農產品生產到消費所涉及的環節,實現了“三農”服務,使農民成為最大的受益群體,拉動農村經濟[2]。
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歷經了3 個階段,即“自發式涌現—集群化發展—生態體系出現”,并逐步形成以農民為主,電商平臺賦能,政府支持幫扶的“一體兩翼”模式和以種植、養殖、手工、商貿等特色資源為核心的創業就業格局。回望農村電商的發展歷程,農村電商的發展特點呈現3 種變化,如表1 所示。
農村電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電商生態系統的規模、系統要素的多元化及各要素之間的交互性。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為確保農村新電商大有可為,應加強建設農村電商體系化。為此,我國農村電商發展體系包括產業支撐、硬件支撐、電商交易以及服務支撐,如圖1 所示。
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商品品質與服務的需求逐步提升,農村電商進入品質消費時代,品牌已成為推動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為加快鄉村產業品牌化,規劃了3 種典型的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如表2 所示。
近年來,農村電商得到了一定發展,農村電商作為推動精準扶貧和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手段,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應對“三農”問題全面發力的關鍵階段,農村電商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具有積極作用,具體體現為以下6 個方面。
農村電商通過挖掘各地特色資源,以農產品“三品一標”為重點高質量發展,打造品牌化農產品產業,如寧夏枸杞、吉林大米、湖南茶油等大量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涌現。
農村電商運用網絡眾籌、預售、領養、定制等新型營銷方式,針對市場和消費者需求構建“拉式供應鏈”。發展新型農產品產業模式,如京東“跑步雞”“我在隴南有棵核桃樹”,進一步對接了城鄉之間的供求。
另外,直播興起降低了農民推銷農產品的難度,使手機成為新農具、農品成為新網貨、農民成為新網紅,如陜西的“杏奶奶”、廣東的“菠蘿妹”,他們奔走于果園,幫鄉親帶貨,利用短視頻和直播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
如圖2 所示,2015—2021 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增長趨于“常態化”,在2017 年已超過1 萬億元,但2019 年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增速有所減緩。2021 年以來,農村電商零售市場逐漸恢復活力,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2.05 萬億元,比2020 年增長11.3%,增長了2.4 個百分點。因此應深入推進“數商興農”,不斷完善農村電商“新基建”[3]。

圖2 2015—2021 年農村網絡零售額統計情況
在扶貧干部的幫扶下,鄉村旅游產業借助農村電商,利用短視頻展示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帶動鄉村旅游。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農旅融合”模式被越來越多地方認可并付諸實踐。原生態區域迅速走紅,如稻城亞丁、甘南草原等,一大批傳統的農牧民參與到生態旅游經營中,帶動創意農業、民宿服務、康養農業等體驗型農業加速興起,進一步拓展了農村產業的深度與廣度。
農村電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旅游服務。游客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預訂鄉村民宿,通過網絡評論為鄉村景點宣傳口碑。通過在線旅游平臺和垂直類網站展現農村的生態環境和民俗文化,使人們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近年來,鄉村旅游在全國范圍內呈現出火熱局面,無論是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營業收入還是接待人數均呈持續增長的態勢。如表3 所示,2011—2019 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數穩步增長,從4 億人增長至32 億人。

表3 我國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情況
除此之外,我國休閑農業以及鄉村旅游營業收入明顯增加,從2015 年的4 400 億元增長至2019 年的8 500 億元,其中,2019 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占旅游收入14.2%(數據來源于2021 年中國鄉村旅游市場分析報告)。
農村電商可憑借組建的網絡大數據與供應鏈體系主動向農村服務業拓展,促進農村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發展。
農村電商孕育著鄉村電商服務業新興配套產業集群。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高效協同發展,培育和建立健全與農產品物流相適應的供應鏈服務體系,同時在強化與郵政、快遞、供銷、通信和金融主體合作的基礎上,開展信息服務,代購代賣和包裹收發,形成省、市、縣、鄉、村5 級公共服務網絡。改造傳統的農村小商鋪、小門店和小集市,大力發展批發零售業、養老托幼和環境衛生等鄉村生活性服務業。
農村電商的崛起促進了鄉村工商業振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誕生了一大批淘寶村、微商村,這些淘寶村大多“身在農村不姓農,兩頭在外”,利用農村的低創業成本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到村的紅利,或就近進貨網上銷售,或采購原料以“前店后廠”的模式并做簡單加工,或依托批發市場、分銷企業搞一件代發。
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使之從事更多的生產經營活動,通過網絡零售及其配套產業,促進鄉村工商業振興。
電商大數據從改造銷售端開始,依次向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倒推,逐步改造提升傳統鄉村產業,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沭陽縣利用電商平臺提高了花木的銷售量,擴大了當地花木的種植面積,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促進了農村原有產業轉型升級,讓農民轉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思路,從事苗木花卉、鮮花、干花等創意花卉裝飾品生產經營,這些變化都是我國鄉村產業轉型進程中一個重要成果。電商大市場的興起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4]。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在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創業,鄉村留得住優秀人才,實現了破解人才瓶頸的關鍵。順應“互聯網+農業”新趨勢,帶領“新農人”團隊從城市轉移到農村進行創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網絡幫助農戶售賣干果、木制品、絲織品。
目前,創建的維吉達尼在阿克蘇、和田等地區共建立30 個收購點,擁有約2 000 家合作農戶,得到了阿里巴巴平臺的扶持,實現農村農產品品牌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白領和海歸返回家鄉從事電商及互聯網創業,積極投身到鄉村產業振興中[5-9]。
如圖3 所示,截至2018 年底,全國注冊在縣以下的網店數接近于1 200 萬家,從業人員接近于3 500 萬人,其中年輕人是主體(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商產業研究院)。

圖3 農村網店規模和從業人員數量變化趨勢圖
在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征程中,促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政府要從頂層設計角度出發,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時,通過強化扶持政策,為農村電商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同時,應加強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市場主體,大力推行品牌化策略,優化物流供應鏈發展,培養農村電商人才,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與動力,形成“1+X”模式的新格局。在新時代,只有把握好互聯網金融時代潮流,才能帶動鄉村產業經濟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