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維
(作者單位:遼寧省本溪廣播電視臺)
出鏡記者即電視屏幕中直接看到的為觀眾傳遞新聞信息的專業人員,是電視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常態的報道方式,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已經成為一種新聞播報潮流,一些精彩的出鏡采訪鏡頭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不能忽視的問題在于,部分表現失準的出鏡情況會影響新聞消息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主要是記者角色定位不準確造成的,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的角色定位如何直接影響著采訪的成效。
角色沖突即角色之間或角色內部發生對立、抵觸、矛盾,阻礙角色扮演繼續進行下去,角色訴求和期望上存在的差別,也會導致出現角色定位失準現象。出鏡記者的價值觀或立場有時異于當事人,但其不應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被采訪對象身上,而應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否則角色定位就是失準的,采訪就是失敗的[1]。正如《新聞調查》制片人塞納所說:“衡量一個記者功力到底怎么樣,成熟不成熟,在現場的第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那就是他在現場的控制力。”[2]作為信息的傳播者,出鏡記者應加強自己的人格境界定位,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向觀眾傳達最全面、最客觀的信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良好的組織語言將新聞報道出來。現如今,關注新聞的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從國家政策的新聞報道到百姓生活瑣事的現場采訪等,出鏡記者隨時可能成為該類新聞的主角,對新聞事件進行現場追蹤、訪談等報道,而沒有做好角色定位,隨意摻雜主觀評論,不僅違背了新聞客觀性原則,也容易報道不實新聞事件,更甚者還會產生負面輿論。因此,出鏡記者一定要嚴格按照角色規范進行角色定位,更好地進行新聞報道。
角色不清即角色扮演者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對自己角色的行為標準認不清楚[3]。出鏡記者角色認識不清既有出鏡記者本身能力的原因,也與當前社會急劇變遷的社會背景有莫大的關系。大眾傳媒越來越進步,直播成為一種常態,及時發現新聞信息、捕捉有用新聞點,是時代賦予出鏡記者的任務,部分出鏡記者正是因為缺少這樣的能力,導致角色認知不清楚,出鏡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因此,出鏡記者應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用充滿交流氣息的播報方式體現新聞報道的親民性,以生動的、更易滿足大眾對新聞報道需求的方式“講”新聞,而不是干巴巴地讀新聞。此外,出境記者不能只關注自己主觀上偏好的新聞,對社會底層百姓生活類的新聞置之不理,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某類群眾得到社會關注,也不利于協助政府幫助和關懷該類百姓群體。因此,身為一名出境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除了要更具吸引力和親和力,還要擁有高尚的角色品質及專業素養,成為國家、社會、人民之間的橋梁,將3者之間有效連接起來,在為新聞事業貢獻一份自己力量的同時,展現出出鏡記者該有的職業素養。
角色失敗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出鏡記者角色失準現象,角色扮演者不得不半途終止角色扮演或在重重阻礙下勉強扮演角色任務,鏡前失語和鏡前不當提問是導致角色失敗的主要原因,出鏡記者應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審美素養。鏡前失語多發生在直播中,以往電視直播較少、錄播較多,出鏡者可在播出前做好準備工作。當前電視直播報道成為新聞報道常態,這就對出鏡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出鏡記者由于準備不充分、反應不夠機敏而對角色把握不當、鏡前失語現象多有發生[4]。鏡前不當提問主要體現在提問范圍的空泛或無意義,如“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你能為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具體情況嗎?”這些提問表面看來沒有問題,但卻容易導致被采訪者無重點、無側重型進行回答,不利于采訪的進一步深入。因此,出鏡記者還要提高提問題的能力,從一個敏銳的視角進行分析,讓問題的答案更有針對性,總結觀眾最想知道信息。優秀的出鏡記者所提出的問題能夠一環套一環,最終一針見血地戳中事實要害,讓觀眾恍然大悟。
我國杰出的新聞家和社會活動家范長江說過:“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聞記者,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談到其他各種技術的問題。新聞記者應當是社會所敬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點,就不能算作新聞記者?!盵5]出鏡記者作為引領新聞報道走向的重要參與者,健全高尚的人格境界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出鏡記者在面對新聞鏡頭時,必須向觀眾傳達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體現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例如,有關甘肅省舟曲泥石流災害的一則新聞報道中,一名出鏡記者在采訪一個失去家園和親人的災民時所體現的難過、哽咽、悲傷,突顯出了出鏡記者的人文關懷精神,整個報道更感人,更有人情味,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格境界的培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前我國新聞報道的泛娛樂化現象較為嚴重,炒作新聞、有償新聞、虛假新聞時有出現,究其原因是新聞工作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忽視了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破壞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依據《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標準》,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時必須堅持6個原則[6]:第一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將群眾最關心、最想知道的信息報道出來;第二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確反映社會輿論,并以正確的路線方針引導輿論,使新聞報道發揮出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三要遵守憲法和法律,客觀報道新聞事件,不帶個人情緒揭人隱私或批評采訪對象,不對新聞報道“審判預設”;第四要用事實說話,堅守新聞的真實性,不渲染,不夸張,不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將新聞事實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觀眾;第五要保持清正廉潔的職業道德,拒收“紅包”,不做有償新聞,提高自律意識,相關部門還要完善新聞獎懲機制,加強社會監督;第六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出鏡記者要與攝像記者、技術人員、后期人員、編輯人員密切配合,大家齊心協力做好一則新聞,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
新聞素養是出鏡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新聞素養定位是出鏡記者的專業要求體現,一個優秀的出鏡記者,必須具有極強的新聞敏感性、細致的觀察能力、快速的反應能力及出色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新聞敏感性有助于出鏡記者快速了解現場情況,通過新聞細節找到有利于表達新聞報道的方式。新聞敏感性的增強,首先需要出鏡記者在工作實踐中用心觀察細小事務,刻苦訓練,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于細節處挖掘新聞信息,增強新聞的生動性和真實性。其次需要出鏡記者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通常政治思想水平越高的記者獲取新聞的敏感性越強。再次需要出鏡記者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準確把握什么樣事件可以成為新聞,什么樣的事件可以成為重要新聞[7]。
細致的觀察能力和快速的反應能力是對出鏡記者基本功的考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最生動、最形象、最有說服力的報道方式將新聞事實傳達給觀眾,對出鏡記者的觀察能力和反應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出鏡記者需要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通過對生動細節進行捕捉發現新聞,挖掘新聞的亮點、焦點、熱點,滿足觀眾對事件新、奇、特的需求。同時,出鏡記者遇事要處驚不亂,在事情發生瞬間變化的時候要能不慌不忙地想出應對辦法和處理方式,可以說,出鏡記者的應變能力直接影響著新聞價值的大小和新聞報道的質量。另外,出鏡記者需要在重大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把握好提問的切入點,在遇到復雜的新聞現場和突發事故時迅速抓住新聞報道的主動權,隨時關注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把握好報道的時機,根據現場情況隨時迅速調整報道主題,靈活應對。此外,出鏡記者要擁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可通過技巧訓練和實踐訓練提升自己的反應能力,多觀察,多動腦,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最真實、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出鏡記者做好新聞報道的基礎,嫻熟、準確、恰當的語言表達技巧是出鏡記者素質的突出體現,語言基本功不夠扎實會導致觀眾不信任新聞報道,使新聞的傳遞效果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出鏡記者切忌以下行為:一是不可機械背稿。新聞報道前固然需要準備好要播報的文稿,但文稿不應凌駕于出鏡記者之上,出鏡記者要將文稿內容變成自己可講、可說的內容,一味地依照文稿會導致情感缺失,難以與觀眾產生情感互動。而部分出鏡記者會由于背誦稿子不熟練出現說完上句沒有下句的情況,導致新聞報道的中斷。二是不可長篇大論。部分出鏡記者在播報新聞時會滔滔不絕說個沒完,中間沒有過渡、停頓及語調語音上的變換和抑揚,表達形式較為單一,容易使觀眾產生反感心理。三是不可缺少交流。部分出鏡記者在采訪時完全不注意采訪對象,只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問題上,容易造成采訪者和被采訪者問答的不連貫甚至前言不搭后語,且采訪對象的重要信息會被漏掉,使得采訪失去意義。四是不可過多使用方言。方言表達固然更貼近民生,但不可過度使用,否則既不便于所有觀眾理解,又容易產生歧義,使新聞報道失去真實性和權威性。
觀眾作為電視新聞的接收者,喜歡接收客觀、準確的新聞信息,作為電視新聞的審美主體,其對美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視的,出鏡記者應將電視新聞當作審美客體,通過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來呈現電視新聞的美學價值,給觀眾帶來愉悅的審美感受,從而喚起觀眾對新聞報道的關注和期待,達到增強新聞報道效果的目的[8]。出鏡記者對思想定位的把握,可從出鏡形式的新穎性、體態語、著裝的審美性3方面來 考慮。
出鏡形式的新穎性即出鏡形式不要千篇一律。當前我國電視新聞發展迅速,新聞報道形式多種多樣。出鏡記者若不關注出鏡形式的豐富多彩性,不考慮新聞報道的審美性,新聞報道就會顯得死板老套,觀眾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相反,出鏡記者通過各種各樣的新穎出鏡方式播報新聞,會使新聞報道更加鮮活生動,更易吸引觀眾的眼球。為增強出鏡形式的新穎性,出鏡記者需要提升自我審美能力,加強對現代、后現代的審美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多角度、多層次地拓展自己的審美視野,將不同趣味的審美特點融入新聞報道中,盡可能呈現出新穎、出奇、生動、形象的新聞報道,在滿足觀眾新聞欲的基礎上滿足 其審美欲。
體態語即身體語言,出鏡記者需要用姿態、手勢、面部表情及其他非語言手段表達情感、傳遞信息,出鏡記者的體態語是否恰當直接影響著新聞報道的視覺審美效果,甚至會影響該新聞報道的水平。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出鏡記者可通過各種各樣的體態語展示新聞主題,讓體態語訴述出語言所不能表達的信息。例如,一個出鏡記者在報道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天氣時,通過往鐵鍬上傾倒熱水冰霧的形式吸引了觀眾,若只干巴巴地解說天氣多么寒冷,會降低信息傳達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不易吸引觀眾的眼球。但需要注意的是,體態語雖然能豐富新聞報道的信息內容,但不能喧賓奪主,體態語只是起輔助作用,出鏡記者要以新聞事實為基礎,不可有過度夸張的表現,否則容易使觀眾產生“記者在表演”的錯覺,從而對新聞的真實性產生質疑,新聞報道的審美性也就失去了依托。
著裝的審美性即出鏡記者在鏡頭前的著裝所傳達出來的非語言信息,部分出鏡記者可能為了工作方便而穿著隨意,這不利于職業形象的樹立。出鏡記者要牢記自己的職業素養,明確自身代表的是新聞行業整體的形象,不是個人的形象,因此出鏡記者的著裝要與新聞事件的環境相吻合,根據采訪環境的變化來確定自己的著裝以滿足場景的需要。例如,在報道民俗文化濃厚的新聞時,可穿戴富有民俗情趣的衣裝,在報道時政新聞時應穿正裝,在報道節日信息時可穿與節日相關、能夠體現節日氣氛的衣裝。
綜上所述,作為電視新聞報道的主體,出鏡記者要充分發揮角色的生動性、活躍性和呈現性,在新聞實踐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將電視新聞報道變成一種傳遞信息、交流信息的渠道,更要讓電視新聞報道成為具有值得看、值得欣賞的報道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