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燕
“雙減”背景下,作業改革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筆者按照新課標要求,基于“做中學”理念,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大任務作業設計進行探討?!按笕蝿铡笔呛诵乃仞B落地的重要方式。這里的“大任務”,也可稱為項目、主題等,是“做中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體現。好的“大任務”有完整的結構、必要的體量和真實的來源,對學生有吸引力、挑戰性和適切性。任務的完成過程蘊含知識和能力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學生的品格提升有積極意義。
1.選題:整合課標教材,體現多樣性
“做中學”要求“教學做合一”。這要求教師首先要確定學生即將要去“做”的“事”,也就是大任務,并設計與大任務相匹配的作業。大任務作業的選題要在課標的指引下,將教材上的課題與課標中的學習主題進行對照、整合,結合學情,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適切性的大任務作業。
例如,表1是筆者根據課標內容和教材課題,設置的“大任務”作業內容。

表1 “大任務”作業設計
2.目標:圍繞核心素養,彰顯育人價值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因此,在設計道德與法治作業時,要基于這些核心素養,以正面引導為主,彰顯作業的育人價值。
例如,筆者設計的“黨史解說員”展示任務,主要是讓學生在完成黨史解說任務的過程中,對黨的奮斗歷程有進一步的理解,促使其進一步堅定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檢察院半日游”參觀任務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參觀檢察院、和檢察官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法律的作用和尊嚴,促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遵守法律。
3.內容:立足學生生活,注重情境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特質,其作業應從生活中來,向著指導生活而去。在學習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珍視生命》一課時,筆者結合學校開展的跑操活動設計了真實情境下的大任務作業——“新吳演講家:跑步與人生”。該任務分為班級海選、班級集訓和年級展示三個階段。班級海選階段,每個學生就跑操活動說幾句心里話,學生投票產生班級選手;班級集訓階段,該選手就“跑步與人生”進行演講,其他學生做評委,提改進建議;年級展示階段,全年級的選手同臺演講,全年級學生投票,由相關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的專家評審團進行打分。三輪演講下來,學生大有收獲。
作業內容注重情境體驗,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核心觀念的理解與認同。在學生學習完九年級上冊《延續文化血脈》一課后,筆者設置了基于生活情境的大任務作業——《圖說中華服飾變化》,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服飾之美、時代之變、文化之魂,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結合學校即將舉行的書畫節,筆者和歷史組、美術組的教師一起設計了《圖說中華服飾變化》作業。學生分組選擇中國歷史上某一個朝代,搜集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采用國畫、水粉畫、油畫等形式繪制穿著該服飾的人像或生活場景,并用簡要文字對所繪服飾進行介紹,重點說明其中的文化內涵。班級展示后,學生寫下心得體會,各班匯總并形成展覽的前言和結語。最后將全年級的優秀作品按照時間順序編排進行展覽。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展示了書法、繪畫方面的才華,鍛煉了組織能力,而且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堅定了文化自信。
4.方法:搭建作業支架,形成可視成果
新課標要求作業評價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關注過程,處理好統一要求和創意表達兩者之間的關系,綜合運用質性分析和量化評定,更加重視書面或口頭反饋,發揮評價的引導、激勵功能。在“做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思維發展、能力提升和觀念形成,而且有可視化的成果呈現。
在設計“黨史解說員”展示任務作業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支架:第一步,學生分組,領取任務;第二步,帶領學生到無錫市博物院參觀,聽講解員講解,進行體驗式學習;第三步,小組收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圖片、故事;第四步,小組將收集到的素材做成展板,準備解說詞;第五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在學校公開區域集中展示,每組派一到兩位解說員進行現場解說,現場觀眾可在展板上貼上表示“贊”的貼紙。其中,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并與講解員交流,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支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身臨其境,模仿學習,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更明確的目標。而最后的集中展示、贏得觀眾點贊,則對團隊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發了學生團結協作高質量完成任務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