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連廣播電視臺《新聞鋒線》欄目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高 鹍
大連廣播電視臺《新聞鋒線》欄目創辦于2011年5月1日,是一檔日播民生新聞類電視節目。《新聞鋒線》前身為創辦于1996年的全國知名民生新聞欄目《新視點》,欄目口號從“傾聽群眾呼聲、傾注民生關懷”到“鋒行民生現場、匯聚新聞力量”,其定位與內核品質始終一脈相承,是大連地區知名度最高的媒體品牌欄目,持續多年保持大連地區電視節目收視率排名第一、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電視觀眾滿意度排名第一。中科網聯(CCData)基于海量樣本收視數據測量,統計出每個月都榮登所在城市所有地面頻道收視排名冠軍的節目,并發布“收視長虹節目”榜單,每年全國有6到10個欄目上榜,大連廣播電視臺《新聞鋒線》欄目連續多年位列其中。
《新聞鋒線》每天18:00到18:26在大連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直播,設“鋒線關注”“鋒線直擊”“鋒線追蹤”“鋒線調查”“現場連線”等欄段,是大連地區民生新聞的發布“高地”。所有報道均為自采原創,聚焦熱點事件、開展輿論監督、直擊第一現場,解讀民生政策。節目追求“評論‘銳’表達、實用‘近’服務、導向‘正’能量”,致力于疏導民意、化解矛盾,注重報道追蹤,驅動問題解決,深得民心民意。
伴隨新時代、新技術而來的新型傳播格局,為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傳統媒體主力軍之一的電視民生節目,面臨著順應受眾收視需求改變、突破電視傳播途徑限制、節目內容創新與技術革新、采編人員能力轉型等諸多瓶頸,王牌節目也不例外。2018年,《新聞鋒線》欄目組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開啟了全新的融媒體轉型之路,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其具體思路與操作策略如下:
從《新視點》到《新聞鋒線》,大連廣播電視臺18點黃金時段的這檔品牌電視民生節目,隨著社會輿論環境的不斷變遷,歷經了多次調整、改版甚至再造,但始終秉承“內容為王”的新聞生產理念,堅持原創,拒絕“標題黨”,摒棄“雞零狗碎”,追求有價值、有品質、有深度、有溫度的電視新聞作品。內容,是媒體安身立命之本,無論時代、技術如何變遷,優質內容始終是輿論場上的稀缺品,也是融合傳播的基礎。憑借節目自身的本土優勢所生產的原創內容,有助于我們在媒體融合發展布局中進一步發力,并保有源源不斷的“后勁”。
《新聞鋒線》堅持從媒體、從民眾,而不是從政府新聞發言人的視角篩選報道選題,對民生政策、民生項目、民眾關切和社會熱點進行及時捕捉和全方位的深入解讀,強化問題導向與報道追蹤,踐行新聞“三貼近”原則,遠離“假、大、空”,從根本上堅定并夯實節目的民生屬性,做老百姓想看、愛看的報道。
在多年的深度調查報道采編實踐中,《新聞鋒線》欄目組磨煉、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業務能力突出、實戰經驗豐富的調查記者,寶刀不斷磨礪、功力代代傳承,儲備了一支寶貴的輿論監督人才隊伍,在全國各地媒體調查類記者大量流失、嚴重稀缺的當下,可謂媒體輿論監督的一支“尖兵”。“人民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新聞鋒線》關注百姓急難愁盼,曝光不良社會現象、建設性開展輿論監督、致力于推動問題解決。記者永遠在路上、在現場、在基層;作品永遠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秉承著這份民生情懷以及對報道品質的不懈追求與近乎嚴苛的生產標準,《新聞鋒線》節目采編播出了大量有影響力的輿論監督報道,以2020年為例,當年播發的《地鐵施工導致民房陷落》《農村旱廁改造補貼款被截留》《房號這么亂我們怎么辦》《停車5分鐘收費86?》《這筆“并網費”該由誰來出?》《失望的一日游》《“一米線”緣何形同虛設?》《誰在制售假冒偽劣消毒液》等報道,都引發了強烈社會反響,觸發了相關部門的跟進整改動作,充分發揮了媒體輿論監督職能,疏導社情民情,服務建設大局,推動與助力黨和政府各項中心重點工作,也贏得了一方百姓的信任,體現了主流媒體的使命與擔當。
近年來,一篇在媒體圈熱傳的文章中提到:“自媒體太多,調查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了”,很形象。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更便捷的新型傳播格局下,突發事件、熱點事件,第一時間就可以通過手機信息推送獲知。擁有無數觸角的自媒體,從不缺少表面記錄和迅速送達、抓人眼球的能力,然而,這些短、平、快的碎片化消息,往往缺少真實性核驗、背景原因挖掘、當事人多方發聲證據鏈等關鍵環節,從而導致虛假消息橫行、社會輿情叢生,無法起到對民眾的解疑、疏導作用。而真正能夠生產新聞事實、深度新聞作品的,是具備采訪資質和功力、能夠深入事件一線、秉承真實客觀原則的職業新聞記者,這些素養,遠非自媒體和網絡寫手所能比擬。因此,作為擁有資深記者團隊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其核心優勢和競爭力就是要做深度型新聞產品的生產方和提供方,在準確度、深度、厚度、延伸度、權威度上下功夫,這也是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時代挑戰的必要策略之一。
人,是優秀新聞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鮮活、最豐富的素材,沒有人性光輝和人文關懷的新聞,必然缺少共情和溫度。新聞界老前輩穆青老師說過:“我們的新聞報道如果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就像加了味精一樣,立即透出美味來。”講述老百姓身邊的故事,記錄酸甜苦辣咸的百態人生,這種報道類型的拓展,為電視民生節目開辟了一片根源深厚、取之不盡的選題沃土。在這種轉型思路的指引下,我們將鏡頭對準了無數平凡的普通人,增設了“鋒線人物”專欄,挖掘記錄身邊人的奮斗與不凡,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系列報道,講述無償向博物館捐贈個人藏品的老人——《老淘的寶貝》,專門教聾啞人學車的《無聲的教練》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此外,電視民生新聞的傳統突發事件類選題,同樣蘊藏著提示性、服務性和人文情感元素。我們采制的《賣菜車溜車撞進超市》報道,記者并沒有止步于對這起交通事故本身的記錄和報道,而是進一步采訪挖掘出了事故背后的人的故事——一對靠種菜為生的農村夫妻,為供女兒上大學,拒絕了到家門口收菜的菜販子,選擇借用鄰居的農用三輪車進城賣菜,這樣每斤秋菜能多賺2角錢左右,然而夫妻倆進城賣秋菜的第一天,三輪車就在坡路上發生了溜車事故,撞進了路邊一家超市,車損和超市的損失合計超過萬元。夫妻倆面對記者的鏡頭掩面而泣,記者將溜車事故和賣菜人的困境都在報道中呈現出來,令報道更有血肉、更有張力。報道播出第二天,眾多市民聯系節目組,希望對這對夫妻伸出援助之手,一天之內,趕到現場的愛心市民將夫妻倆的一車秋菜全部買光,還有一家修車店的經營者免費幫忙修好了受損的農用三輪車。在人物報道采制過程中,欄目組創新融合借鑒記錄片模式,在播出效果上更豐富、更有層次,為節目收視增加了“電視雜志”般的質感。
一檔具有收視吸引力的電視民生節目,必須做到想觀眾之所想、急觀眾之所急,記者要具備“成為觀眾感官”的敏感度與現場駕馭能力。在報道形式上,節目增加了記者現場出鏡報道的比重,加強記者對新聞事件的驅動力、參與度、體驗度和評論感,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觀眾“我也在現場”的感受,與觀眾實時共享新聞事件的時效性、真實性和動態性,進一步凸顯電視現場報道的優勢。
當下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的禁錮之一,是視頻編輯墨守成規、老氣橫秋,不講究畫面構圖、不追求精美度,與受眾的收視傾向逐漸背離,這一點,需要很多電視媒體人解放思想、大膽突破。電視新聞同樣可以有活潑、生動、喜聞樂見的包裝元素,音樂、花字、音效、特技,只要令報道增色、令觀眾舒適愉快,完全可以采用更多新媒體短視頻的創作思路,這樣制作出的視頻作品,也更利于后續在新媒體平臺的二次加工和分發傳播。我們采用這種思路采制的《新年新愿望》《戰“疫”家書》《跟主播游大連》等報道,不僅在電視大屏幕上收獲了收視高點,也在新媒體端口生成了多個“爆款”作品。
要增加報道的可視性,實現視覺呈現效果的全新突破,專業的包裝技術工崗不可或缺。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記者專注于內容生產、后期包裝負責視頻精美度加工。我們的成功實踐證明,這類工崗的人力資源投入非常值得。
節目不設置“每天必有”的固定板塊,最大限度靈活編排,“只選對的”,不“刻舟求劍”。新聞事實遵循其自身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不以欄目編排的需要而發生,應當對事實給予最大尊重,而不是僵化地限定哪個板塊每天要做多少時長。該長的長、該短的短,讓單條新聞報道體量最適宜、價值最大化,也可以讓報道生產和編排有余地、有彈性。整期節目追求一個關鍵詞:價值感。要么對你有用、要么讓你知情、要么令你動容、要么使你難忘。整體導向不晦暗、不鬧騰,有溫度、有坡度。只要符合這些新聞價值,完全可以跳出電視民生新聞的常規化“套路”,采用更符合受眾收視心理的編排方式。
實現傳統電視節目的融媒體轉型,打造有效的融合模式、創建新型的傳播矩陣,是一道必答題。對于牢牢占據大連地區電視節目收視鰲頭位置的品牌欄目《新聞鋒線》來說,突破大屏限制、實現多元傳播,是實現融媒基因轉變的關鍵一步。
2020年4月,我們邁出了這早有準備、腳踏實地的一步。《新聞鋒線》節目組在原有官方微博賬號的基礎上,又注冊認證了官方抖音號、快手號、頭條號、微視號,充分發揮民生社會新聞一線采訪與素材優勢,二次加工推送符合新媒體傳播特點的短視頻作品,拓展傳播渠道,擴大欄目影響力、公信力。
不丟棄日常生活里的“瑣碎”,在嚴謹的新聞邏輯中提煉人性的“閃光點”,源頭生產、堅持原創,這是節目組為新聞鋒線新媒體賬號確定的運營原則。新聞鋒線新媒體端口運營至今,一線采編與新媒體小編始終保持并線創作,不斷以多角度破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采編運營”壁壘,力求使新媒體與電視欄目相輔相成、共同成長。
2020年8月,新聞鋒線抖音號推送的《雷雨天突發爆炸一家四口被燒傷》及系列后續短視頻作品,以4150萬瀏覽量、單條5.13萬次轉發量的傳播效果,輔助電視端報道發力,線上線下共籌得近10萬元善款,為被燒傷的一家人解決了醫療費的燃眉之急。這是《新聞鋒線》節目公信力與傳播力的強勁體現,也是一次新媒體傳播為電視節目賦能的成功實踐。
借助節目多年積攢的口碑與品牌效應以及內容優質的原創作品,《新聞鋒線》欄目新媒體賬號成長迅速,粉絲數持續增長,推送作品日瀏覽量數千萬,流量與社會效益兼獲。2020年度,《新聞鋒線》獲得騰訊微視與人民日報旗下人民數字聯合發布的優秀媒體傳播力獎,在優質短視頻新聞平臺占據了一席之地,實現了電視民生節目向融合性媒體轉型的重要突破。
欄目官方新媒體賬號開設后,賬號后臺每天都有大量觀眾與網友評論、留言,匯聚海量實時新聞信源線索,欄目組根據線索具體情況,及時調配采編力量,生產出適合不同傳播渠道的新聞作品,突發事件第一時間在新媒體端口推送,深度報道在晚間電視節目中播出,并加入“網友辣評”板塊,實現了節目與受眾從電視屏幕到掌上終端、從調查采訪到反饋追蹤,從線索提供到觀點表達的良性雙向互動,并通過有效的互動,實現了“大屏”與“小屏”之間的互補,形成了強大的傳播合力。在新媒體賬號熱度的加持下,《新聞鋒線》節目的電視端收視率逆勢上揚,2021年,《新聞鋒線》欄目平均收視率穩定在10%左右,收視份額保持在20%以上,在大連地區電視節目中繼續排名第一,延續了對大連電視節目晚間收視的托舉作用。2021年11月,《新聞鋒線》節目創下周平均收視率18.54%、市場份額35.27%的歷史新高。
媒體融合時代,傳統電視民生節目要完成轉型升級,實現“破繭重生”般的蛻變,需要做好保留與提升、增強與深化、開發與拓展、突破與創新幾篇大文章。以傳統媒體的強大生產力為依托,堅持生產與輸出立足本土、根源深厚的優質新聞內容,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精準掌握受眾需求,捍衛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優質內容借助新型傳播渠道與技術,進行精分式加工與多端口分發,使之形成有效互動與強大合力。加強全媒型人才培養與梯隊建設,為內容生產提供強大支撐與后續推力。有人才、有技術、有價值、有品質的新聞高地,必將立于媒體融合浪潮中的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