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杰 溫 然 孟文兵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 848000)
新時期如何引導大學生做好自我管理,已經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研究認為,大學生自我管理是大學生在學校的精心組織和教育者的引導下,能夠遵循個人身心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大學各階段的學習、生活以及今后職業發展等內容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管理。其本質是規范自身意識和行為,它是大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全面反映,也是一種具有較高個性化的心理特征[2]。簡言之,大學生自我管理是培育核心素養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實踐活動。
大學生自我管理有其階段性的特點,各階段的管理內容各不相同,而且各項內容并不是各自獨立的,它和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包含,筆者將高校大學生自我管理分為6個方面,即思想政治管理、自主學習管理、紀律行為管理、衛生健康管理、時間觀念管理和職業規劃管理。
(1)思想政治管理是培育優秀時代新人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塑造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目前,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在國際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價值觀沖突,多種思潮涌入大學校園并對我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與此同時,大數據技術日臻完善,全媒體網絡和信息流量隨之而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其內容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精神需求。因此,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顯得尤為重要。
(2)提高學生政治覺悟和道德境界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管理是提高學生政治覺悟和道德境界的重要手段,也是規范其行為方式的重要途徑。基于此,高校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培育大學生的政治認同與道德修養。政治認同是大學生發展和成才的一個重要思想前提,更是其道德修養形成的基礎。大學生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強烈的家國情懷,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堅定文化自信,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個人品德與職業道德,弘揚中華優秀品德。思想政治管理是高校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3]。大學生應該自覺加強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樹立起積極向上的理念,增強其自我管理意識,實現人生飛躍。
(1)自主學習管理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
賽默飛大中華區總裁艾禮德(Tony Acciarito)表示:“作為科學服務領域的世界領導者,賽默飛始終相信科技創新最終將改善大眾的生活。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賽默飛不但會展現其先進的產品和服務,并且會通過熱點新聞區的展示以及互動體驗,讓參觀者更直接地感受到科技創新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好地詮釋賽默飛在幫助客戶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潔、更安全的愿景上做出的不懈努力。”
所謂自主學習管理,其內涵就是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通過自主設定學習目標來激發求知欲望,主動地選擇獲取專業知識,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育。由于大學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復雜的知識體系等特點,加之學生自身心理發育不成熟,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了學習倦怠現象,自我效能感低,專業成就感不足。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他們能否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直接影響著我國未來人才質量的高低。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各高等院校深化教學改革,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自主學習管理促進職業發展方向認知
專業認同是指大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是否認可、是否滿意。據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專業認同感低,在專業認同方面存在著模糊不清,專業學習消極等現象,這將影響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親其師,信其道。”同樣,專業認同和自主學習也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專業認同能夠激發學生本身的學習興趣與動力,使其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該專業的學習中去。反過來,自主學習又增進了學生的專業認同。增強大學生專業認同感有利于提高學生自我調控能力,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管理;有利于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高素質應用人才,也有利于其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促進其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認知。
(1)促進高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社會文化不斷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不良因素蜂擁而至,很大程度影響了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長,其中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學業負擔、情感挫折、就業等壓力之下,最近幾年,我國高校大學生重度抑郁癥頻發,嚴重影響到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給他們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加強對大學生衛生健康管理工作,要將心理健康指導放在首位,它不僅是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同時也是國家實施一系列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促進高等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2)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大學生衛生健康管理,旨在幫助學生在面對多種復雜應激源時,構建健康生活方式并維持正常學習和休息。新生入學后至畢業離校這段時間是人一生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個人發展過程當中十分關鍵的一個階段,這不僅會對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產生影響,還會對其以后的工作以及以后的未來產生影響。大學生正處于生理發育和心理特征發展的關鍵時期,可塑造性較強,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自我認知能力差,缺乏社會適應能力,輕則學習倦怠、人際關系不良;重則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焦慮、自卑、冷漠等;更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癔病、神經性心理障礙、嚴重抑郁等。為此,高校有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對衛生健康進行自我強化管理,主動應對這些壓力,學會理性地調節自身情緒,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質。
(1)紀律行為管理是學校良好學風的反映
大學生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做好紀律行為管理,是學校良好學風的集中反映。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生自我紀律行為管理在學校管理工作中處于薄弱狀態。大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蝕而不遵守校規校紀,部分大學生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基于上述情況,高校應主動研究大學生自律行為管理內容,增強大學生自覺遵守校規校紀的意識。紀律行為管理的基本內涵包括:遵守,關心;團結,友愛;互助,互敬等。其中遵守規則、關心集體是紀律行為管理的前提保障;團結、友愛、互助、互敬為它提供了重要依托。
(2)紀律行為管理發揮特定的德育功能
從行為準則的角度講,紀律行為管理指的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的能力,它不僅增強了師生雙方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而且有力地促進他們共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提高育人質量。從道德活動的角度講,紀律行為管理是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規范,以發展道德素養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其要旨在于讓師生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從整體上講,紀律行為管理就是一種行為規范和道德陶冶的活動。大學生怎樣做到紀律與行為管理?以制度作保障,遵循行為規范。學校班級公約和寢室公約作為紀律行為管理制度的重要構成部分,有著特定的德育功能,對大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有很大幫助。
(1)時間管理是大學生發展必需的核心素養
時間管理是現代人賴以生存與發展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也是促進工作效率提高的一種有效途徑。大學生的時間管理不僅影響著大學生自身的自我管理,還對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完成學習任務以及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等有著重要作用。大學生的自我成長成才與時間管理密不可分,大學生時間管理主要體現在制定目標與實施計劃兩個方面。時間管理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能達到目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學生在時間管理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大學生在時間管理上存在制定計劃意識不強、時間分配不合理、時間利用不到位等共性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大學生時間管理觀念不夠正確,時間管理技能欠缺,時間管理方法不夠科學等諸多因素。缺乏強烈的責任感,對時間管理認識不到位等等,導致大學生在進行時間管理時出現認知偏差和行為失當現象。
(2)時間管理與大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大學生時間管理效率低下,不僅會給個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煩惱,而且還嚴重阻礙了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學習是一個復雜過程,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好學習時間和睡眠時間,就會影響到學習成績的提高。時間管理不當不僅會導致大學生產生網絡成癮等不良行為,而且還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加強大學生時間管理教育勢在必行。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學生的時間管理水平,讓學生學會如何用科學的方法來管理時間,以達到高效地完成任務的目的。時間管理能力弱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由于時間管理不善造成的后果有可能會給個人帶來嚴重傷害,如學業拖延、心理焦慮等等;還可以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引發犯罪[4]。因此,高校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時間管理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合理規劃與安排時間,并加強自身能力的鍛煉以促進其時間管理水平的提高,為以后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打下良好基礎。
(1)大學階段屬于學生職業定向選擇階段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非常重要的階段,屬于學生的職業定向選擇階段。這一時期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學習、職業要求以及發展前景等方面都有了明確的認識和定位,也為實現就業目標奠定基礎。因此,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高校畢業生必須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相關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在社會上站穩腳跟,有所發展。高校畢業生價值的實現主要表現在就業上,也就是說就業的成敗直接影響著個體未來的生存和發展,一旦就業不成功就會使整個生活處于一種困惑之中。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管理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
(2)職業規劃管理為職業生涯設計奠定基礎
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等因素影響,目前很多大學生缺乏科學的就業觀,同時也不懂得如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思想不僅阻礙了學生們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而且還容易使之產生自卑情緒[5]。另外,部分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厭學心態,認為自己沒有什么能力去做事情,導致其無法順利走上工作崗位,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不利于自身全面健康地成長。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專業的幫助和引導,后果很嚴重。尤其對于部分貧困家庭的學生來說,更應引起充分的關注。大學生通過自身職業規劃管理,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及個人情況,從而為今后職業生涯設計奠定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會對未來工作進行充分而細致的規劃,并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計劃和發展目標,從而提升就業率,推動高校為我國更好地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關于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思考與實踐,是當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自我管理研究對于深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進行大學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筆者借鑒國內有關研究成果,并結合自身實際工作,本文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管理、自主學習管理、紀律行為管理、衛生健康管理、時間觀念管理、職業規劃管理等內容均也進行了認真論述,期望能為后續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實踐路徑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