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統文化世家的書香傳承及其當代啟示
——以常熟翁氏家族為例*

2022-02-09 00:43:41楊璐嘉
圖書館 2022年7期
關鍵詞:文化

楊璐嘉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南京 210023)

在江蘇省常熟市古城區內的翁家巷口立有一座 “狀元坊”,兩側石柱上刻有錢仲聯先生所撰寫的楹聯:“此中出叔侄大魁、昆弟撫相,畫棟雕梁,門第海虞稱冠代;何必數榜眼感舊、會元有坊,華篇勝跡,聲名琴水讓高山。”此聯中所稱贊的便是堪稱江南文化世家殿軍的常熟翁氏家族。日本漢學家島田翰在《皕宋樓藏書源流考并購獲本末》中,將翁氏藏書列為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聊城楊氏海源閣、湖州陸氏皕宋樓、杭州丁氏八千卷樓等藏書齊名的中國晚清九大藏書之一[1]。家族中的翁同龢、翁心存、翁咸封也是清代頗具代表性的政壇人物。可以說,翁氏家族在近代江南地區地位顯赫、聲名遠揚,為時人所重,對中國晚清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翁氏家族是近代江南地區著名的文化世家之一,其書香傳統世代傳承、至今仍綿延不衰,這與其家族內崇文重教、書香傳承及其文化環境無不相關。翁氏家族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耕讀文化影響下眾多文化世家的一個縮影,反映出“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的傳統價值觀念的人文內涵,在當前新時代發展背景之下,對培育當代“家庭讀書種子”、深耕“全民閱讀”、營造社會“書香氛圍”、重構“精神家園”具有重要的文教價值和現實意義。

1 翁氏文化世家形成的人文因素

1.1 常熟深厚文脈的積淀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山川秀麗,河渠縱橫,涇塘棋布的常熟因其物產豐饒、土地肥美,自古以來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自然環境造就的經濟富饒也孕育出地區文化的昌盛。早在春秋時期,孔子門生,“十哲”之一的常熟人言子(言偃)便“東南開道脈,今古挹文瀾”,開常熟文化之先河,被譽為“東吳文教之祖”“南方夫子”[2]1。言子遵照孔子“吾道其南”的意愿,在常熟效仿先師傳道講學以傳播孔學文獻,弘揚儒學,同時又藏傳孔學文獻,開啟江南崇文藏書的歷史傳統。此后,歷經唐、宋、元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積淀與發展,至明清時,江南地區經濟發達,文化空前繁榮,而地處江南腹地的常熟更是人文蔚起,英才輩出[3]3。在科舉時代,文章魁首,累世不絕。據統計,常熟一地自唐至清就有進士485 名,其中狀元8 名,榜眼4 名,探花5 名[2]2。故有“吳中翰墨甲天下”,繼而以常熟虞山命名的“虞山派”名揚海內,涉及畫派、書派、印派、藏書派等諸多藝術、文學流派,體現出常熟文化的豐富多元。常熟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至明清時,已然是文脈深厚的人文淵藪,不僅在中國文化版圖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對文化世家翁氏家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古有孟母三遷之教,說明人文環境對于個人成長及品格形成的重要性,而翁氏一族自明初遷入常熟后,獲益于常熟深厚的文化熏陶,并在吸取本土文化精華的同時,兼容并包,博采眾長,經過世代綿延的積淀,形成了翁氏家族獨有的文化內涵。而常熟諸多正直的能人志士和忠誠義士也對翁氏家族在品行修為上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1.2 常熟虞山派藏書文化的承繼

從《海虞翁氏族譜》中的記載可知,常熟翁氏一族始于元末明初之際,其始祖翁景陽自姑蘇入贅至常熟,而此時的常熟社會經濟、文化日趨繁榮。據《重修常昭合志·藝文志》所載,“吳人尚文,多儒學”,“士人重讀書,喜藏書”[4]。據《中國私家藏書史》統計,有文獻記載的中國歷代藏書家有5 045 人,其中明代897 人,清代2 082 人,僅明清兩代的藏書家便已占歷代的60%[5],而明清兩代常熟一地就有藏書家近300 位[2]2,因此有“海虞藏書甲天下”之譽。清代文人葉德輝在《常熟顧氏小石山房佚存書目》序中,曾贊嘆明清時期常熟的藏書:“常熟為江南名縣。其士大夫喜藏書,自為一方風氣……盛矣哉!以一邑之收藏,為中原之甲秀。”[6]因此,常熟虞山派藏書家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私家藏書流派之一,其特點是多藏書世家,以世傳家學,代增藏書,通過宗族、家族、師承、結友、聯姻等多種關系,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保持著此散彼聚的獨特格局。虞山派藏書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錢謙益,作為一代文壇領袖,他為讀書而藏書,并頌揚“天下好書,當與天下讀書人共之”的開放性藏書思想[7],鞠育了常熟及周圍地區的讀書人,并影響了一大批仰慕他的文人學子。他好古博藏,多藏宋元槧本,繼承了宋元以來藏書家的藏書傳統,使其后的藏書家們紛紛效仿,以之為范式,延續嗜書傳統,傳承藏書文化,形成了常熟虞山派藏書家“開放、勤奮、精致、創新”的藏書風格。因此,在如此厚重且濃郁的藏書氛圍的熏陶下,翁氏家族在收藏同邑藏書家陳揆稽瑞樓藏書的基礎上而興起發展,并繼承了虞山派藏書家的藏書思想與藏書特點,經過家族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翁氏藏書世家逐漸顯露于世。

1.3 常熟虞山派文學藝術文化的滋潤

常熟作為明清以來的中國文化重鎮,素有藏書之鄉、文學之鄉、書畫之鄉的美譽,因而著述豐富,文學藝術流派富有特色,文化大家族眾多。諸如虞山詩派中號稱“吳中詩冠”的明代“吳中四大才子”之一徐禎卿,文采斐然,以詩歌名滿士林;明末清初的錢謙益,虞山詩派領袖,其詩學“情真”與“學養”兼備,開啟清一代詩風,其藏書樓絳云樓藏書累累,名冠東南;“元四家”(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之首的黃公望是常熟虞山畫派的奠基之祖,也好藏書、抄書;虞山印派以“吳門派”、“林派”和“趙派”為三大流派,對后世的篆刻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常熟書學風氣甚盛,有父子同工、兄弟埒名,善書者不下千余人[2]76。翁氏家族正是在常熟文學藝術等文化傳統的影響與繁榮的文化創作環境的熏陶下而形成。他們以耕讀而仕,在世代綿延中,形成了在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自我特色。僅《常昭合志·藝文志》中記載的翁家學術文化人物就有15 人,傳世作品20 多部,涉及文學、書畫藝術、教育等眾多領域[3]446。比如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在詩書、繪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均是詩人、書畫家、藏書家兼于一身。而翁氏發展成為文化世家,與其家族內重視學問、刻苦自勵、注重教育的文化環境無不相關。翁同龢的五世孫翁萬戈曾在“書畫經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談其家庭教育。成長于書香世家的他,“從小讀的是自家私塾。日出而讀,日落而歇”,“4 歲開始讀《論語》《孟子》,稍大些便開始讀《周易》”,他們這一代的翁氏后人“是在古籍字畫中長大的”[2]77。

2 翁氏家族書香傳承的家風傳統

據《常熟縣志》記載,明萬歷年間到清康熙初年,翁家子弟科舉中式的共有12 人,其中兄弟子侄一門兩世四舉人兩進士[3]15。翁氏家族耕讀而仕,以文入世、經世,成為當時“頗為著名的書香門第和科舉世家”[8]。讀書賴于藏書,又得明清以來作為私家藏書中心地的常熟之熏陶和承繼,翁氏在逐步建立起家庭藏書后,以書香為內涵傳承家風傳統,以達到教育子孫后代的作用。從翁家世代恪守的祖訓“讀書當務其大者遠者,得一科名不足為重也”“讀書為善士,吾子孫也”“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中可以看到,“藏以讀用、讀書為修身、讀書為為善”成為翁氏家族書香傳承的家風傳統。

2.1 翁氏書香傳承中“藏以致用”的家風傳統

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提出了對藏書家應劃分為“著述家”“校勘家”“收藏家”“賞鑒家”“掠販家”。翁氏家族以耕讀起家,且受常熟當地藏書世家藏書思想及傳統文化的熏陶。踵事增華、廣購精求、博考詳校,為讀書而藏書,多有著書,且著述甚豐,兼具著述、校勘、鑒賞、收藏等形式,堪稱為“藏以致用”的綜合性藏書世家。

由于記載翁氏早期的文獻不足,根據其后人的著作和部分藏書考證,翁氏早期藏書或為科舉應試、從事文學藝術創作之需的家庭自備式經典讀物,并十分重視鄉邦文獻的收藏[1]36。例如翁同龢在《皇明常熟文獻志》上有跋語:“光緒庚子十二月,從吾邑舊家得此書。反復觀覽,未審其義例之所在。惟傳本甚稀,談邑事者,要當收庋。卷端有‘昇’字小印,疑吾家朔州公所藏也……計此書成時,公年不過四十耳,其曾入篋衍,固其宜也。”“朔州公”為翁氏七世祖翁應祥,《皇明常熟文獻志》是典型的征文考獻之常熟地方資料書[9]。翁氏十三世翁咸封從小讀書夙明大義,常年“諷詠不絕于口,丹黃不輟于手”。他在從政海洲(今連云港)期間創建石室書院,編纂州志,重視譜學,為子孫后輩樹立了為讀書而藏書的好學之門風[10]。翁咸封之子翁心存是翁氏家族藏書中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自其后,翁氏藏書進入了發展期,除了家庭自備式藏書外,家族成員將儒家經典讀物與其讀書志趣相結合,使家庭藏書更為多元化。翁心存從小好聚書,雖家貧,猶節衣縮食,積錢購買,“甚至摽歲谷以易之”。他曾因無錢購書,便向好友陳揆的稽瑞樓借其藏書而讀之。通籍后,用其薪祿購書藏書。他關注時事,收藏有邸抄、報刊等多種文獻[11];同時也重視家族文獻整理,“聚書籍,修族譜,校讀無虛日,手裝先世手澤”。他在黔(貴州)任職數年,仍好書如癖,多方收集當地名人學者的著作,忙里抽暇,勤加批覽,藏為讀用。翁同書雖從戎經武,但“簏多藏籍,丹黃未曾離手”,并收藏有經史子集、詩詞書畫、名賢稿本等;翁同爵關注典章制度、歷史地理類古籍,研讀家藏《地理新書》并“遂通其學”;翁同龢愛好收藏,所藏多為精本,翁氏藏書品質得以提升,翁氏藏書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成為中國晚清九大藏書之一。翁氏家族終生與書為伴,丹黃未曾離手。從現存的翁氏藏書中可以窺見,翁氏藏書除了家族著述外,其余藏書多有家族成員的校勘、批注、裝冶,留下諸多批校本及題跋本。藏書類型幾乎均是經讀之本,異于束之高閣僅供欣賞或販賣者之藏書,體現翁氏藏書思想中藏以致用的家風傳統。

2.2 翁氏書香傳承中“讀書修身”的家風傳統

中國歷代的家風家訓中普遍存在“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讀書人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追求的傳統。《朱子家訓》中提出“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為善濟世”,期望通過讀書修身,使家族、社會變得更為美好。而翁氏家族通過營造書香家庭的環境,強調讀書修身的家風傳統,并以此作為族人立德做人的基本準則。

翁氏六世祖翁長庸出身貧寒,猶讀書不輟,后進士及第,任職期間“政務寬仁,清操絕俗,處脂不潤,宦囊蕭然”,辭官回籍時,囊無余資,仍一貧如洗[12]。翁長庸為官一生,雖沒有為翁家帶來什么財產,但他為官品節正直、清白廉潔,為翁氏子孫塑造了家風清白、品行高潔的“儀型”。其后的翁咸封雖“官卑”,但“績顯”,“實心實政,清介愛民,廉潔奉公”[3]49;翁心存,雖位居高官,但“事君則忠,事親則孝,身居宰輔,刻苦甚于儒生”,時時對子孫后代強調修身的重要,“惜食惜衣皆惜福,修孫修子在修身”。翁同龢姑母許太孺人教育后人:“知讀書當求在我者,失一科名不足為累也。”翁同龢母親許氏臨終遺言中也勸導子孫賢孝,讀好書,為善人,做清官。翁同龢之妻湯松病逝前留下了“為臣當忠,為子當孝”之語[1]21。據《重修常昭合志》中記載:“同書喜博覽,讀書過目成誦,尤長于史學。雖在軍中,丹黃不去手。其將兵以仁慈惻怛為事,前后十年,未嘗妄戮一人。將校未食不先食,士卒無衣不獨衣。故雖當糧盡援絕,無一人嘩且亂者。既卒,揚州士民請建專祠,詔從之。所著有《巽軒雜記》及詩文集。”翁同書雖從戎軍中,但詩書不離,領軍仁慈惻怛,為官清廉正直,深受將士民眾的愛戴尊敬。翁同龢“為官四十多年,狀元宰相,兩朝帝師,位極人臣,尊榮無比,任戶部尚書,主管全國財政十余年,開缺回鄉后竟兩袖清風,囊無余資,晚年生活,尚須親友和門生接濟,甚至典賣字畫度日,其道德操守、清廉作風,也是值得稱贊的”[13]。晚清官場混濁,賄賂成風,翁氏父子卻能廉潔自持,不受苞苴,修身立德,尤為難能可貴。“為語汝曹須自立,家風清白守儀型”是翁心存為翁同龢考取狀元之勉勵,而翁同龢對其侄孫翁斌孫要求“著不得半分虛假,此第一等事,科名不足道也”。可見,翁氏家族成員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始終謹記恪守讀書修身、品行為正的家風傳統,并通過以身作則、躬親示范、言傳身教等形式在家族中世代傳承綿延。

2.3 翁氏書香傳承中“為善綿世”的家風傳統

在古代社會,出于對知識的一種私有觀,歷代藏書家中大都有秘惜所藏或“鬻書借人為不孝”的傳統觀念,是謂“保守”型藏書家。但常熟多“開放”型藏書家,脈望館趙氏父子通過精校刊刻、編目撰跋、提供閱抄等途徑交流私藏;愛日精廬的張金吾抱著“樂與人共,有叩必應”的態度公開私藏。翁氏家族繼承了常熟虞山派藏書家開明的藏書思想,從翁氏海外回歸的珍貴藏書中可見一斑。宋本《集韻》作為翁氏回歸藏書中11 種宋刻本之一,不僅是目前所有現行本之祖本,也是這一刊本目前僅存的孤本,極其珍貴。但翁同龢購得后并未將其束之高閣,秘不示人,而是樂于與人共同鑒賞、研究,從其上留有的潘祖蔭、沈瑜慶、汪鳴鑾等多人題記題跋便可知。不僅如此,翁同龢還自愿刻印私藏,化身千百以傳播文獻[10]719,可謂是廣傳秘籍、共享私藏的“為善綿世”之舉。翁氏后代翁之熹、翁萬戈繼承先志、謹守藏書、不私諸子孫,毅然捐贈藏書或護書回歸祖國,對保護古籍文化,弘揚中華傳統藏書、讀書文化,推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功不可沒。翁氏家族通過祖輩引導,后輩傳承,營造書香環境,強調讀書是為修身、讀書是為為善的家風傳統。翁氏各個時期的家族成員均能踐行家訓,秉承家風,自立操守,達觀處世,正是文化世家讀書修身、為善綿世的典范。

3 翁氏“書香傳家”對當代書香家庭、書香社會建設的啟示

翁同龢紀念館中的綵衣堂內至今仍掛有一副由翁同龢所撰寫的楹聯,聯上題有“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同樣在翁氏家族的《海虞翁氏族譜·后序》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夫富貴不足保,而詩書忠厚之澤可及于無窮。故謹著先訓以示子孫,以告我族之人,俾世世永以為式。”[14]不論是掛于故宅中的楹聯,還是記錄在翁氏族譜中的祖訓,皆體現了翁氏家族的立世之本,即強調藏書、讀書、用書與修身、為善、立業相統一的關系,并將此作為一種家風傳統傳承與發揚。解析文化世家翁氏家族書香傳承、綿延不衰的原因,探析傳統文化世家對書香尊崇和摯愛的根由,立足于當下新時代背景,可為當代書香家庭、書香社會的構建予以啟示。

3.1 營造書香氛圍,培育家庭“讀書種子”

“耕讀傳家躬行久,詩書繼世雅韻長”,農耕與讀書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兩種生產與生活方式,也是傳統書香門第中家庭閱讀的真實寫照[15]。明清兩代,江南地區盛行好藏書、好讀書之風氣,“耕讀”之家比比皆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了當時許多“耕讀”子弟的夢想。盡管以耕讀而致仕不免帶有些封建功利主義色彩,但傳統思想中所倡導的“進則出仕榮身,兼濟天下,退則居家耕讀,尚可獨善自身”的閱讀觀念和人文思想底蘊,代表著儒家思想中基于書香家庭建設的理想美德,故有“非因果報方行善,豈為功名始讀書”。即使暫時不能取得理想效果,但讀書也可作為一種難得的熏陶過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成長體驗[16]。因此,歷史上出現的許多名門望族、文化世家都無不重視對于家庭藏書的建設和培養重讀尚教的門風。翁氏家族同樣如此,其受常熟深厚的書香歷史文化的滋潤和熏陶而興盛,重視家族中的書香建設,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成為人才輩出、科第聯翩的文化世家。翁氏家族作為中國歷史上眾多傳統文化世家的一個典型,體現出了書香孕育對于人才培育、家族繁榮乃至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書香家庭的建設有賴于長輩對于后輩的閱讀指引和教化,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影響,更重要的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子女的言傳身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據調查,父母雙方都熱愛閱讀,有52%的孩子成為酷愛閱讀的人;父母一方喜愛閱讀,有25%的孩子熱愛閱讀;父母均不閱讀,則只有9%的孩子閱讀[17]。這表明父母在子女閱讀成長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盡管現代社會中視頻、游戲、社交等新型娛樂形式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但也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傳統的家庭閱讀被壓縮或取代,人們都忙碌于“刷屏”,沉浸在獲得碎片化知識的快感之中,這并不利于知識的吸收與積累。長期致力于閱讀推廣、閱讀學研究的南京大學教授徐雁曾提出:作為家長首先要培養孩子“惜時”——珍惜自己的時間,也就是珍愛寶貴人生的觀念;然后要幫助和引導孩子學會對信息進行篩選,明確信息、知識和智慧的區別,多讀古今名著經典、中外好書佳作[18]10。他倡導孩子應該從傳統紙本書閱讀起步,及早養成專心致志的讀書習慣,關注細節的閱讀素質,以便長大后,能夠寧靜從容地應對愈來愈淺碎和浮躁的網絡時代[18]。因此,只有重視營造家庭中的書香氛圍,才能為培育家庭“讀書種子”提供良好環境。而父母就要首先從做學習型父母開始,以身作則,要有自己的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并將這種親近書本、開卷閱讀的行為通過言傳身教傳導給子女,或者與子女同讀一本書,形成“父母和子女一起讀書”的家庭氛圍。同時,父母可在子女的閱讀過程中起到導讀、啟發和答疑的作用,并鼓勵家庭內部的閱讀分享。父母與子女在共同閱讀時進行的交流分享,不僅有利于保障閱讀的質量,也能促進親子之間閱讀范圍和知識的提升,由此形成家庭中美好的書香氛圍[19]。此外,豐富家庭藏書也是營造家庭書香氛圍的有效方式之一。自古以來,私家藏書的產生、發展及盛行與家庭閱讀、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因而文化世家大都也是藏書世家。因此,家庭中豐富的藏書不僅可以使家庭成員博覽群書,還能為之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以保障家庭閱讀活動開展的資源和空間基礎。而在現代公共文化建設發展之下,家庭可以通過借助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文獻資源和閱讀指導,采取多元化的閱讀形式,營造舒適、寬松的家庭閱讀環境,推動家庭書香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

3.2 提升閱讀素養,倡導經典閱讀

如今社會發展的節奏日趨加快,競爭也愈發激烈,人們趨向于對現實生活的追趕,功利思想加重,體現在各種功利性的閱讀與藏書中。學生為應對應試教育,職業人員為應付崗位考核,往往選擇閱讀與考試、考核相關的書籍;附庸風雅之人雖藏書滿柜、滿墻卻只字未讀,使之淪為烘托氣氛的背景板,社會整體不夠重視對非功利性讀書、藏書觀念的營造。而提升閱讀素養是以提高人們整體素質為目標的閱讀與藏書觀念的構建。翻閱眾多的歷史文獻,不難發現古代家庭收藏的書籍大都是儒家經典,除了是為順應古代社會中核心的道統思想的倫理之義,更多的是以儒家經典中所傳授的“仁義禮智信”和“忠孝節義”的“德”“禮”思想[16],實現對于子女“研求義理”“修身養性”“為善澤世”的個體修養與品德建設。盡管中國古代家庭閱讀中也同樣存在讀書以致仕的封建功利性閱讀,但大部分書香門第、書香世家的家訓家風中都體現著讀書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知道”,在于“修身”。清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教育子孫“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20]。同樣,書香世家翁氏的家風家訓中也處處體現著讀書是為修身為善而非“得科名”,更多的是對“讀書修身”的崇尚,強調“于學以正心誠意、修身、立德立行為本”,主張學行一致,以行踐學。翁同龢曾為瞿氏鐵琴銅劍樓題聯“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畫奇書”,也反映出藏書、讀書與端人正士的關系,強調要好讀書、讀正書、做好人的閱讀觀念[21]。

因此,我國古代家庭大都是以倡導閱讀儒家經典為主,鼓勵博覽群書,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最終形成社會普遍的價值認同,與國家主流文化互為表里,共同促進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閱讀文化與藏書文化的發展。如今,在積極倡導全民閱讀的新時代背景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借鑒中國傳統家庭優秀的閱讀思想,對重建當代家庭之閱讀觀和藏書觀,提升家庭閱讀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除了博取功名、改變命運等功利性的初始閱讀目的外,閱讀更多的應是為實現修身、育德、怡情等多元化的閱讀實效。擺脫了功利的束縛,家庭的藏書、閱讀氛圍應更具文雅、潤身的氣息。正如現代散文家、文學翻譯家梁實秋先生所說:“一個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個孩子應該擁有一個書桌,主人應該擁有一間書房。書房的用途是庋藏圖書并可讀書寫作于其間,不是用以公開展覽藉以驕人的。”而以提高整體素質為目標的非功利性閱讀應以倡導經典閱讀為主。北京大學王余光教授在其講座《中國閱讀的傳統與使命》中曾提出,要進行素質教育就必須重視傳統經典的閱讀,因為經典閱讀是對傳統的繼承,可以增長人的情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關于什么是閱讀的經典,王余光先生認為經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即影響力、時間性(歷史性)和廣泛性。比如四書五經、先秦諸子、唐宋詩文、古典小說等等,都是經時間檢驗過的古老文化的精髓,在當今時代依然被人們普遍關心和接受[22]。徐雁教授則將其所倡導的經典閱讀概括為“中外名著佳作,古今經典好書”。這兩位著名學者作為全民閱讀推廣名師聯合主編出版了《中國閱讀大辭典》一書,圍繞“勤讀、好學、明理、求知、悟道”及“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等閱讀文化學理論具體解答了經典閱讀中讀什么、怎么讀等現實問題[23],對促進全民閱讀,提升閱讀素養,建設書香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參考意義。

3.3 傳承書香家風,重構“精神家園”

從閱讀文化學的層面來說,“一種家風是書香”[24]。書香家庭的建設離不開良好的家風家訓的引導。家風,是家庭的傳統、規范及習俗,是上輩人對下輩人的言傳身教,是靠自身的行為影響下一代。家訓,是對子孫后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將閱讀融入家庭的家風家訓之中,為家庭氛圍增添一抹書香之氣。由此,書香家庭的建設在一代代的家風家訓中得以傳承。明代藏書家祁承?以淳樸的古訓教育子女:“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25]縱觀書香世家翁氏家族的藏書發展,早期的翁氏藏書主要集中在實現耕讀入仕,具有藏書條件的那一批頗負聲名的人物之中,后因家道中落,藏書有所流失,但被其后代再次獲得后,奉為至寶,“后之人其尚眷懷先澤,吾子孫其寶諸”[1]40。究其原因,不僅僅在于其祖輩遺散之物得以回歸,更是因為這“先世圖籍”中蘊含著祖輩的“言傳身教”。先輩的讀書好學、正直忠義、清白廉潔,通過這脈脈書香對后代的思想和行為都產生了“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從而促進后代對惇行勤學、端正為人、清白家風的踐行和傳承。翁氏家族好藏書、好讀書,因此他們普遍都是以追求學問為目標的知識分子,又因讀書而明理、知道、修身、為善,因此家族得以興盛,而翁氏代代傳承的書香家風使得家族興盛得以延續。因此,中國古代延續數千年的藏書文化中的“書香世家”的傳統里,家族傳承的不僅僅是祖輩累世而積的藏書,更是帶有書香之風的諄諄教誨。這就決定了書香世家對于書籍和閱讀的追求和摯愛,以及對于傳統理念和文化知識的尊敬和崇尚。

如今隨著社會形態和時代的變遷,延續了數千年的“書香門第”“書香世家”的傳統出現斷層,家庭藏書和讀書的社會風氣不斷喪失。因此,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閱讀傳統與藏書文化,營造美好的書香家庭氛圍,對構建書香社會、重塑社會“精神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2014 年“全民閱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后,2022 年,“全民閱讀”連續第九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出國家層面對于“全民閱讀”的倡導與重視。閱讀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特別是在當今知識獲取手段更為多元化的網絡信息時代下,藏書讀書依然具有實現“潤身”與“淑世”的積極作用。“潤身”是閱讀滋潤人心靈和靈魂的潛在力量;“淑世”是書香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使社會更加美好[26]。“只有當作為現代社會之細胞的家庭真正營造出一種濃郁書香氛圍的時候,讓每一個家庭都認識到所謂‘藏金藏銀不如藏書,花香酒香不如書香’的時候,讓每一個家庭都自覺意識到文化傳承之重大意義的時候,建構書香中國的國家戰略構想才有了一個可靠的基地。”[27]

4 結語

“最是書香能致遠,從來文雅澤人深”,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以農耕生產作為物質文明的基礎,以儒家傳統思想作為精神文明的支柱[28]。自農耕社會中形成的“耕讀傳家”到“書香門第”“藏書世家”“世代書香”的演變發展可知,“舊家世澤”的精神文明基礎離不開讀書明理、育人成才的終極價值觀[29]。盡管經過時代的變遷,學術文化的發展從傳統的家學淵源、私學傳授轉為現代學校教育和學術傳承,從耕讀起家、科舉入仕的傳統士大夫轉為現代職業學者和新型文化人,從舊式文化學養和學術視野轉為融合中外、學貫中西,一系列人生、社會和學術價值觀念發生轉變,但庋藏萬卷縹緗、熟讀經史子集、明辨禮義廉恥,藏以讀用,修身為善,以立高德的家族文化精神依然伴隨著書香的雅韻綿延世澤。這在新時代仍具有益啟示,以回應現實對于歷史的訴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全民閱讀”已成為一項以閱讀強國助力文化強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之際,通過以傳承書香家風傳統為內涵,營造書香家庭氛圍,培育家庭“讀書種子”,推動全家共讀、全民共讀,促進書香社會的構建與發展,進而實現重構社會“精神家園”的美好愿景。

(來稿時間:2022 年 3 月)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精品|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婷婷六月天激情|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久久免费视频6|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亚洲另类色|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亚洲第七页|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操操操综合网| 欧美激情网址|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午夜爽爽视频|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91欧美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朝桐光一区二区|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无码aaa视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自拍欧美亚洲| 69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91成人|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一区| 免费毛片a|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色婷婷成人网|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黄网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日韩成人午夜| 亚洲成人免费看|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精品久久蜜桃|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91国内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综合|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91小视频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