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煥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在繼承傳統“文選式”教材優勢的同時,兼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組織單元結構,強調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在單元內部的板塊設計上,閱讀和寫作始終是每個單元的核心任務,且閱讀文本和寫作任務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度,語文課堂在閱讀與寫作的融通式教學上存在廣闊的探索空間。
“讀寫融通”指的是閱讀與寫作的融合貫通,閱讀是寫作的源泉,寫作是閱讀的深延,落實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出發點,寫作實踐是生長點,融通是方式方法,是對語文要素的運用實踐和人文價值的生活還原。多樣態、多層次的讀寫融通實則是一項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而一次有效的讀寫融通實踐,需要衡量閱讀與寫作的關聯度,找到閱讀與寫作的融通點。筆者在實踐中探索了多種讀寫融通的形式,現結合具體教學進行闡述。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構建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在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寫作能力。編者在課后“思考探究”“積累拓展”中及時跟進設計相應的寫作訓練,課后習作中提供了明確的讀寫融通任務,如:仿照這段文字,描寫一處景物,用上“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寫的順序,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課后習作中的讀寫融通,切口較小,任務明確,難度不大,有很強的實操性。類似習作貫穿于全6冊語文教材,以七年級居多,且大都附于教讀課文之后,讀寫融通的習作設計從句式仿寫到主旨闡釋,契合各學段能力素養的要求,呈現了階梯性、序列化的理念。
基于此,我們在常規教學中可借鑒上述讀寫融通范式,依據班級真實學情,開展更豐富的讀寫融通實踐。如學習《蘇州園林》時,學生通過品味句子——“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領悟到“藝術”與“技術”的區別,明確“是……而不僅是……”的邏輯關聯。此時教師可順勢跟進句段仿寫類讀寫融通小練筆——“……的……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學生頭腦風暴式地生成諸如“窗花的剪裁、蘇繡的演繹、盆景的修理、糖畫的制作、漢字的書寫”等文字,學生的創作賦予了這個句式更加豐富的內涵,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訓練。
教材中“寫作”板塊由寫作指導和寫作實踐兩部分組成,單元內閱讀文本為寫作實踐提供了材料和話題,如“模仿《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我看》,以《你是_____》或《我看》為題,創作一首表達形式相近的詩歌”;寫作實踐則成為閱讀學習的延伸和升華,如“在眾多表現親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懷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模仿這兩篇課文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
每個單元的寫作指導,都是對本單元閱讀文本在寫作知識和人文主題上的一次提煉,單元式的群文閱讀成為寫作的技法范本和靈感源泉,而寫作在回饋閱讀文本的同時,更是一種和文本的深層對話。這樣,單元內部形成了一個相互滋養的讀寫生態圈,實現了以“我”為鏈接的讀寫大融通。
任務驅動型讀寫融通始終緊扣教材示例,更多的是完成閱讀教學和寫作實踐的規定動作,是程式化的組織形式。而情境體驗型讀寫融通能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
在實際教學中教材所提供的寫作實踐僅是一個例子,教師可以根據地域風情、時令變更、熱點話題、學情特點等個性化元素,開發更加及時應景的讀寫融通課例。在“雙減”政策和延時服務的背景下,語文學科作業設計要求減少機械性的低效訓練,積極探索能力型、個性化作業,筆者所在備課組參照統編教材的單元讀寫設計思路,推行大單元實踐主題式讀寫融通,設計了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系列假期作業:“春節佳話”“清明文匯”“端午風味”“中秋情思”“工藝匠心”。教師整合課內文本、推薦課外讀物、給出情境主題,學生再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自主創作,逐步達成從閱讀情境拓展到生活情境、以生活情境印證閱讀情境的讀寫狀態。
教材中情節波瀾起伏、感情深沉濃烈的文本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那些宏大而深沉的命題,關于生死、關于人性、關于意義等,無不引人深思和共鳴。學生能感受到文本的“召喚”,自主生發出強烈的表達欲。教學時教師只需要提供一個恰切的情緒啟動點,學生便自然能生成很多情真意切的文字,這樣的讀寫融通超越了寫作和學科,是一次思想的升華和生命的表達。
例如,在教學《故鄉》一課時,教材中是將“續寫宏兒和水生長大后見面的情景”作為讀寫融通點,切入雖算巧妙,但學生對“迅哥和閏土”的創作熱情明顯高于“宏兒和水生”,教師便可順勢添補一則讀寫活動:“少年閏土的活潑,中年閏土的麻木,讓你我唏噓不已,昔日‘小英雄’何以變成如今‘木偶人’?‘故鄉’究竟在閏土的人生中上演過怎樣的故事?請發揮想象,抒寫‘青年閏土’的人生際遇。”這樣的讀寫活動貼合學生的表達需求,頗具感召力,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應用文寫作具有針對性、規范性、實用性的特點,寫作目的明確,格式體例固定,言語表達規范,是讀寫融通類型里最注重實操性的。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系統地構思了應用寫作實踐活動,設計了新聞報道、感謝信、邀請函、倡議書、申請報告、主持詞、廣告語、演講稿等任務,切實提升了學生理智表達的能力。
語用社交類讀寫融通實踐的開展應基于現實需求,無須刻意開發資源。教師在做好應用文寫作指導的前提下,更需要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例如撰寫校園文化藝術節的新聞報道、班級文藝匯演的邀請函、元旦迎新晚會的主持串詞、疫情防控的宣傳標語等。
綜合創新型讀寫融通實踐通過融合時興技術、豐富寫作形式,聚焦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展現教師的教學風格。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注重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給學生提供個性表達的機會,在寫作實踐中融合了大量改寫類活動。如:“從學過的小說中選擇一篇,改變原來的敘事視角,換成另一個人物的口吻來講述這個故事。”這種形式變通類寫作實踐給學生提供了演繹文本的新思路,形式上的變化——比如改變文體、改變語體、改變敘述角度等,能夠激發學生多樣化表達的興趣,是學生喜聞樂見也是易于模仿的讀寫融通形式。此外還有故事新編,如:“假如閏土生活在現在,他的命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假如魯濱遜沒有獲救,還待在荒島上,后來還可能發生什么事情?”故事新編是更具主觀色彩的個性化寫作,它涉及對原作內容的改編,是在理解原作甚至是抽離原作的狀態下進行的一種再創作,是對學生讀寫潛能的深度激活。
筆者所在備課組就《駱駝祥子》開展“人物形象與社會環境”名著閱讀分享會,并設計了一項語文讀寫作業:2021年,18歲的祥子進城來到蘇州打拼,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又會發生怎樣新奇的故事呢?請以“祥子故事新編”為主題任務,結合祥子的人物形象,發揮想象力,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學生所交作品形式多樣、內容新穎,比如短篇小說《重新出發——祥子小傳》、第一人稱記敘文《祥子自傳》、長篇七言敘事詩《祥子經》、劇本《祥子的蘇漂日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應鼓勵學生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自主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和論說”。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學需要順應時代,尋求多方合力,助力學生優化“互聯網+”背景下的綜合表達能力。
(1)“互聯網+”讀寫實踐
信息時代萬物互聯,語文的外延即生活,流量平臺、新興技藝、熱搜話題等要素經過篩選優化,便可成為有力的教學手段和有效的教學內容。網絡中的熱搜話題大多具有新穎性、爭議性等特點,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將其運用到教學中來,可將其編輯成讀寫材料與教材內容相勾連,開展思辨性的讀寫活動。例如,針對網絡平臺流量為王的“大明星”現象,以《富貴不能淫》中孟子關于“大丈夫”的論辯藝術為范本,我們可以組織“何為大明星”話題的思辨表達。在這樣的讀寫實踐中,熱搜話題是出發點,語文論辯藝術是落腳點。
此外,社交平臺具有實時交互的優勢,我們也可將其轉換為學生讀寫活動的展示平臺,例如,我們設計的“我與古人游園記”活動:某古人穿越來到蘇州樂園,我們將有2分鐘時間與Ta共游。小組分工合作,拍攝一則短視頻,自編情節、自由演繹、自主剪輯、發布動態,各組集贊、互評。這種“文藝微視頻”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屬于“短視頻+語文”的創意實踐。
(2)“全課程”讀寫活動
“全課程”是一種綜合性、整體性、注重各學科融會貫通的教學模式,教師的關注點需從學科學習轉移到學生發展。契合“雙減”背景和新課標理念,筆者所在課題組積極探索跨學科、全課程式的讀寫融通實踐。例如,語文+美術+綜研(社團實踐活動):《駱駝祥子》封面設計、《中國石拱橋》圖紙設計;語文+歷史+美術+信息(文化藝術節):“夢回繁華”《清明上河圖》新銳解說活動……“全課程”讀寫活動摒棄了學科本位意識,敢于突破學科界限,實施多學科聯動育人,致力于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綜合素質,這是讀寫融通系列實踐的意義所在。
筆者認為,“讀寫融通”首先應視之為一種教學理念,然后才是一系列的讀寫教學實踐。在初中語文統編教材課文教學中,“讀寫融通”主要設計了仿寫、擴寫、續寫、縮寫、改寫、創寫等實踐形式,6冊教材共計36單元的讀寫實踐呈現出序列化、層級性的特點。在實踐中一線語文教師積極探索仿寫的“結合點”、擴寫的“拓展點”、續寫的“延伸點”、改寫的“發散點”、創寫的“創意點”,積累了大量的讀寫融通實踐案例,助力培養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讀寫融通”正逐步成型為一項綜合性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