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見知
中國歷史悠久,民族多元化,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數千年,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是國家的靈魂之基,也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詩歌、戲曲、小說、建筑、器物、美食、服飾、雕刻等各種形式進行傳承和發揚,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而對于媒體行業來說,傳統文化依然是一個素材“寶庫”。
如今,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自媒體平臺、賬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高度娛樂化、接地氣的內容吸引了大批受眾,面對這樣的沖擊,地方主流媒體想要在新媒體時代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找準自身優勢,從“差異化”中尋找生存空間。而對地方主流媒體來說,本地優秀傳統文化有以下兩點優勢:第一,地方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性,雖然其他媒體單位和平臺也能跨區域利用地方傳統文化素材,但當地媒體具備“近水樓臺”優勢,可以更加深度地剖析利用當地傳統文化蘊藏的內涵;第二,地方主流媒體多年來扎根本地,對當地傳統文化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儲備了大量相關人才,也更熟悉當地受眾的文化需求,能夠更好地發掘當地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價值。
以上兩點優勢是獨特的、不易復制的、源源不斷的。創造性地運用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將為地方主流媒體樹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打下堅實基礎,幫助地方主流媒體在時代洪流中另辟蹊徑、自成一家。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聯網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需求,為人們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與此同時,各種新奇、逗趣的娛樂內容也通過短視頻、電影、漫畫、綜藝節目等形式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相較于含蓄、內斂的中國傳統文化,娛樂化程度高的傳播內容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并得到了大量的關注,這就導致了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被分流。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強大,國人的愛國情緒高漲,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傳統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視與關注,娛樂內容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有了極大程度的減弱。同時,隨著各媒體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發展上做出的探索不斷深入,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元素出現在各類文化產品中,讓更多的人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但我們還是要看到,在自媒體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各類娛樂內容在文化市場上依然占有極大的比例,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地方主流媒體競爭力較弱主要原因是缺乏優質內容,這個問題是以下幾個方面導致的:
首先是創作思維方面。長期以來,地方主流媒體專攻地方新聞,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創作理念還處于探索之中,就目前而言,一些地方主流媒體對新媒體時代的思維模式依然存在認識不足、創新不多的問題,在進行內容創作時難以轉變思維,用“老經驗”做“新東西”,這樣的內容在互聯網上傳播,勢必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
其次是選材方面。受限于地域條件,地方主流媒體缺乏廣闊的選材空間,尤其是對一些小地方來說,值得挖掘的優質素材本就不多,往往是一個素材反復做,雖然偶有創新之舉、“出圈”之作,但素材的缺乏導致難以保證優秀內容的持續輸出,精品節目更是可遇不可求。
最后是采編播設備方面。市面上的相關設備更新換代快,且價格高昂,而地方主流媒體受限于資金條件,難以跟上設備的換新速度,無法為精品節目的制作提供完善的基礎設備保障。
除了以上說到的三點,自媒體的沖擊也進一步削弱了地方主流媒體的競爭力。如今我國的自媒體行業已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大量自媒體賬號近年來不斷崛起,有別于傳播新聞信息、專注嚴肅內容的主流媒體,大多自媒體賬號以生產高度娛樂化、碎片化的內容為主,盡管優質內容相對缺乏,但依然吸引了大量受眾,在媒體市場上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生態閉環。而地方主流媒體受限于自身特性,在內容創作上沒有那么高的自由度,與自媒體相比存在著內容單一、形式傳統、互動性較差問題,在媒體市場上相對沒有那么強大的吸引力,受眾持續流失,生存空間被進一步稀釋。
如上文所述,如今自媒體平臺吸引了大量受眾,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地方主流媒體為了拓展生存空間,開始嘗試借用自媒體平臺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其中不乏許多“出圈”的案例,為地方主流媒體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踐。
但我們非常遺憾地看到,成功只是個例。在當今的融媒體時代下,傳播內容多元化是必然趨勢,重視流量也無可厚非,但許多地方主流媒體在轉型過程中沒有找準突破口和比較優勢,而是片面追求流量,在創作內容上盲目跟風,為了吸引眼球開始制作和傳播一些低俗搞笑、社會八卦等快餐式的娛樂內容。
這樣的做法不但違背了主流媒體的職責和擔當,也淡化了地方媒體的自身特色,同質化的內容難以與其他媒體平臺競爭,這樣的轉型最終只能淪為自娛自樂的“表演”,其生產的內容也將淹沒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因此,許多地方主流媒體建立的自媒體賬號粉絲寥寥,實在難以與關注量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大V”相比。
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與當地的歷史特色和風俗人情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除了文化現象本身之外,其背后的歷史淵源和故事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傳統文化載體正在逐漸失去其功能性,如古老的儺戲所承擔的祈福、祭祀功能,戲曲所承擔的娛樂功能等。但功能的喪失并不代表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失去意義,反之,正是因為某些傳統文化的載體已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去關注、傳承、保護文化本身才顯得更有意義。
但許多地方主流媒體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內容還停留在對文化載體的器物、外化符號解讀上,沒有對文化的思想內涵、傳播精髓、精神層面進行深度剖析,存在著創意不足、深度不夠、內容粗糙等問題,這種“淺嘗即止”“浮于表面”的內容勢必無法讓觀眾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難以成為精品。同時,許多地方主流媒體單位在創作與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時,依然習慣于運用長篇幅的專題片、紀錄片等形式,用綿長、完整的故事線和嚴謹的邏輯給觀眾講故事。誠然,用畫卷一樣徐徐展開的形式展現傳統文化的內涵,能夠更加深入、全面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介紹,長篇幅的專題片、紀錄片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單就傳播效果而言,現在的人們習慣于通過手機、電腦等工具以及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不完整的、片段式的信息攝取,“碎片化”的閱讀、觀看方式在當下逐漸盛行,節奏緩慢的長篇幅內容已經不符合快節奏的生活。因此,面對這種“難以慢下來”的需求,內容形式上的創新和轉型顯得尤為迫切,地方主流媒體除了制作長篇幅的精品內容,還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內容、形式的創新上,以適應大眾的需求。
在漫長的歲月里,地方傳統文化經過世世代代的傳承和延續,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當地人民的生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成為一方水土的情感紐帶,具有綿延不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凝聚力。
這是因為地方傳統文化是能夠引起大多數人情感共鳴的集體認知,地方主流媒體在傳播地方傳統文化時,要注重內容上的挖掘和創新,在創作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傳統建筑、雕塑、文學等嚴肅類型的傳統文化,更要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接地氣”內容,對傳統文化進行多維度的挖掘,緊緊抓住廣大受眾的新時代情結,深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背后的歷史淵源和生動故事,用充滿趣味和人文關懷的方式唱好鄉音、傳播鄉情,用一處景觀、一份美食、一曲老歌觸發人們的集體回憶,通過挖掘本地歷史、講好本地故事吸引本土受眾和全國范圍內的歷史文化愛好者。
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確導向的同時,地方主流媒體在傳播傳統文化時還要注重創新制作理念,積極利用媒體技術和網絡手段完成傳統文化的創意轉化,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擴大傳播范圍,用新媒體的表達方式重新解讀、塑造傳統文化,在保持傳統文化特性的同時,適當加入大眾喜聞樂見的、接地氣的、健康的娛樂成分,做出有品質、有品位又接地氣的文化節目,將之轉化為自身的競爭活力,突破各媒體平臺之間的傳播界限,從而使自己在瞬息萬變的新媒體時代搶占一席之地。
傳統文化具有相當的嚴肅性,對于出生在網絡時代的年輕人來說,相較于娛樂性強的快餐文化,傳統文化似乎顯得有些“古板”和“陳舊”。因此,在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文化的傳播效力是不足的。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不斷增加,鑒賞水平不斷提高,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文化也有了越來越高的關注度,漢服、詩詞、古風歌曲等傳統文化精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裂變式發展,5G、云計算、AI等技術被廣泛運用到媒體事業中,極大地擴展了媒體內容的傳播渠道。這些都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2022年春晚上,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火出圈”,一時間引發熱議,成為現象級作品。回顧近年,優秀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朗讀者》等節目打破傳統創作觀念,利用新技術創新內容形式,讓廣大觀眾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為傳統文化相關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創新性的借鑒思路。
創新文化傳播方式,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場難得的視聽盛宴,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思路,更為新時代文藝作品的創新表達提供了新的參照譜系。
受限于資金,許多地方媒體難以照搬高端的舞臺技術,但我們可以轉變思路,在內容上進行創新。就筆者所在的資陽新聞傳媒中心為例:中心于近期推出《身邊的寶藏》系列短視頻,視頻以資陽本地文物為脈絡,深挖文物蘊含的價值,用鏡頭和生動的故事帶領觀眾尋找“寶藏”,并且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大量運用時興的網絡語言和視聽表現形式,既保證了文化的厚重感,又提供了足夠的趣味性,雖然沒有震撼人心的現場技術效果,但在后期編輯上精雕細琢,克服了技術手段的不足。《身邊的寶藏》系列短視頻讓文物“活”了起來,一經發布便在當地引發了強烈關注,并被“學習強國”平臺收錄。
因此,地方主流媒體在傳播當地傳統文化時,要立足當下現實,結合自身優勢積極運用全媒體手段,將創新思維付諸現實,只有這樣,才能將傳播效應擴至最大。
地方主流媒體要傳播好當地傳統文化,必須做好傳播渠道的擴展和維護,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電視、報紙等傳統方式已經不足以支撐媒體內容的輸出,如何運用抖音、快手、直播間等各種新的媒體平臺已經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新媒體平臺渠道多、受眾廣,在信息傳播方面有著十分顯著的優勢,而與電視、網站、報紙等平臺相比,新媒體平臺的建立和維護更加簡單、高效。要運用好新媒體平臺,地方主流媒體必須要做的就是轉變思路,將傳統媒體的“大屏思維”向新媒體時代的“小屏思維”轉變,不能只考慮“我有什么”,而要更多考慮“受眾要什么”,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進行內容的創作和輸出。同時,還要培養“后半段”思維,安排專人開展新媒體賬號維護工作,對內容發布進行統籌管理,做到有計劃地運用輿論熱點、特殊節點等元素進行優質內容的持續輸出,并在內容發布后積極與用戶互動,一方面收集反饋信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改進內容,另一方面增加用戶的情感依賴,增強用戶黏性,將自己的新媒體賬號打造成覆蓋當地、輻射全國的“網絡家園”。
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對于地方主流媒體的轉型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我們也需要注意,對于地方主流媒體來說,新媒體平臺是一把“雙刃劍”。如今,一些新媒體平臺上依然充斥著許多低俗內容,在傳統文化傳播方面,某些自媒體賬號為了博人眼球不惜歪曲歷史,惡搞文化。面對這樣的現象,地方主流媒體在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切不可被市場裹挾,在追求流量的過程中迷失自我,在滿足用戶健康文化需求的同時,必須加強自身監督,利用法律武器約束低俗內容的傳播,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打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
繁榮興盛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用之不竭的內在動力,傳播好傳統文化,打造符合時代傳播規律、易于認知的文化類精品節目是各地主流媒體必須盡到的責任和義務。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媒體時代,地方主流媒體要堅守初心,守住傳統文化的“根”;也要守正創新,散播傳統文化的“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