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勇
(河池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近代廣西邊防始于中法戰爭之后,民國廣西省主席黃旭初曾在《廣西邊防紀要》中說到,中法戰爭“啟帝國主義者窺伺內地之端,則廣西不止有邊,而邊防且瀕于嚴重”[1]。光緒十二年(1886),兩廣總督張之洞在清廷主導下,廣西邊防政策逐漸由“保藩固圉”轉變為“保邊固圉”。[2]隨后,作為廣西邊防的實際執行者,廣西提督兼首任邊防督辦蘇元春按照這一思想建立起廣西邊防基本格局。梳理中法戰爭以后的廣西邊防,我們認為,蘇元春對廣西邊防的重要貢獻不言而喻,但鄭孝胥督辦廣西邊防時期的諸多舉措是廣西邊防走向近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厘清鄭孝胥督辦廣西邊防時期的邊防措施,并探討其邊防觀,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廣西邊防督辦在中法戰爭以后設置。光緒十一年(1885)四月,中法戰爭結束,雙方簽訂《停戰協議》,清軍按規定撤回鎮南關內。次年《中法新約》簽訂,清朝承認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越南疆界由法國政府代為治理,而對中越邊境地區的治理也成為西南邊防的重要問題。隨后,光緒帝下旨籌辦廣西邊防,兩廣總督張之洞和廣西巡撫李秉衡、廣西提督蘇元春等邊疆重臣商議籌邊之策,張之洞進呈《籌議廣西邊防折》,提出“保邊固圉”的治理政策。圍繞這一政策,廣西在政治、軍事方面進行調整。首先,將廣西提督從柳州移駐中越邊境的龍州,原提標二十營也相應駐扎龍州,歸提督管轄;其次,設置太平歸順道(光緒十三年改稱太平思順道);再次,任命在中法戰爭中立功的蘇元春擔任廣西提督兼任廣西邊防督辦,專門管理邊防事務,邊防督辦一職由此產生。蘇元春督邊19年,為中越邊境廣西段的邊防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清史稿》記載,蘇元春根據山川形勢,“筑炮臺百三十所,囑統將馬盛治鎮之。鑿險徑,辟市場,民、僮歡忭。復自關外達龍州,創建鐵路百余里,增兵勇,設制造局,屹然為西南重鎮”[3]。然而督邊日久,軍紀渙散,“兵與盜合而為一”,[4]光緒二十九年(1903),御史周樹模等人彈劾蘇元春克扣兵餉,縱兵殃民,治理匪患不力,導致邊疆社會一片混亂,最終蘇元春被發往新疆效力贖罪。隨后,岑春煊邀請鄭孝胥擔任廣西邊防督辦一職,專門辦理廣西邊防事務。
鄭孝胥,字蘇龕,一字太夷,別號海藏,咸豐十年(1860)生于福建閩侯。光緒八年(1882)中福建鄉試解元,“其后三應會試不第”。光緒十五年(1889),鄭孝胥選任內閣中書,從此開始仕宦之路,不再參加科舉考試。光緒十七年(1891)冬,鄭孝胥隨李經方出使日本,第二年在李經方的舉薦下擔任筑地、大阪副理事官。光緒十九年(1893)五月,汪鳳藻奏稱“鄭孝胥通達和平,留心交涉”,派他擔任駐扎神戶兼管大阪正理事官。[5]鄭孝胥前后在日本待了三年。在日本期間,鄭孝胥“在公務之余,研究日本明治維新和日本富強的關系”,他認為日本在明治維新后進步神速的原因在選拔人才、注重工商、發展鐵路、現代警察等近代事業[6]。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鄭孝胥隨團回國,次年他成為張之洞的幕僚。鄭孝胥深受張之洞的器重,先后參與編練湖北武建新軍、礦務局、籌辦盧漢鐵路等事務。鄭孝胥的才干在辦理近代工業和軍事方面得到極大鍛煉,這也是他后來屢次被岑春煊邀請入川、入桂的重要原因。岑春蓂將鄭孝胥推介給岑春煊,岑春煊先是邀請鄭孝胥前往四川辦理礦務,鄭氏不愿意,多次推諉而沒有成行。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廷將岑春煊調任兩廣總督,處理邊疆事務。岑春煊再次聯系鄭孝胥,鄭氏終于同意擔任廣西邊防督辦。
彼時的廣西邊疆面臨系列難題。第一,中越邊境游勇出沒,滋擾社會。太平天國失敗后,一批內地殘兵逃至中越邊境,與官府作對。中法戰爭期間,清廷又從廣西內地招募大批臨時士兵,在戰爭結束后將其遣散,其中一些人遁入山林,成為游勇。他們原本來自無業游民和破產農民,被遣散后不愿返回家鄉,而是進入深山,游離在中越邊境,成為滋擾邊地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蘇元春督邊期間,采用招撫與征剿相結合的方式,尚能較好地管理邊疆社會。蘇元春離開后,游勇勢力重新抬頭,與官軍打游擊,官軍對此束手無策[7]。第二,邊防軍力不足。中法戰爭后,經過數輪調整,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西邊防營勇計有25營。廣西邊防界線長達1800余里,一旦出現情況往往難以及時應對。第三,邊疆社會的市場蕭條,百姓生計艱難,很多人因謀生無計而入山為匪。光緒二十九年鄭孝胥入桂時,邊防軍民“什八九皆匪”,邊疆“商貨不通,行旅道絕”。[8]第四,遠離腹地,文化落后。學校教育也大多沿用舊式書院教學,原有的暨南書院、三楚書院、龍泉書院和蔡希邠創辦的同風書院多沿用舊式教學,接受新風的力度極小。此時的廣西邊疆社會,亟需灌輸新的血液,以激活社會風氣。
光緒二十九年(1903)五月鄭孝胥來到廣西,經過初步考察,他先請求張之洞將湖北武建軍調至龍州,繼而開始謀劃邊防治策。根據孟森的《廣西邊事旁記》,并參考《鄭孝胥日記》的記載,茲將鄭孝胥的治邊舉措總結如下。
開辦將弁學堂是鄭孝胥擔任廣西邊防督辦計劃內之事。在到任之前,他就已經有了營建邊防的構想。鄭孝胥目睹日本明治維新后的飛速發展與清朝落后的現實,促使他在比較中思考廣西邊防的未來。他曾向岑春煊提出擔任廣西邊防督辦的條件:“將弁學堂及子彈廠皆不可少?!保?]在得到岑春煊的同意后,鄭孝胥于光緒三十年(1904)十一月在龍州設立“邊防將弁學堂”,辦學地點設于龍州城外的昭忠祠,學堂經費從每年支援邊防的邊餉中撥付。學堂招生名額計劃為一百人,“半取軍中,半取邊裔弟子”[10]。在將弁訓練上,鄭孝胥從武建軍中挑選軍事學堂出身的哨官、哨長充當教習,又令武建軍中的劉承恩、鐘麟同擬定學堂二年卒業功課,教授近代化軍事理論。龍州地處偏僻,將弁學堂缺乏應有的現代化槍炮設備,為了彌補這一缺憾,鄭孝胥從武建軍中挑選曾學過操炮技藝的將弁“令就營教授”[11]。將弁學堂是廣西第一所近代化意義上的軍事學堂,它的開辦具有開風氣的功用。
龍州距離內地較遠,中原文化浸潤較少,相比于桂林、柳州、梧州等地,文化可謂落后。從歷史上看,龍州在明代仍屬土府,清代改設流官,屬太平府管轄,龍州設學較晚且規模較小,遠遠不能滿足戰后邊防建設的人才培養需求。有鑒于此,光緒三十一年(1905)春,鄭孝胥決定“為邊民興學”,龍州學社應運而生。鄭孝胥任學社社長,總攬學社大權,對學社教習、教材、管理等事務具有決定權。他推舉黃敬椿、農錫琛為龍州學社董事,聘請當地碩學人士為學生授課。在教材選定上,鄭孝胥為學社訂購國文、筆算、習畫三類教科書。[12]學社經費來自邊防協餉和士紳捐款,鄭孝胥本人在學社籌備期間也捐款一千金。邊地青年陸續來拜見鄭孝胥,請求進入將弁學堂或龍州學社學習。鄭孝胥考察他們的文化程度后,按照優劣安排他們進入將弁學堂或者龍州學社學習。為了讓邊地學子了解最新的國內形勢,開闊眼界,鄭孝胥為學社訂閱了《外交部》《大陸報》《國粹報》《東方雜志》《萬國公報》《中外日報》等期刊,他還經常給學社贈送各種新學圖書,并時常到學堂向學生講演,宣傳新學。龍州學社的開辦起到了開啟民智的重要作用。民國《龍津縣志》記載:伊時督辦邊防軍務者為鄭孝胥,“以龍州地屬邊區,風氣閉塞,于治軍外極力提倡新學,創設龍州學社,慨捐巨金,匯滬采購各種新書報紙存于學社,任人瀏覽,時到學堂、學社獎勵學生,講演新學,風氣為之丕變”。[13]
鑒于龍州邊地人才荒蕪,師資有限,鄭孝胥還選派青年學子到日本或者廣州學習。他從各省協餉中抽取一部分,作為資助邊地青年到廣州、日本學習農桑、師范、槍炮等現代技藝的基金,希望這些年輕人學成后報效家鄉,服務社會。據《鄭孝胥日記》的記載,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鄭孝胥離開廣西前,共有超過40名邊地青年學生外出學習。如光緒三十年(1904)十二月七日記有鐘建堂、夏德發、胡大同、姜正標、任本昭五人留學日本。[14]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日記有許紹經、李炳垣、李潤霖、楊奇才、侯紹勛、馮汝楠、周郁文、黃均超等。[15]光緒三十一年(1905)五月四日,又資送曾汝璟、凌發彬、鄧鴻緒、張丙朝、陳魯5人留學日本。[16]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二十四日,“邊防學生十六人赴日本”[17],但名字不詳。這些留日青年或者“送日本學普通”,或者送入振武學校,資質一般的送往廣州附學。
中法戰爭后,廣西嘗試以近代化軍事裝備武裝邊防。蘇元春任廣西提督時在龍州城西之雙山堡設立龍州制造局,由于經費不足,龍州制造局規模較小,結構簡單,僅能“造鉛彈,稍稍制軍用器具而已”。[18]光緒二十九年(1903),蘇元春被彈劾離開龍州,制造局因此停辦。鄭孝胥接任廣西邊防督辦后,認為制造局不可偏廢,準備繼續開辦制造局。然而續辦制造局并非易事,經費、物料和工匠是關鍵。為了籌措經費,鄭孝胥一方面致電岑春煊請求撥款,“指解??顬閷W堂、制造局之用”,[19]另一方面他利用在上海等地的人脈,請制造局司事關斌前來協助。鄭孝胥極力想要建造近代化的制造局,但限于財力和煤炭、技術等關鍵資源,制造局并未發揮應有作用,雖然制造了數千件零件,但不能制造無煙彈,不能煉鋼,“所成彈止供打靶之用”[20]。無可否認的是,蘇元春和鄭孝胥在龍州營造的制造局,是廣西第一個近代軍工。他們向往近代化工藝,不滿意落后于法人,試圖通過制造槍彈來增強邊防的實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探索。
創設邊防醫院源于武建軍對廣西水土不服。武建軍多來自湖北、河南等地,而龍州屬于瘴癘之區,春深瘴發之時,北方士兵頗不適應,多患瘧疾,“病者死亡接踵”,致使“士氣大沮,逃者相望”[21]。此前軍中將士得病,需要到越南諒山請法國醫生診治,但是遠水難救近火。鄭孝胥憐憫士兵薪餉單薄,而藥價昂貴,于是出資買藥,但是效果并不好,難以阻止瘧疾復發。駐龍州法國領事伯樂福見此情狀,請求為士兵診治。鄭孝胥于是在憑祥設置臨時診所,專門為士兵治病。伯樂福采用西方醫學,對治療瘧疾的效果較好。鄭孝胥見西醫效果良好,便于光緒三十年(1904)春在龍州的陳氏昭忠祠設醫院為士兵治病,名為邊防醫院,并派武建軍值守。邊防醫院起初是為邊防士兵服務,后來服務范圍擴展到普通百姓,它的設立開啟了龍州近代醫院的先河。
光緒十六年(1890),蘇元春主持成立了邕龍利濟局。當時邕龍利濟局有三艘車船,往返于龍州與南寧之間。隨著蘇元春被彈劾離開龍州,游勇興起作亂,搶劫破壞車船,邕龍利濟局因此停辦。光緒三十年(1904)正月,鄭孝胥重新籌措資金,收購蘇元春所管舊船,成立新的運輸公司,改名為通力局。鄭孝胥主張由商人經營,官府“不過問而任保護責”,令武建軍保護運道。龍州至南寧的水路重新開通,邊民也因此受益頗多。孟森到龍州時,龍州已經“市況立盛,并邊圩市俱復”。[22]
當時龍州還沒有一個可以辦理匯兌業務的金融機構,來往邊地的商民“捆載見銀,赴邕交易,又勞費延時日”,于是鄭孝胥采取官商合辦的策略,“官委本銀二萬五千兩,合眾商二萬五千兩”,[23]設立新龍銀行,開展南寧與龍州之間的匯兌業務。不久,通力局和新龍銀行紛紛擴大業務,通力局在太平府城設立分局,新龍銀行也在廣州設立分號,匯兌可達上海。
綜上所述,鄭孝胥除了堅持“保邊固圉”的基本邊防政策之外,還把工作重心轉向民生和近代軍事領域,他主持創辦近代軍事學堂、新式學社、資送青年外出學習、復辦近代軍工、創辦邊防醫院、金融機構、興建交通,可以說,在他的經營下,廣西邊防不再僅僅具備軍事防御功能,醫療、教育、交通的改善,使廣西邊防近代化水平得到極大提升。
鄭孝胥的邊防觀集中體現在其治邊舉措和“廣西邊防三要折”中。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因廣西邊餉難以維持,鄭孝胥以身體抱恙、無法勝任為由,決意辭去廣西邊防督辦一職。在離開龍州前,他將自己營建邊防的思考總結為《奏為瀝陳廣西邊防需設電線宜練炮隊及興辦農工各情形事》,并進呈清廷[24]。隨后該折以《廣西邊防大臣鄭奏桂省邊防應行分年籌辦各事宜折》《鄭京卿廣西邊防三要折》《鄭京卿孝胥奏廣西邊防三要折》等名稱載于《東方雜志》《南洋官報》《四川官報》而為人所知,簡稱“廣西邊防三要折”①參見《東方雜志》1905年第二卷第6期,第265-267頁;《南洋官報》1905年第12期,第39-41頁;《四川官報》1905年第17期,第12-14頁。。鄭孝胥認為廣西邊防建設有三大緊急要務:第一,電線不可不設;第二,炮隊不可不練;第三,農工不可不興。
鄭孝胥的邊防觀首先體現在積極營建邊防。中法戰爭后,張之洞以鎮南關為中心,將廣西邊防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為中心,東、西二路為輔。三路中以西路的情況最為復雜,鄭孝胥認為應盡快將西路電線連通:“西路鎮邊縣、歸順州及安平、太平、下雷土州,東路寧明州、土思州、明江廳、上石、下石、恩陵各土州皆萬山叢雜,各對汛相距甚遠,消息隔絕,遇有警報,必須十數日之久方達龍州,調兵赴急,緩不及事。而邊防兵力單薄,勢不能處處分扎,土匪竊發,各營無從得信,飛檄堵截,賊已遠遁。如那波、邱匡、平孟、愛店、九特各汛有急,常繞出越南,詣法人電局電告龍州,軍情泄露,深為不便。”[25]補齊這一短板,是廣西邊防的當務之急。
守邊利器首重炮臺,此前的炮臺建設雖然宏偉,但鄭孝胥認為“全不合法”“將來需要另購巨炮,設置暗臺”。此外還需增加專門的炮兵,“先練陸路炮隊及過山炮隊數營,以備攻守之用”。[26]由于經費太緊張,他提出可以先練一二隊,有了基礎再做推廣。他的這一想法在實施過程已逐漸開展,龍州雖然沒有現代化槍炮設備,但還是挑選武建軍中的熟練者教授操炮技藝。中法戰爭后,張之洞提出“保邊固圉”的邊防思想,其主旨就是希望通過調整政區和建設炮臺來加強對邊防的守護。鄭孝胥的這一構思其實是張之洞“保邊固圉”思想的延伸。
鄭孝胥邊防觀的另一體現是注重民生事業。在邊時期,廣西邊防形勢已趨于穩定,但由于邊餉不足和邊防軍營務不整,大量的游勇游蕩于中越邊境,成為廣西邊務的棘手問題。面對如此情勢,鄭孝胥強調振興農工,解決邊民的就業問題?!拔┯刑岢r工,使得自食其力”才是解決游匪問題的根本辦法。[27]要學習農工,必須到最先實行近代化改革的地方去,日本便是當時留學生學習農工技藝的首要之地。他從各省協餉中撥出一部分資金,資送邊地優秀學生分批外出留學,學習農工技藝,學成回國再向邊地人民傳授技藝,以此帶動邊疆社會的發展。他曾設想:“不過數年,可使沿邊千余里競趨于農工之途,技藝大興,荒蕪盡僻,僻陋樸鄙之地一變而為富庶禮義之鄉?!保?8]時人廣西提學使汪頌年致信鄭孝胥,對他投入大量金錢和精力經營邊疆的教育的行為甚為欽佩:“經營邊庭當略師西人開辟荒島之意,須公家先擲千百萬金錢,方能收異日無窮之利。……聞公將弁學堂多次收此邦人士,用意極為深遠。將來存廣西者,在此一舉。”[29]對此,徐臨江在《鄭孝胥評傳》中也說,鄭孝胥和岑春煊、王之春等人濫用武力不同,他把“振興農工、厚生利民,發展文化教育,改造人心民性放在比軍事鎮壓更重要的地位上”。[30]可見,相較于蘇元春所實行的邊防政策,鄭孝胥的邊防措施更具有近代化的痕跡。
軍事與民生并舉是鄭孝胥邊防觀的重要特點。從前述鄭孝胥的邊防措施和“邊防三要折”來看,鄭孝胥主張軍事與民生并重的邊防觀,他強調“治本之計,在興教化民,培養元氣,正本清源”,他在《述意》一詩中說到:“長策猶須教耕戰,窮邊可使闕儲胥”,[31]可見他對于農本和民生的重視。所以在穩固邊防的基礎上,創辦龍州學社、通力局、新龍銀行等關系民生的事業,其意就在教化百姓,恢復民生。
鄭孝胥邊防觀的形成,除了受到邊防建設需要的促動,還與他在日本和任張之洞幕僚的經歷有關。如前所述,鄭孝胥于光緒十七年—光緒二十年(1891—1894)隨李經方出使日本。在日本期間,鄭孝胥除了開展正常的事務,還留心日本社會的發展。他認為日本在明治維新后進步神速的原因,在于選拔人才、注重工商和發展鐵路、現代警察等事業?;貒?,鄭孝胥先后擔任張之洞、劉坤一、盛宣懷的幕僚,其中張之洞對其影響最大。光緒二十一年(1895),張之洞上《吁請修備儲才折》,折中“條陳九事,分別為亟練陸軍、亟治海軍、亟造鐵路、分設槍炮廠、廣開學堂、速講商務、講求工政、多派游歷人員、預備巡幸之所。”[32]據考證,這是鄭孝胥入幕后參與擬訂的第一道奏折。光緒二十二年(1896)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保薦鄭孝胥為商務局委員。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鄭孝胥再次回到張之洞幕內,直到赴廣西擔任邊防督辦。在此期間,鄭孝胥受到張之洞的重用,先后總辦漢口至黃河南岸鐵路,總辦盧漢鐵路南段,任湖北省營務處總辦、操練武建軍等事務。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宣布實施新政,劉坤一、張之洞聯合上奏《江楚會奏變法三折》,提出興學育才、整頓變通和采用西法的構想,該折也是清末新政的指導大綱。鄭孝胥參與了這次會奏的起草并協助張之洞推行新政,主理學務、練兵事宜。鄭孝胥后期在張之洞幕內極受器重,陳灨一曾說:“孝胥之佐之洞也,百政無不預,軍事亦參贊機密。”[33]可見他在赴任廣西之前已經參與到近代化變革的核心要務之中,成為清末近代化事業的核心人員之一。以上種種經歷,成為他后來邊防觀形成的重要來源。
綜上所述,鄭孝胥督邊防辦期間的系列措施,涉及軍事、醫療、教育、軍工、金融和民生等方面,是一次較為全面的改革,對廣西邊防的近代化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
首先,將弁學堂的創辦打破了廣西邊防無軍事學校的歷史。邊防將弁學堂以武建軍為模板,教授近代化軍事理論和槍炮技藝。徐舸在討論近代廣西邊防的時候也提到,鄭孝胥開辦將弁學堂,“意在把邊軍的訓練納入近代化的軌道”。[34]從孟森《廣西邊事旁記》所附照片看,將弁學堂學生訓練有素,精神煥發,裝備較全,與傳統綠營的訓練儼然不同,更有近代軍隊之風度。而且,將弁學堂并未因鄭孝胥的離去而廢棄,反而得到繼任者莊蘊寬的支持和強化。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月原梧州知府莊蘊寬升任太平思順道員,管理廣西邊防事務。他到龍州后,另外招募八營軍隊,名為“武見新軍”。此外,莊蘊寬繼續辦理邊防將弁學堂,將其改為“邊防陸軍教導團”,并聘請曾留學日本的紐永健和日本人原小太郎為教習,教授軍事理論和技能,[35]足見莊蘊寬對將弁學堂的認可。
其次,創辦龍州學社、資送留學生赴日本留學得到當地士紳的支持,為邊疆建設奠定人才基礎。龍州學社的創辦得到龍州、寧明等地士紳的支持,他們紛紛請求在各縣推廣辦理,鄭孝胥在日記中記載:寧明州紳士“勸令速辦小學堂”。[36]
在廣西留學日本的青年中,曾彥和曾汝璟是突出的代表。曾彥(1886—1966),字其衡,號拙庵居士,歸順州人(今靖西市)。光緒三十年(1904)自費留學日本,入中央大學法律科就讀,被稱為廣西邊疆留學第一人。他在日本與馬君武相識,隨后加入同盟會。曾彥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回國,先后擔任歸順州學務公所所長、勸學所所長,期間開辦兩等小學堂,講授新學。后來受聘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數學、代數、幾何、動植物、地理、文學等教科書近十種,被上海學人稱為“廣西半個人才”。[37]民國政府成立后,曾彥歷任南京參議院議員、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國會議員。曾彥后來投靠陸榮廷,任廣西民政司司長兼國會選舉監督。新桂系時期擔任李宗仁第七軍的秘書、廣西賑災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參議等職。
曾汝璟(1870—1908),字慕宋,與曾彥為叔侄關系,光緒二十五年(1899)考入廣西體用學堂,與馬君武是同學。曾汝璟積極接納新思想,在廣西體用學堂學習時受到康有為維新變法思想的影響,傾向維新。光緒三十一年(1905)五月留學日本,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回到歸順州,在曾彥后任歸順州勸學所所長,是靖西推廣新學的突出代表。[38]
最后,邊防醫院、新龍銀行、通力局的創辦,完善了龍州軍事重鎮的服務能力,推動邊疆社會的進步。邊防醫院是龍州最早的近代化醫院,雖然僅存一年,開辦期間為邊防士兵提供了便利的醫療服務。新龍銀行是廣西最早的官辦銀行,成立初期主要方便龍州與南寧之間商人的匯兌業務,到第二年新龍銀行已在廣州開設分號,匯兌業務可達上海,在經濟上將廣西邊陲與內地經濟聯系起來。通力局車船航運可到達南寧、龍州和百色,連通了左江水系,便利邊疆與內地的交通。諸多機構的完備,為廣西邊防提供了便利服務,提升了龍州作為軍事重鎮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