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婧琦
(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江西上饒 334000)
新媒體的發展對于當前教育領域中各個學科的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有著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而且也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當中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對于學生各項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對新媒體技術進行充分利用,能夠有效地解決傳統思政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使教材當中的內容密切地結合現實情況,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還能加深其認識的深度,擴大其認識的廣度。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深入利用新媒體,加快建設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從而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對于人的促進作用,進一步的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發展的同時,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價值和作用也變得越來越高,而且其在各行各業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當前并沒有新媒體的概念界定,而且新媒體的含義也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資源的變化而不斷地產生新的變化,總的來說,新媒體屬于對傳統媒體的一種延伸,其主要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的,比如,現在應用廣泛的電子書、微博、微信、網絡數字電視等[1]。
協同育人主要指的是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有機結合品德修養教育和知識教育,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當中實施協同育人就是要積極對多方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共同育人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優質的人才。總的來說,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協同育人,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知識教育,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意識,使學生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對各種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深入地挖掘和豐富思政教育資源。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環境和形勢均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仍然通過傳統的思想觀念指導思政教育顯得比較滯后,不僅效果欠理想,甚至還會起到不利影響。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思想觀念滯后,并沒有真正的凸顯個性化的育人觀念。很多教師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育理念進行指導,沒有應用新媒體環境下的新理念和新邏輯,缺乏針對性教育、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等意識,其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等均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與此同時,現在很多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仍然沒有形成協同合作的思維,也沒有建立相應的大思政協同育人體系,缺乏課程思政的意識,沒有充分挖掘各種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中蘊含的各種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最終影響到了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實施效果[2]。
在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體系當中包含著眾多的育人主體,而且呈現出了非常明顯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在這些主體當中,校內包括思政教師、各個學科的教師、輔導員、行政人員等;校外包括企業、各種文化場館、社區組織、各種教育基地及其他社會組織等,甚至也包括學生的家庭。但是通過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實施過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思政教師仍然承擔著主要的育人目的,而形勢與政策、馬哲、思修等課程也是主要的思政教育載體,其他的育人主體和育人平臺并沒有發揮應有的育人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師也沒有真正認識到課程思政的作用,在課程教學當中仍然側重于傳授學生各種知識和技能,并未對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進行挖掘;輔導員、行政人員等也是著力于自身的本職工作,沒有貫徹和實施協同育人的意識和行為,整個校內校外也沒有形成思政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
新媒體的出現為高校思政協同育人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思政教育中可應用的方法技術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不過,現在很多高校在開展思政協同育人的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方法,導致協同育人的效果受到了影響。現在課堂教學仍然是主要的思政教育陣地,而且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將書本教學語言和教室作為主要的教學載體,通過理論灌輸的方式針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雖然其能夠快速地進行知識灌輸,并且能集中引導學生群體,但是這種落后的教育方法無法適應新的思政教育形勢,也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3]。與此同時,在思政教育工作當中并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沒有通過新媒體對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進行挖掘,也沒有有效整合新媒體當中的思政資源,因此無法對學生的利益訴求進行精準把握,最終影響到了思想教育協同育人的效果。
首先,要樹立以德育人的理念。在人才培養工作當中品德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高校的教育主體必須要對以德育人的理念具有高度認識,在人才培養中要貫徹和執行育人先育德的理念,在各個課程體系的實施中都要貫穿德育教育,并發揮德育的效果。一方面,要不斷展開關于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研究,真正認識到協同育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對協同育人的工作經驗進行不斷地總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糾正。
其次,要樹立新媒體思維。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新形勢,為了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效果,高校必須要讓各個教育主體充分融入新媒體思維,全面打造思政教育加新媒體的教學模式,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創新應用新媒體思維、新媒體技術,將新媒體思維和技術作為思政教育的實施導向,全面地深化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4]。
首先,要加強專業課與思政課程教師的協同:在思政教育中專業課程教師和思政課程教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效果,必須要加強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教師之間的協同。要對新媒體技術進行充分利用,高校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室、公眾號、QQ群、微信群等平臺,加強兩者在思政教育資源、科研資源、教學技術、教學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和溝通,也可以通過邀請專家、教師輪崗或者聘任專業思政教師的方式來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利用學術沙龍、網絡直播、線上講課等方式展開思政教育。要確保思政教師和專業課程教師形成合力,打破兩者之間的隔閡,形成平等、和諧、開放的交流機制,全面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團隊。
其次,要加強輔導員與思政教師的協同。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兩者在工作目的、工作職責以及工作性質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學生思政教育當中兩者均處于骨干的地位,因此,高校必須要加強輔導員與思政教師的協同,通過新媒體為兩者建立溝通渠道和溝通條件,在學生輔導工作中全面地滲透思政教育,強化學生輔導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
最后,加強校外協同育人隊伍建設:在開展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過程中,高校還要充分發揮校外思政教育主體和資源的作用。第一,要加強家校協同育人建設。在新媒體環境下建立完善的家校協同育人隊伍已經迫在眉睫,而且具備了相應的條件,高校可以通過微信、QQ、論壇以及大數據等建立家庭協同育人體系,形成數據化、網絡化以及信息化的家校思政教育育人系統,使學校和家庭兩者之間形成育人合力。第二,要加強校企協同育人建設。在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必須要進一步發揮企業的作用,高校要與企業之間建立協同機制,對雙師型的校企思政教育隊伍進行大力培育[5]。高校要與企業之間建立戰略合作協議,通過新媒體以及大數據建立完善的產學研育人機制,在促進學生技能學習以及實習的過程中,與企業的文化價值、用人需求、企業理念相結合,針對大學生展開思政教育,對大學生的團隊精神、道德素養、思維創新、職業規劃思維和能力等進行全面培養。第三,要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協同建設。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機制要求多方參與,共同發揮教育育人作用,高校要加強與各種教育基地、文化場館等相關社會組織的聯系,與其共同開展思政教育,比如高校可以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者歷史文化場館等共同建立校外思政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通過參觀這些校外思政教育基地來了解紅色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進行培養。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建立全新的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平臺。比如,教師在思政教育的時候可以通過QQ、微信等定期發布一些新聞信息、思政信息等,并且引導大學生對這些信息進行了解和關注。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群與大學生一起對時事進行探討,對學生的不良思想進行引導,使其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大數據信息對學生行為和思想進行了解和把握,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和生活,進一步的提高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效果和質量。總之,各種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思政教育不再受限于小小的課堂,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多媒體對學生進行隨時隨地的思政教育工作,而且具有高效性、時效性的特點[6]。比如,在傳統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展開課堂教學;在課后,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對學生展開遠程教育;在其余時間可以通過實時分享的方式在各種平臺當中展開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為了確保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效果,高校必須要建立完善的協同育人評價機制,通過科學的評價對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反饋,并更好地指導以后的思政教育工作,不斷地提高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質量和時效性。高校要在協同育人評價機制當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在具體的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方案等各個方面,都要做到因人而異,針對學生的生活行為、課堂學習、出勤情況、組織參與情況及考試測評等建立數據庫,對各項評價指標予以個性設置和精準考量,最終建立科學的、完善的協同育人評價機制,通過動態化、實時化、可視化的方式進行評價,能夠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在思政學習和活動中的表現,并進行糾正和調整,從而在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表現,調整學習態度和方法[7]。教師也可以通過協同育人評價機制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及時幫助學生進行糾正和引導,這樣才能夠使評價機制真正地發揮反饋作用。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同時也為高校發展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平臺。對此,高校必須要適應新媒體發展的形勢,對新媒體技術進行充分利用,建立并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對各種思政教育育人主體進行整合,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并不斷地創新和挖掘各種思政教育資源,樹立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創新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方法,全面地提升新時期高校全面育人的質量,為社會及各個行業提供更多的優質人才,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