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政
(作者單位:鄭州廣播電視臺)
在新聞寫作時,突出矛盾沖突是增強作品可讀性的重要手段。對于新聞記者來說,若想要講好新聞故事,提高新聞作品的整體質量,就必須注意捕捉新聞事件中的閃光點和矛盾沖突。不然,只使用傳統的方式講述新聞故事的話,很難吸引受眾,也缺乏可讀性,進而會降低整篇新聞的價值。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處理方式更加多元化,新聞記者可以使用描寫、對話方式展現新聞事件的內部細節來使受眾產生興趣,或應用敘述、矛盾沖突點來講述新聞事件,幫助受眾理解新聞內容,增強新聞內容的可讀性。其中,借助矛盾沖突點講述新聞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被人們所喜愛,并能夠更好地發揮新聞的價值。新聞故事是否講得精彩,主要是看記者能否在采訪中捕捉到矛盾沖突。缺少矛盾沖突的新聞故事是平淡無奇的故事,就如記流水賬般[1]。然而,盡管能否在新聞報道中抓住新聞事件的矛盾沖突是衡量新聞質量的重要標準,但在許多新聞事件中,其矛盾沖突并非單一存在,通常是多重矛盾相互交織、糾纏在一起,所以如何捕捉新聞故事的矛盾沖突,以及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同時又不損害新聞事件的復雜性是新聞記者急需思考的問題。特別是重大新聞的報道中,新聞記者更應抓住新聞事件的主要矛盾,并圍繞此矛盾展開報道,突出新聞的主題。
新聞記者作為時代的記錄者,報道城鎮化進程的新聞有很多。比如,在對群眾易地搬遷的相關報道中,從表面上看,新聞故事的主要矛盾是群眾對故土的眷戀與政府主張搬遷之間的矛盾,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其根本矛盾是群眾對日后生活保障等問題的不安與焦慮。若一味地強調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矛盾沖突,不但會影響易地搬遷工作的開展,還會引發群眾的不滿心理和情緒,進而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新聞報道中所要突出的矛盾是搬遷群眾的內在矛盾,即搬遷與不搬遷的內心糾結和矛盾沖突。此類新聞報道主要是突出搬遷群眾的矛盾心理:搬遷,擔心沒有穩定工作難以養家糊口;不搬,在此教育、交通及生產都極不便利的地方很難提升生活水平。所以新聞記者要抓住矛盾沖突來展開敘述,為新聞報道設置故事懸念,借助矛盾沖突設置懸念,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寫作新聞時,新聞記者必須對人物性格進行深挖,展示出人物的真實特點,并適當設置懸念,在捕捉矛盾沖突的同時處理好矛盾沖突,以有效地提升新聞的受關注度、影響力和傳播效果。但是,隨著受眾自我意識的提高,受眾對媒體的態度逐漸由敬畏轉變為懷疑,并對媒體所傳遞的信息進行真偽鑒定和價值評判[2]。當然,新聞報道中的故事必須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的,而非虛構的,所以新聞記者要堅守新聞客觀真實的原則,提高自身的專業意識和責任意識。
新聞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尋找矛盾沖突的過程,特別是對于重大主題新聞事件的報道來說,更是如此。制作新聞作品的過程中有兩道工序,一是將新聞記者的采訪和見聞轉化為新聞內容;二是將新聞內容轉換成能夠吸引受眾的生動故事[3]。在制作新聞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若不能捕捉到新聞故事的矛盾沖突,就會陷入寫作誤區,無視其創作性,將單純的記錄與整理作為新聞寫作的主要工作。殊不知,這樣的新聞作品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故事性和生動性,毫無吸引力可言,很難打動受眾,傳播效果非常一般。因此,新聞記者要將捕捉故事的矛盾沖突作為重點,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找到主要矛盾沖突點,將新聞故事寫成生動且耐讀的好作品。
要想捕捉新聞故事的矛盾沖突點,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確定選用的新聞素材。若要想寫好新聞故事,就必須從素材中深挖其主要的矛盾沖突點,挖掘新聞價值,并基于此矛盾沖突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凸顯出新聞故事的價值性和生動性,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認真采訪,以獲得真實的新聞素材,能夠由現象挖掘其本質,而后調動新聞思維,最終形成新聞報道[4]。當然,新聞寫作不同于文學創作,強調的是立足現實和用事實說話,注重客觀性和真實性。若新聞記者不親身采訪、親耳所聽、親眼所見,甚至親自記錄,就難以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
其次,找準矛盾的切口。新聞故事化就是為了增強其生動性和可讀性,然而,怎樣吸引讀者則是值得新聞記者思考的問題。要想使新聞具有故事性特征,新聞記者就要借鑒文學創作的技巧,如在開頭設置懸念和突出矛盾沖突等,若開頭較好,則此新聞故事已成功一半。在創作傳統新聞的過程中,對設置懸念或倒敘手法的應用比較多,但此方法的普適性比較差,有些新聞故事不適合使用這種寫作手法,可以選擇人物的某個動作、某個表情、某句話等作為切入點,通過渲染意境、營造氛圍來提高新聞的吸引力,給讀者帶來畫面感,幫助讀者理解新聞內容。
再次,在情節描述上,可借助文學特征。新聞作品也是文化作品的一種,其創作并非為單純的敘述,而是要進行新聞化的處理,使之符合受眾閱讀習慣,為其在受眾之間的傳播奠定基礎。但在實際寫作中,關鍵是新聞記者如何找準新聞故事的矛盾點,圍繞此矛盾點進行細節描寫,使其引導輿論和增強受眾閱讀的積極性,進而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一般來說,新聞事件中都存在復雜且多變的矛盾,新聞記者只有找準事件矛盾沖突點,才能體現此新聞的價值,講好新聞故事[3]。但是,新聞記者若要想找準新聞故事的矛盾沖突點,就必須深挖新聞故事的本質。
新聞故事中的矛盾與沖突都較為常見,對于同一事實,通常會有多種矛盾沖突存在,然而,新聞記者應明確哪種矛盾沖突更具有新聞價值。通常情況下,具有矛盾沖突的新聞事件都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矛盾越大,沖突越大,其新聞價值也就會越大。在新聞故事中,故事是由沖突構成的,無沖突就無故事。但要選出真正的矛盾沖突并非易事。對于新聞記者來說,矛盾沖突多為興趣、意見等各方面的碰撞和分歧,特別是因不可調和的目的、愿望等導致的道德、思想上的斗爭。這種不可調和的目的和愿望就是故事能夠真正獲得生命的矛盾沖突,這種矛盾沖突不只表現為好人和壞人之間的武裝沖突和肢體搏斗,而是這種不可調和的目的、愿望之間的矛盾沖突。此矛盾沖突是由事件人物或人物之間的內心矛盾和沖突形成的。
一個好的新聞故事的矛盾沖突能夠從多層面鋪展開來[4]。矛盾沖突發生在人物內心,隨后發展為其與他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同時,此沖突通常發展為人物與理念、社會體系或道德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在新聞寫作中,新聞記者必須要注意矛盾沖突的選擇,同一新聞故事會擁有多種矛盾沖突,要從中選出主要的本質化的矛盾沖突,選擇與主題相關的矛盾沖突,首先要選擇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矛盾沖突。比如,《玉林晚報》報道的《蔬菜價格上漲 背后是啥原因》就是選擇了同受眾密切相關的普遍性的新聞事件,對其進行深入報道,獲得了良好社會效果;同時,選擇了一些個別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的矛盾沖突,以其特殊性來吸引受眾,提高了新聞的影響力。再如,浙江新聞客戶端發布的《師德如何“碼”上看清 溫州首創“師德碼”覆蓋教師職業生涯》新聞報道,選擇“師德”這一社會普遍關注的新聞點進行報道,“師德碼”涉及校方、教師、學生、家長等的利益與矛盾,而該新聞報道的記者在深入采訪的基礎上,選擇了教育管理者、教師等特殊的矛盾沖突進行報道,該矛盾點本身就是熱點,加上“師德碼”這一特殊、新鮮的管理手段,更易激發受眾的好奇心,從而吸引受眾閱讀,進一步提升了新聞的傳播力。
此外,從一些報道中可以發現,矛盾、痛點、沖突是其張力、戲劇性及吸引力的重要表現。所以,矛盾沖突和痛點是新聞故事最為精彩的內容。例如,《新聞聯播》報道的《“舍近求遠”引發的一場攻堅戰》便挖掘了山東外貿企業發展的痛點,以此痛點展現出的沖突矛盾為主要矛盾,并對選擇矛盾沖突到解決矛盾沖突,再至新矛盾沖突的出現等,進行了詳細的挖掘和論述,使整篇報道頗具張力和吸引力。當然,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矛盾沖突是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推動力,一個矛盾沖突被解決,另一個便會出現,正是如此才會推動社會不斷發展。對于新聞報道也同樣符合此發展邏輯,所以新聞記者要敢于直面社會中的各種矛盾沖突,在挖掘、呈現、解決此矛盾沖突的過程中,闡明新聞故事的主題價值。在新聞故事寫作上,矛盾沖突的存在,可以使新聞故事顯得跌宕起伏,改變傳統新聞故事中的直線式報道方式。因此,新聞記者要將精力集中在傳播形式和內容的創新上,使新聞故事中的每個環節、每個階段、每個層次的內在邏輯都能夠發揮著推動的作用,從而提高新聞故事的吸引力和社會影響力。
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信息的傳播途徑,為媒體人講好新聞故事提供了平臺。若要準確地捕捉新聞故事的矛盾沖突,首先就要求新聞記者具備火眼金睛,能夠通過實地采訪去搜集和挖掘新聞素材,并從素材呈現的現象、問題中挖掘其本質,用敏銳的感受力、細致入微的洞察力去發現新聞事件中存在的各種關系及其內在邏輯,分析故事人物的內在心理、思想行為、情感、性格等,以層層剝離分析的方式去挖掘新聞故事的本質,進而確定其主要的矛盾沖突點,找準其新聞價值。當然,這需要新聞記者具備較強的采訪能力、分析能力、調查能力、表達能力及寫作能力等。除此以外,新聞記者還應具備新聞人的核心能力。新聞人的核心能力是指面對新聞事件時,能夠快速且準確地提煉出其最具新聞價值的內容,也即矛盾沖突點。若沒有這種核心能力,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新聞人。也就是說,新聞記者必須要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和善于發現新聞的“新聞眼”,推動新聞監督的常態化。例如,海外網在2021年11月7日報道的《新聞故事丨提早5天的差旅發票》,由一張可疑的高速公路發票為切入點,引發了高唐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到縣住建局開展專項監督檢查,其在檢查財務賬目時,發現了一張可疑的報銷單,從報銷項目來看,發票是報銷2015年7月15日至7月17日在煙臺市的培訓差旅費用,但高速公路的發票日期是7月10日。從路程上看,由高唐縣到煙臺市當天即可到達,為何會產生5天前的發票?記者依據此線索隨之展開了調查,該縣住建局工作人員也隨即將問題線索上報,該縣紀委監委成立調查組展開調查。原來,該縣住建局干部張某按計劃參加了3天的培訓,并借培訓之機駕車順道旅游,3天的培訓結束后,張某拿著一路旅游產生的高速費用、油料費及培訓期間的住宿發票,作為公務差旅費用的憑證去單位財務科報銷,違規報銷了差旅費。最終,高唐縣紀委監委給予張某黨內警告處分,并將相關違規報銷費用全部退還[5]。此外,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還要具備素材轉換能力,能夠將采訪與各種材料進行有機結合,將票據、圖表等素材轉換為故事化、可視化的報道,而非照抄、照搬各種文字材料。新聞記者只有在轉換素材的過程中,才能夠深入剖析各種矛盾沖突,真正地呈現新聞價值。比如,記者了解到我國在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的消息后,首先要能夠迅速提煉其蘊含的新聞價值:由當前我國能源需求矛盾到傳統能源開發利用,再到可燃冰能源的開發利用對于改善我國甚至全球能源結構都具有 重大意義。
此外,在融媒體時代,自媒體已成為主流媒體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自媒體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具有高效性與實時性等優點,其多元性促進了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6]。但自媒體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還會出現反轉新聞,部分媒體人在創作新聞的過程中不求真、不嚴謹,缺乏質疑精神。作為主流媒體記者,一定要具備質疑精神和探索意識,要多維度開展現場采訪工作,獲取第一手素材,全方位分析和挖掘素材,多問、多聽,做到客觀、準確和全面。另外,新聞記者還要善于從素材中挖掘問題本質,而非只會羅列數字和事例,要學會發現問題,這也是新聞記者主動發現矛盾沖突的過程。
總之,新聞記者要在實地采訪中磨煉和培養發現矛盾沖突、展示矛盾沖突的能力,要注重細節,巧妙地將宏大主題融入平凡人物的故事里,深挖人物的內在心理和新聞事件的本質,抓準新聞故事的矛盾沖突,以更好地呈現新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