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蘭,張鳴祚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2016—2020 年普惠金融發展規劃》推出以來,我國支持農村領域的普惠金融政策相繼出臺。河北省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發展普惠金融的精神,在2016 年推出《河北省普惠金融發展實施方案》,要求不斷提升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重點滿足基層群體的金融需求。同年,河北省財政廳與省金融辦聯合出臺《河北省普惠金融發展獎勵資金管理辦法》,提出對積極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予以獎勵[1]。
2020 年河北省財政廳等7 部門聯合出臺《河北省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扶持優質小微企業,給予他們優惠的貸款利率與資金補助,對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大的農村金融機構、普惠金融發展出色的樣板城市予以獎勵。2022 年河北省財政廳等部門進行了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評選,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政府性融資擔保余額等多方面、多維度評比河北省各地區普惠金融水平。可見,河北省針對農村普惠金融方面的政策已初步形成多方發力、多策并舉的政策體系。
現階段,涉足農村普惠金融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下沉到農村的分支機構、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商業銀行性質的金融機構,還包括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類金融機構。各主體積極投入農村普惠金融領域,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河北分行為例,截至2020年7 月底,該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344.715 億元,較年初新增26.4 億元,增幅9.23%,服務的普惠金融客戶達7.6 萬余戶,有效支持了河北省中小企業的發展[2]。
同時,互聯網科技企業在內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農村商業銀行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作為農村普惠金融領域的主力軍,在政策支持下蓬勃發展。其中,河北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由2010 年的8 所增長至2019 年的312 所,工作人員從153 人增長到4 796 人。可見,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機構數量迅速增長,從業人員迅速增加。
以河北農村信用社為例,為履行服務“三農”職能,農村信用社積極深入農村,了解農民需求,推出免除各類服務費的鄉村振興卡及其他優惠活動,真正讓金融惠及農民。截至2022 年2 月,該社共發行鄉村振興卡173.71 萬張,累計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手續費428.91 萬元,惠及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83 萬戶。可見,河北省農村普惠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加,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可得性不斷增強,供給主體日益多元且蓬勃發展。
從河北省存款與貸款余額來看,2017—2020 年存貸差分別為17 136 億元、18 129.9 億元、19 427.8 億元、20 302.7 億元,如圖1 所示。可見,河北省存貸差距較大且差額日益增長。河北省存款增量可能在金融系統內空轉或在空間上轉移到別的省份,即大量存款流出河北省,沒有服務于本省的產業發展,細分到農村普惠金融領域上的資金也是如此。

圖1 2017—2020 年河北省存貸款余額
從社會融資規模來看,2020 年河北省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0 169 億元,比2019 年增加了1 829.57 億元。社會融資規模代表非金融企業從金融體系內獲得金融支持。相比其他農業省份,河北省社會融資規模上升速度較為緩慢,農業從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增長速度較慢[3]。
從涉農貸款余額來看,2020 年河北省各類金融機構涉農貸款16 390 億元,同比上升了1 579 億元。可見,河北省對普惠金融領域的資金支持雖然不斷增長,但在農村經濟日益集約化、信貸需求日益旺盛、各類金融需求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向普惠金融投放的貸款數額仍然不足。
當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農村的市場份額較小,缺乏對農村市場以及農業信貸需求的深度挖掘,很少有針對性的產品。由于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金實力雄厚,影響力強,在農村區域認可度高,導致農村區域的分支機構更多充當大型商業銀行吸收農村閑散資金的終端,反哺農村區域的產品設計相對不足。以中國工商銀行承德分行為例,定位服務“三農”的“興農通”APP 發展較為緩慢,截至2022 年4 月,客戶端實現的繳費與業務辦理僅7 例,這與農村當前旺盛的金融需求不相符[4]。
村鎮銀行由于資金規模有限,金融創新能力較弱,普惠金融產品供給的種類不足以滿足農村區域對于針對性產品的需求,導致農村普惠金融產品供給創新不足、種類單一,很難為農村日益集約化的各類產業解決痛點,加之金融產品匱乏,資金使用成本高居不下。農業保險的種類與金額較少,以河北省沙河市為例,只有小麥、玉米有專門險種,2019 年河北省農業保險保費占財產保險保費總收入比重僅有5.28%。
影響農業產出的要素較為復雜,例如氣候、水文變化等人為很難干預的不可抗力,導致農業產出不像工業制品一樣可以清晰預測,致使農民收入不穩定,向農民授信的貸款可能因天災或其他原因變成壞賬,難以收回。農村產業單一,以農業為絕對主導,風險集中度高,農業的脆弱性決定了投向農業的信貸面臨較大風險。
銀保監數據統計,2021 年末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89%,河北省農村商業銀行近3 年不良貸款率為3.96%、3.90%、3.88%,遠高于平均水平;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近3 年為5 354 億元、6 155 億元、7 127 億元,也處于高位。加之農村居民信用體系建設較晚,農業從業者金融素養相對較弱,缺乏對失信人員的標準化規制與懲處,傳統上用來規避道德風險的工具較少,如合格抵押物等,因此農村金融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5]。
要鼓勵傳統金融機構積極將業務延伸至農村,繼續出臺政策,引導資金流向普惠金融領域,例如可仿照“三檔兩優”的準備金制度,對向農村金融與小微企業資金支持力度大的商業銀行實行較低的準備金率與再貸款利率。在政策支持的同時,利用市場手段使金融機構主動將業務下沉到基層,使商業銀行明確雖然農村起步晚但也是一個藍海領域,有效拓展商業銀行業務,擴大商業銀行規模[6]。
支持農村區域的小微金融機構做大做強,這些金融機構扎根農村,掌握一手的客戶信息資源,但囿于自身資金規模較小與技術能力不足,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信貸需求。在政策上給予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以傾斜,同時推動大中型金融機構與小微金融機構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為農村普惠金融提供更多穩定可靠的資金。注重全方面發展,鼓勵小額信貸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向農村發展業務[7-8]。
要立足河北省實際情況,清楚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為小微企業與農戶等群體,金融機構可以在主要服務人群中利用問卷等方式調查,了解用戶的貸款金額、貸款期限等,深入了解其需求,設計普惠金融產品,確保金融產品的供給。例如在春耕時期,農民的購種購肥需求旺盛,可以推出專門的“種子貸”產品,滿足小額信貸需求,支持農業發展[9-10]。當前,農業保險種類不足,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農業保險產品,研發既可以滿足農民需求還可以拓展自身業務的產品。同時,農村金融機構應與大型商業銀行等具有技術優勢、人才優勢的頭部單位合作,學習其產品設計經驗,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向用戶推廣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一方面,可以便利用戶,提升金融業務的辦理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讓金融機構全面掌握農戶信息,整合有相同需求的用戶,為這一群體設計產品,降低運營成本,完善金融產品種類[11-12]。
第一,制訂并落實風險分擔方案。信用體系建設發展緩慢是造成農村普惠金融風險較大的主要原因。農村普惠金融的主體客戶金融素養不高,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僅依靠傳統金融的風險識別及控制很難有效解決問題。因此要積極推廣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等信息技術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賦能農村普惠金融,降低信息搜尋成本,提升信貸發放效率。農民缺乏合格抵押品,雖然國家大力推進土地經營權等作為抵押,但由于價值評估難度大,一定時期內農村信貸發放應以信用貸款為主體。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民信用貸款的發展,金融機構應積極進行信用貸款創新,例如根據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與農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對群體內部進行聯合授信,群體內的其他人對貸款負有連帶償還責任,以此促使農戶互相監督,不斷提升信用意識,推動信用體系趨于完善[13-14]。
第二,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農村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具有自然抗風險性差等特點,信用貸款發放后很可能受天氣等各類不可抗因素造成壞賬,因此必須設計農村普惠金融的風險分擔與補償機制。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領域發展,完善各類中間業務與擔保業務,防止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大力推動農業保險的發展,做到強制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重點作物全覆蓋,保障農民收入。完善風險補償機制,不能單純依靠提高費率補償風險,否則會形成惡性循環,要制訂符合河北省的風險補償方案,切實提升河北省農村普惠金融的抗風險能力[15-16]。
農村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農村區域金融機構數量總體上不斷增加,但金融服務可得性不僅看網點數量,更注重農民享受的金融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否易用。農村金融機構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例如自動取款機、自動業務辦理機等,方便客戶辦理業務的同時節省人工成本。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手機辦理金融業務更加便捷,金融機構要借勢提升信息化水平,滿足農民的業務辦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