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被列為全球最危險的100 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為了盡快消除互花米草危害,維護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安全,廈門制定了《廈門市互花米草除治攻堅行動方案》(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對翔安區現有1800 畝互花米草的除治、修復、提升及后期管護進行統籌安排,開展除治攻堅行動。到2022 年底,全市互花米草基本得到除治;到2023 年9 月底,及時除治新增的互花米草;到2024年底,除治后的灘涂基本得到科學修復(其中20%采取種植鄉土植物進行生態修復),除治成果得到有效鞏固,生態功能持續恢復,形成較好的景觀效果。
廈門市在10 月24 日已全部完成省委省政府下達的互花米草除治任務,完成率100%,除治工期26 天,比預定時間提前兩個月。
互花米草其適應性強、繁殖速度快,入侵破壞原有生物的生存和生活空間,易引發赤潮,造成水質惡化。20 世紀80 年代前后,我國從美國引入互花米草,現已遍及沿海灘涂,濱海濕地生態與環境面臨重大挑戰。
廈門根據互花米草的分布區域、面積大小、危害程度、擴散趨勢等,細化落實轄區內除治年度任務,制定除治攻堅行動實施措施和路線圖,將轄區內互花米草現狀圖斑落地上圖,逐一明確除治斑塊的具體位置、范圍、面積、除治措施、完成時限和相關責任人,實行清單化管理。根據本地互花米草生物學特性、生長規律、海洋洋流流向和沿海季風風向,準確把握除治時機,合理安排施工作業順序,提高除治效率。對成片分布的互花米草,鼓勵采取刈割+旋耕、刈割+翻挖根部、深翻等方式進行除治;對零星分布或紅樹林內散生的互花米草,鼓勵采取人工挖(拔)除。
清除互花米草后,廈門將根據潮間帶基質特點,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灘則灘”的原則,確定除治后灘涂的修復方式。通過多種秋茄、桐花樹、蘆葦、短葉茳芏、南方堿蓬等鄉土植物,構建以紅樹植物或鹽沼植物為主體的、具有區域特色的濕地植物群落,形成海岸復合植被防護體系;對不宜開展植被修復的除治區,保留光灘進行自然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