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奕沛
(北部灣大學,廣西 欽州 535011)
廣西位于低緯地區,地理環境復雜,受地形氣候影響,自然災害頻發,每年約有133.33 萬hm2的農地受自然災害影響,經濟損失慘重。保險機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廣西保險投入相對較低。
現階段,農業保險未能有效滿足廣西鄉村振興和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據《2019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金融運行報告》顯示,目前廣西只有兩家地方法人機構,44 家省級分公司,約有19 萬人從事保險行業。
廣西財政廳2021 年頒布的數據顯示,2020 年廣西農業保險風險保障總金額達到1 718 億元,農戶投保戶次為774 萬戶次。截至“十三五”期間,廣西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增加到60 余個,其中中央險種12 個、中央試點險種兩個、自治區險種15 個、市縣險種近40 個。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廣西各金融機構響應政策號召,紛紛推出順應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金融信貸產品。2021 年6 月10 日,廣西首批“鄉村振興特色”支行正式運行。
2021 年1—6 月,投放涉農貸款累計2.22 億元,通過“桂惠貸”發放農業信貸4 400 萬元,通過“鄉村振興特色信用社”項目增加了多個農業信貸產品,如“易農經營貸”“六堡茶農貸”“易農消費貸”“桂惠貸”等,進一步豐富了廣西農業保險險種。
2018 年,廣西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金融工具支持廣西涉農貸款,實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5.08%。
2.1.1 農業保險市場有效需求不足
廣西以小農經濟為主要農業生產模式,大多數農戶存在“靠天吃飯”的傳統思想,鄉鎮地區農業生產以分散的農戶為主。這種模式收入低、收入增長速度緩慢,導致農業收入僅基本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剩余的收入多被儲蓄起來,一般用于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支出。加之農戶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導致出錢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戶少之又少。
分散的農戶個人擁有的土地規模小,經濟價值不高,收入水平較低,使得農戶進行農業生產風險轉移的欲望不高,面對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一般通過自身的儲蓄來抵御,規避風險的能力不足。
2.1.2 與鄉村振興戰略匹配度不高
劉福星等(2020)[1]認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涌現出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當前農業保險供給不能完全滿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戶和相關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保險需求。
現階段,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無法滿足鄉村振興的需求,農業產業鏈向標準化、正規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用機械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戶和企業逐漸增多,機械化農業生產與處于保護物化初級階段的農業保險匹配度較低。
目前,廣西現存的農業保險險種較少,與鄉村振興匹配度不高,加之廣西偏遠山區較多,交通網絡不完善,導致農業保險機構的在農村脫貧地區的運營成本較高,不利于促進農業保險供給。
2.1.3 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制度供給體系不完善
廣西的農業保險主要有政策性農業保險和普惠性農業保險。支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承保機構有北部灣產險、人保財險和太平洋產險等。當地政府對政策性農業保險和普惠性農業保險的政策扶持程度不高,加之政策性農業保險收益不高,導致鄉村地區農業保險供給體系不完善,政策扶持有限,難以滿足鄉村的發展需求。
雖然保險公司根據廣西各地特色優勢農產品建設了“一縣一品”“一縣多品”的特色農業保險,但只能針對個別地區突出的個別農業類型,對其他農作物險種的覆蓋面積不大。在稅收方面,政府給予保險公司一些免稅政策,但僅限于農業保險營業稅方面,扶持力度有限,津貼發放速度緩慢,導致鄉村地區農業保險供給體系不夠完善。
2.2.1 金融機構放款速度較慢
農業屬于弱質產業,缺乏抵押物且額度小,國家要求銀行實行優惠貸款利率,并分擔一定風險,除中國農業銀行廣西區分行因總行有考核任務相對比較積極外,其他銀行合作積極性不高[2]。廣西鄉村脫貧地區多為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缺乏抵押物。信貸機構給脫貧地區辦理農業信貸業務時,會更加注重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導致金融機構放款速度較慢。
2.2.2 基層服務網絡不健全
根據廣西銀保監局發布的數據,2018 年廣西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小型農村運營網點機構有2 363 個、從業人員24 988 人、法人機構95 個。雖然服務網點已基本建立,但有關部門的參與熱情、主動性不夠,在政策宣傳與發動方面不到位,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業務覆蓋面和覆蓋區域有限。農業信貸服務集中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難以適應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
2.2.3 農業領域抵押物不足
目前,農業信款占農村信貸的絕大部分,尤其是小額農業貸款。農業信貸額度低、期限短,農戶和企業提供的抵押物和有效擔保變現難度大,農村抵押物和質押物種類較少,加之房產產權等問題導致房產產權等不能作為抵押資本,抵押過程煩瑣,農業信貸在農村地區發展的風險較大。農戶對部分抵押物評估時需支付評估費用,增加了農戶的支出,進一步抑制了農戶對農業信貸的需求。
3.1.1 農業保險可以充當抵押替代品
抵押物和農戶、企業的信用水平是農業信貸機構在辦理信貸服務時衡量貸款額度的主要因素,但農戶擁有的資產很少符合農業信貸機構對抵押物的要求,加之部分抵押物變現難度大、農業弱質性,農戶準時還款的能力低。考慮到日后的還款風險大和抵押物價值低,農業信貸機構向農戶辦理貸款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戶難以得到所需資金。農戶購買農業保險后,農業保險公司能提供農業保險合同中的保險金,用專業的風險防控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為農戶預防、抵御、分散風險,還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轉移風險。農戶還款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的提升促使農業生產預期收入提高,提升了信貸機構回收貸款的概率,此時農業保險相當于農戶的信貸擔保物。
3.1.2 信息共享,營造農村信貸良好環境
農戶風險防控知識水平較低,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專業手段向農戶普及風險防控知識,提高農戶的風險防控能力,考察農戶的誠信度,對農戶或農村企業進行信用教育。農業保險公司具有較為全面的農戶生產信息和信用信息,農業保險公司將收集到的信息分享給農業信貸機構,共同建立系統采集庫平臺,解決農戶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農業信貸機構信息收集與處理的成本,為農村信貸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1.3 促進農業信貸增長
金融機構之所以不敢拓展農業信貸業務,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農業風險存在不確定性,農戶遇到風險后違約概率較大,信貸機構收回貸款資金的難度大。二是農戶缺乏抵押品,導致貸款回收率得不到保障。若農業保險能夠化解農戶的生產風險,促進農業產出的增加與農戶收入的提高,就可以有效解決該問題。農戶將保險單作為信貸抵押物,遇到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后,農戶將得到保險公司給予的賠償金償還貸款,大大提升信貸機構收回信貸資金的概率,使信貸機構更有底氣拓展農業信貸服務。
3.2.1 促進農業保險發展
當前,只有部分保險機構會在縣級設立機構,農業保險機構在農村設立的營業網點較少,在鄉鎮開展業務缺乏網點支持,致使業務拓展只能依靠業務員。相比于農業保險機構,農業信貸機構在鄉村地區的網點覆蓋面較為廣泛,在鄉鎮機構設有實體機構。若農業信貸機構支持農業保險機構的業務網點,開展深入合作,則可以彌補農業保險自身不足,依靠農業信貸廣泛的鄉村網點積極拓展業務,降低農業保險機構在農業設立營業網點的成本,推動農業保險發展。
3.2.2 調動農戶投保積極性
農業信貸具有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作用,農戶在獲得資金支持后,會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水平,增加農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3],有效調動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積極性,挖掘農業保險市場的潛力。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生產逐步走向規模化、機械化,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農戶擁有的資產一般不具有抵押物性質,獲得農業信貸的難度較大,購買農業保險之后會得到一筆保險金,農業信貸機構會根據保單的賠付金額放出更大額度的貸款。
第一,農業保險機構應根據農村地區對農業保險險種的需求擴大保險普及范圍。面對逐步走向標準化、正規化、產業化的農業產業鏈,保護物化初級階段的農業保險已難以滿足目前的農業發展需求。農業保險機構應根據鄉村發展進程,提供相應的農業保險,使農業保險服務與鄉村振興更加匹配,第二,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扶持力度,落實農業保險收入稅收優惠政策,完善農業保險機構的制度供給體系。在此基礎上,發揮基層政府的優勢,使農業保險機構發揮優勢,增強農戶對農業生產風險的防范意識,大力宣傳和講解農業保險相關知識,滿足農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第三,農業保險機構應根據農戶對農業保險險種需求變化研發新險種[4]。
第一,加強建設脫貧地區的信用體系,對失信人建立懲罰機制和黑名單系統,提高失信人的違約成本,對守約還款人建立守信還款激勵機制,與當地農業保險機構建立信用交流信息庫,互通農戶信用數據,營造脫貧地區良好的信用環境。第二,通過“PC 端+手機App”等網絡平臺與農業保險機構合作,建設農戶信用信息服務系統,有效整合和管理農業保險機構的農業保險信用信息采集庫和農業信貸機構的農業信貸系統信息采集庫,打造統一的農村信用信息服務體系。第三,解決農戶抵押物、土地權屬抵押、房屋產權等問題,打造產權交易流轉鑒證、產權抵押貸款鑒證、農村資產評估、法律咨詢等“一條龍”服務。第四,簡化農業信貸手續,加快貸款下放速度[5]。
農業保險是農業遭受損失后最主要的補償機制,具有穩定農業生產預期收入的作用,但對提高農戶收入上限的作用不大。農業信貸具有杠桿作用,農戶得到資金后在提高農業生產收入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生產風險,容易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農業信貸機構和農業保險機構應聯合建立聯動服務平臺,根據不同地區特色開發不同的“農業信貸+農業保險”聯動金融產品。農業信貸與農業保險聯動發展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農業信貸與農業保險聯動發展模式
農戶根據自身的需求向平臺表達意愿,農業信貸機構和農業保險機構通過農戶信用系統確定保險費用和信貸金額以及信貸利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信用等級高的農戶可比信用等級低的農戶獲得更高的信貸限額、更低信貸利率以及更低的農業保險費用。
農戶根據自身需求向平臺購買“農業保險+農業信貸”聯動相關產品時,農業信貸機構會根據農戶購買的農業保險險種、保單金額以及農戶的信用等級衡量農戶獲得農業信貸的限額,農戶通過“農業保險+農業信貸”聯動金融產品降低了風險,通過貸款擴大生產規模。與現存的農民信貸機構、農業保險機構不同,該聯動模式將農業信貸機構和農業保險機構聯動,使農戶得到資金的同時,提高其風險防控能力。農業信貸和農業保險的相互作用,使農業信貸機構的風險得到轉移,農業保險機構的業務得到提升,實現了1+1>2 的聚合效應,形成了脫貧地區極具優勢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