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芳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為了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緩解城鄉兩極分化發展的局面,更好地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招是依靠人才的力量,但是當前鄉村人才外流嚴重,一方面由于鄉村的生活條件相對城市比較艱苦,有很大一部分人才并不想進入鄉村,扎根鄉村;另一方面農民是鄉村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但是農民的知識相對比較欠缺,缺乏現代發展理念。基于此,我國提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是把傳統的農民以及具有鄉村從業意愿的人員培養成新時代的新型農民,從而更好地推動鄉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又一大創新。因而,清晰了解當前社會發展環境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現狀,以及優化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較于傳統農民來說,新型職業農民是一種新型的職業,是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具備相應的生產、經營以及服務等多方面的技能,成為一種可以致富且有保障的職業,既可以實現對農業的繼承,還能加強對農業的研究與發展[1]。
由此可見,新型職業農民一方面緩解了由于鄉村技術的短缺而造成的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利于實現鄉村農業現代化建設。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指出“要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2017 年《“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中明確地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了相關劃分,分為“以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骨干和返鄉下鄉涉農創業者為主體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遴選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定就業的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為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經營性服務的骨干人員為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將農業全價值鏈環節的從業人員都攬括在內”。由此可見,我國十分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及分類,從而更有效、更明確地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針對新型職業農民,我國學術界也展開了豐富的研究,相關研究指出新型職業農民包含3 種[2],具體見圖1。我國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研究以及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兩方面。

圖1 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類型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鄉村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效。從2017 年以來,各地區都在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具體取得的成果如下。
根據《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逐漸壯大,截至2021 年底,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已經超過2 000 萬人,增長勢頭保持良好,具體見圖2。由此可見,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取得了顯著成效,正成為鄉村提高生產力的主力軍。

圖2 2017—2020 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后,我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在數量上逐漸增多,而且其人均收入也在顯著提升。2017 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人均農業經營純收入為2.78 萬元,超過1/4 的新型職業農民人均農業純收入已經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8 年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業經營純收入達到3.13 萬元,相當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 萬元的80%,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 萬元的2.16 倍。由以上可以看出,新型職業農民在收入方面非常可觀,成為提升鄉村收入的核心力量。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后,我國十分重視鄉村的發展,在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基礎上,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由圖3 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業總產值以及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十分顯著。

圖3 2017—2020 年我國農業生產相關情況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為鄉村的生產和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面臨相應挑戰,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3],可以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雖然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在不斷增多,但是在數量逐漸增多的同時,所培養的新型職業農民的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首先,培養理念與實際需求結合不足。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缺乏創新性,培訓理念并沒有根據實際鄉村農業的需求實時創新。例如目前較少有人對無人機種植管理監控、溫室大棚環境監測等各種農業高新技術課程,以及智慧農業和綠色發展等新理念課程進行講解[4]。其次,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并不精細。當前由于急缺懂現代化農業發展、鄉村產業政策、創新創業技能的師資力量[5],使得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過程中出現不精細的局面。目前我國著重培養鄉村中的青年農民、返鄉創業人員以及服務于鄉村建設的高校畢業生這3 類新型職業農民,在對他們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并不能按照各個層次進行劃分,而是大多數混為一體,這樣由于每個人的素質不同也無法取得顯著成果。由于上述原因致使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質量并不高。
首先,農民作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參與意愿直接影響著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質量。目前我國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接受知識的能力相對城市來說較低,具體見圖4,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發展并不能較好地理解,致使其對培養的內容也不容易吸收。農民的思想相對比較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尚處于“被動接受”的階段,難以在較短時間內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習慣。其次,相關部門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宣傳不足,導致很多鄉村的農民并沒有現代化的觀念。久而久之,農民不會花費時間進行學習,致使農民培養的意愿逐漸降低,即便是對一些農民進行培養,他們也很難將新興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這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圖4 我國鄉村戶主2020 年受教育程度
首先,培訓機構在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將3 類人員進行區分培養,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培養方式,轉變以往的發展理念。其次,培訓機構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理念需要進行創新,不能以單純的的機械化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應該充分借鑒先進地區的培養理念,并緊密結合各個鄉村生產的實際條件創新出適合該鄉村的培養方式[5]。
政府應該制訂一系列適合當地農民的培訓政策。首先,積極對當地農民宣傳相應的知識,不僅要進行口頭上的宣傳,還應該借助諸如微信、抖音、快手等互聯網平臺進行宣傳,讓傳統農民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重要性以及對其帶來的好處,從而不斷提高傳統農民參與培養的意愿。其次,對于一些已經參加培訓的農民,政府應該及時鼓勵,向他們頒發相應的培養證書,對于在培養過程中表現優秀的農民及時進行獎勵,讓這些優秀的農民進行宣傳,更快地帶動周邊人員參與,從而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
農民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關鍵,需要從多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首先,農民應該從多方面學習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知識,拓寬自身的知識層面,提高自身培養的意愿。其次,不應該只是依靠政府和培訓機構兩方的力量,農民自身更應該本著認真學習的態度,積極聽取不同的意見。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當前我國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仍然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我國各地區應該根據鄉村實際情況,重視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積極創新傳統的培養理念,加大對傳統農民的宣傳力度,加強農民的培養意識,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