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持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p>
這一中心任務的提出,一方面,是經過黨的百年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我們已經具備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局勢和國內新發展要求,在21世紀中葉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要完成的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回溯近代以來的人類歷史,一定意義上也是一部追逐現代化的歷史。但一個國家如何走向現代化,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當今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中也只有20多個國家、約10億人口實現了現代化。除了社會制度、發展道路等主要因素外,制約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基礎性因素無疑就是教育和科技。黨的二十大報告著眼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和民族的未來前途,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是對一個國家社會民族發展根本規律具有原創性的深刻概括。而科技、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人類現代化的歷史已經證明并還將繼續證明,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
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根據教育部不久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達到2.4億人。預計到2030年左右,中國將有超過3億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層次人才資源,這將是當今世界無可匹敵的強大力量。但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更加凸顯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從高等教育大國走向高等教育強國。
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首先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要通過進一步加強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建設,把學生培育成為有理想信念、有責任擔當、政治合格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一代新人。
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在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優勢學科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構建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主學科體系、知識體系,特別是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日益增強的重大需求,積極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
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從政策機制、激勵導向、人才選拔評價等各個方面,創造出適宜人才成長的良好生態和多樣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既注重培養各類適應現代化主戰場的實用新型人才,也注重選拔和培養有強烈研究興趣、甘于寂寞的基礎理論研究人才,為他們在民族復興的舞臺上建功立業創造最好的社會條件。
(作者王向明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翟 迪]
特約主持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并擺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即“高質量發展”之后的突出位置,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一戰略部署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一是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我國教育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從內部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任務已經完成,特別是伴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教育發展的供求關系、內外部環境、評價標準、保障機制發生深刻變化,促進教育協調發展的任務日益緊迫。從外部看,國內發展環境經歷著深刻變化,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要引領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巍巍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必須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民生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同時,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迫切要求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作為首都,北京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將近二十年,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有條件、有責任在新征程上一馬當先,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有機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在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方面為全國探索經驗。
二是以更大的緊迫性推動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充分肯定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清醒指出我國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因此,在新的征程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和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城教融合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創新。特別是北京更要勇挑重擔,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技術攻關。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推動高??蒲袡C構提高有組織科研水平,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國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三是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關鍵在人。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人才工作快速發展并取得歷史性成就。從2010年到2020年,我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從8.83%提高到15.47%,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6年提高到10.8年。但是,與高質量發展日益提高的要求相比,高素質人才的供給仍然不充分、不平衡。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首都教育系統人才濟濟,又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必須聚焦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戰略目標任務,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特別是要加快構建開放、協同、聯動的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立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建設世界一流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作者桑錦龍系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