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融媒體時代,無論是對新聞采訪還是寫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種類型的報道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典型人物報道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一種報道類型。典型人物報道可以展現更豐滿的人物形象,可以豐富版面,也可以提升新聞質量。寫好典型人物稿件看似容易,實則不易。好寫在于,典型人物身上的閃光事跡多,素材豐富,成稿容易。不好寫在于,典型人物經常被寫,想要寫出新特點、新高度,非常有挑戰。因此,要想把典型人物寫得有深度有廣度,寫精彩寫漂亮,必須了解和清楚典型人物的特點,有的放矢,精準發力,讓典型人物多角度綻放立體的光芒。
愛崗敬業是愛崗與敬業的總稱。愛崗和敬業,互為前提,相互支持,相輔相成。愛崗是敬業的基石,敬業是愛崗的升華。
2021年9月1日,“盤錦故事我來講”欄目推出,欄目所有故事都以城市為背景,以人物為主線,以情感為媒介展開,傳遞盤錦正能量,為盤錦“十四五”打造全新開局。在盤錦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了一批愛崗敬業的一線員工。
盤錦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1路“工人先鋒號”駕駛員成健全程途經33站,單程16.9公里,每天最多重復六趟、至少四趟;每隔三天,迎著朝陽出發,在漆黑的深夜收車,全部精氣神隨著車燈的光影流動;365天的分割不靠節假日,而是外人看不太懂的排班日程。11年來,每當成健握上公交車的方向盤,除了恪守對生命安全的承諾,更將與人為善的信條貫徹始終。
扎根采油一線20多年的趙奇峰,自參加工作以來,數十載如一日,愛崗敬業、創新實干,從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長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年技術能手,獲得遼寧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他還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20項,出版崗位技術專著6部,用自己精湛的技術為遼河油田解決生產技術難題500多個,累計創效過億元,用自己的熱愛、鉆研和奉獻譜寫了愛崗敬業的最美篇章。
可以說,成健和趙奇峰這兩個典型人物都是業內響當當的引領者,為同行起到了模范榜樣的作用,更對愛崗敬業精神做了最好的詮釋和注腳。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1942年4月出生的徐恩惠,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盤錦軍分區成立后,他被任命為第一任政治部主任,1997年退休。現任盤錦新世紀交通救援施救有限公司黨支部第一書記、經理。他先后獲得“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遼寧好人”“盤錦市勞動模范”等榮譽。徐恩惠這樣評價自己:“不在其位,奉獻其政;不僵化,再創業;不為名,干‘政’事;不圖利,辦民兵;不服老,向前闖。”
多年來,徐恩惠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要求,一種政治責任”,這也成了他工作、生活的方向指引和行動遵循。盤錦市委組織部和盤錦市委黨校將盤錦新世紀交通救援施救有限公司作為現場教學點,遼寧省政府將其設為“遼寧省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盤錦市委宣傳部將該公司黨史館設為“盤錦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從盤錦走出來的教育學家魏書生曾經用20個課時教完了200個課時的任務,最主要的是,學生們語文成績都很優秀;在34歲時,他就獲得了特級教師榮譽;他不是演說家,巡游講學的足跡卻踏遍海內外,聽眾超過幾百萬人;他不是作家,他的專著及主編出版的書籍卻有50多本,本本熱賣;他沒有上過大學,卻任過大學校長,被幾所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魏書生毋庸置疑是我國教育界的閃耀明星,堪稱當今我國最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之一,更是盤錦一張最有含金量的名片。
愛國,是中華民族根植最深、影響最久的精神品質。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愛國忠誠體現在平凡中的點滴,也體現在不忘初心的堅守。徐恩惠和魏書生就是愛國奉獻的典型,他們滿腔赤誠、無私奉獻,用行動詮釋了愛國的精神實質。
技藝為骨,匠心為魂。在中華民族的基因里,從不缺失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就是一種刻苦鉆研、不斷超越的工作態度,就是一種樂于奉獻的精神。
從一個小木匠到大國工匠,張興華整整奮斗了35年。1981年,17歲的他從老家山東泰安來到盤錦時,還只是一個初學木匠的少年。2016年10月,時年51歲的張興華獲得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電視臺共同頒發的“大國工匠”榮譽稱號。此時的張興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2019年,遼寧省總工會將張興華的工作室命名為遼寧省職工創新工作室,省商務廳授予他的技藝為“遼寧老字號”。
盤錦市輸電線路工人陳志恒是國網盤錦供電公司輸電檢修一班班長,在這個行業工作已有19年。他帶領科技創新團隊,先后研發出“帶電伐樹組合工具”“地線修補器”、220千伏等電位“絕緣繩橋”和“近電報警器”等多項發明成果,間接為企業節約資金2000萬元。如今,他在守護線路的同時身兼數職——國網盤錦供電公司輸電檢修一班班長、供電公司輸電專業技能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站領銜人、遼寧省退役軍人創新工作室領銜人……
典型人物既好寫又不好寫。好寫在于典型人物的素材很豐富,也經常被不同媒體所報道,可參照的空間很大。不好寫在于,典型人物經常被報道,采寫的角度基本被挖盡,想要超出現有高度和水平,需要記者再找角度、拿出更高水平去采寫。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人物報道,一定是一篇感動人的報道,而想感動別人,必先感動自己。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去感動別人。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和采訪對象盡快熟悉起來。俗話說見字如面,記者可以通過基礎材料全方面了解采訪對象的主要事跡和相關細節,感受人物精神境界,通過文字建立起初步的情感基礎。然后帶著問題、帶著情感去采訪,與采訪人物零距離溝通和接觸,進一步了解,進一步加深情感印象。在采訪愛崗敬業人物趙奇峰的過程中,筆者就是通過事先對接采訪單位,提前拿到了趙奇峰的事跡材料和報道稿件,了解和掌握人物多年來在基層崗位的各種技術發明、學術貢獻以及在工匠精神傳承方面作出的貢獻,可以說先通過文字對人物有了一個平面認識。同時,也激發了采訪靈感,初步擬定了很多關于人物細節的一些問題,準備在面訪時深入了解。
其次,采訪過程中,要與采訪對象共情,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去感受新聞人物身上發生的新聞現象和事實,去感受新聞人物的情懷和情感,在共情的狀態下去了解采訪人物的內心世界,盡最大可能在同一層面溝通交流。采訪趙奇峰時,趙奇峰先是在資料室演示了他的各種技術發明,筆者立即對曾經在材料中看到的一些名詞有了立體感觀認識,實際演示也大大加深了自己對采訪對象的理解和把握。隨后在午休閑聊中,趙奇峰打開了話匣子,聊起他第一天上班時面對技術難題的尷尬,從而下定決心要攻克技術難題,讓筆者了解到人物身上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細節,進一步充實了稿件內容。
最后,在寫稿過程中,要通過文字表述體現新聞人物的充沛情感。由于采訪前做了大量的準備,采訪也比較細致,對趙奇峰這一人物采訪成稿的過程十分順利。稿件以趙奇峰當選北京冬奧會火炬手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從技術專家露崢嶸、創新驅動領軍人和著書帶徒成名師三個方面全面呈現了典型人物趙奇峰的形象,既體現了整體性,又有細節描寫,是一篇準備充分、結構完整、有突出亮點的優秀新聞稿件,篇幅雖長,但行文流暢,可讀性強。
細節富于親和力和感染力,既能給人一種可視性,又可以增強新聞的生動性,以吸引更多受眾。
細節描寫有很多,常見的細節描寫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場景描寫。
場景細節能讓人迅速身臨其境,雖然是平面的文字,卻有立體的畫面感,給人無限遐想。
2021年9月8日,《盤錦日報》刊發的《“紅色故事講述人”的故事》一文中就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大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我們到達沙嶺戰役烈士陵園的時候,67歲的王寶騫老人已經在大門外等候了。他的頭發梳理得整整齊齊,雪白的襯衫上別著黨徽,看到記者,便微笑著快步迎上來,雖然臉上皺紋溝壑縱橫,卻精神矍鑠。王寶騫告訴我們,當天有單位職工來參觀學習。他五點多鐘就起床了,騎了四十多分鐘的電動車來到這里,安排接待事宜。這么多年,這已經成了慣例。”這一段細節描寫是對人物衣著和所處場景的白描,哪一句都不是多余的,語言既簡練平實又流暢自然,畫面感躍然紙上,讓人身臨其境。
準確的動作細節描寫,能讓枯燥的文字立即變得生動起來。
2021年9月1日,《盤錦日報》刊發的《葦海深處養鶴人》一文中,筆者運用細膩的筆觸生動還原了養鶴人的艱辛生活,體現了他的敬業精神,“最初那兩年,鶴站沒有水,沒有電,也沒有像樣的路,異常艱苦的環境沒讓趙仕偉打退堂鼓,但大雨連著下幾天真讓趙仕偉發愁啊,人吃的米蔬送不進來,鶴吃的魚蝦也送不進來。看著鶴舍里那三只嗷嗷待哺的丹頂鶴,他挑著兩個水桶就出了門。雨水最深處沒到了腰,腳下的泥路被泡得泥濘不堪,一腳踩下去,陷得老深,拔腿都費勁,但他咬著牙走了六七公里的路。到了老鄉家里,買了糧食、泥鰍,挑上往回走,幾十公斤的擔子壓得肩頭紅腫生疼,眼看著路走了一半,腳下一滑摔倒了。糧食撒了,泥鰍順著泥水逃之夭夭。雖然心疼得直跺腳,累得筋疲力盡,但是沒法子,還得掉頭重新進村買東西……”這一段文字描寫和直接引語的運用,讓人有直擊現場的觀感,一目了然,令人難忘。
2022年5月25日,《盤錦日報》刊發的《她在講解百年黨史中綻放風采》一文中,幾處運用直接引語,簡單明了,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眼球。“‘參加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講解工作,讓我深刻懂得了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重要意義。未來的日子里,我會勉勵自己踐行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把從黨史學習中汲取的奮進力量融匯成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談起過去一年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做講解員的經歷,汪子荷這樣對記者說。汪子荷說:‘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就開始背誦,白天背、晚上背……巨大的壓力讓我吃不下睡不著,一下瘦了好幾斤。但一想到我是代表遼寧來的,我咬著牙告訴自己,不僅要背下來,還要背得熟背得好!最終還是頂住了壓力、一路堅持下來了。’”這兩處細節描寫處理得非常到位,一是讓讀者了解了采訪對象的身份,二是讓讀者明白了講解員所承受的工作壓力,令人印象深刻。
好的作品一定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就是人物身上散發出來并通過作品傳遞出來的高尚精神。
2021年5月10日,《盤錦日報》以《束濱霞退休了,精神卻在傳承——學習的楷模不滅的火種》為題,對全國勞動模范束濱霞進行了報道。
束濱霞在油田一線奮戰30多年,從一名普通采油女工逐漸成長為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再到全國勞動模范,她的先進事跡鼓舞了兩代石油人,她的勞模精神在傳承中熠熠生輝。文章開頭這樣寫道:“束濱霞退休了。2021年4月12日,是她在遼河油田歡喜嶺采油廠采油作業一區束濱霞采油站工作的最后一天,她簡單收拾了辦公用品,把特意給同事們的寄語看了又看,一字一句讀給了大家,激動的淚水駐留眼眶,難舍之情溢于言表。”文章開頭采取了動作白描的寫法,看似無聲卻有力地傳達了束濱霞對崗位的不舍和與同事們之間的留戀之情,是一種情感的傳遞,更有精神的傳承。
2021年10月5日,《盤錦日報》的《把“根”留住》一文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漁雁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劉則亭進行報道,全文用盡筆墨都在傳遞一個事實,就是劉則亭對漁雁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展現了劉則亭傳播和傳承漁雁文化初衷不改的情懷和精神。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精神的延續,感染人、鼓舞人。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繼續發揮傳統媒體的權威優勢,做好典型人物報道等一些重大題材依然是各主流媒體的重點課題。本文從情感、細節和精神三個層面深入剖析了寫好典型人物的具體方法,以增強人物故事的真實性、可讀性,并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沖擊力,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