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飛(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教師發展中心,221100)
每年9月,除了忙碌地迎來一批又一批新生,每名教師也會在心里默默地細數一次:“又是一個教師節!”
2022年9月10日,是我親歷的第38個教師節。我從小學時光“瘋玩”體育、中學時代軍事體育、大學正式學習體育、做教師教授體育、做教研員指導“學、練、賽、評一體化”大體育、退休返聘至今銀齡仍然“余熱”體育,白駒過隙間已與體育教育結緣近40年。40年間,我見證了體育教育的蓬勃發展,經歷了課程改革的酸甜苦辣,用畢生精力投入神圣的體育事業,不改初心、心潮澎湃。
2022年4月11日,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劃》)提出,“高質量教師是高質量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教育部負責人指出,“以高素質教師人才培養為引領,以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為支撐,以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師德師風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為重點,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筑基提質、補短扶弱、做優建強的思路舉措,促進教師數量、素質、結構協調發展,推動教師隊伍建設創新。”這使我更加清晰地看到教育事業發展的光輝前景和光明道路,高站位、高要求、高水平的教師個體是支撐高質量教育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核心動力。在這個光榮神圣的節日,我謹結合個人教研及銅山區體育教育事業發展之路與全國同人們討論、分享。
一直以來,人們常常談到體育教師,總避不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印象,就當今許多人也常開玩笑地說:“你的數學是不是體育老師教的?”這些調侃不見得有什么惡意,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體育教師在讀書、學習、科研方面的欠缺。要辦高質量的教育,要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要求,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自覺提高站位、加強學習,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做“文武雙全”的高質量教育工作者。
如何改變體育教師的職業困境,引領體育教師加強學習、養成習慣、提升素養?我從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閱讀、記讀書筆記、寫讀書心得、與同事們交流分享的經驗中認識到:日積跬步,以至千里。2000年,我提出了銅山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六個一”工程:每天至少讀書一小時、每周至少寫一篇教育教學方面的讀書筆記、每月至少精讀一本專業雜志、每半學期上一節公開研討課、每學期寫一篇區級以上獲獎或發表的論文、每學年編寫一個本校特色的學期教學計劃。我以身作則,把讀書、記讀書筆記作為每日的必修課,積極落實“六個一”工程,為年輕教師做好榜樣。
“六個一”工程從提出到落實,其中的艱辛一言難盡,但是這種堅持結出了豐碩的成果,體育教師拿起書本,從“被逼”閱讀走向自主閱讀、主動學習、積極科研,已有50余名體育教師被評為“區讀書先進個人”“教科研先進工作者”。銅山區體育教師讀書學習蔚然成風,徹底顛覆了人們看我們的“老眼光”,正像一名教師獲獎之后的“感言”所說的那樣:“在咱銅山,體育老師也是文化人!”
葉圣陶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覺得,還可以加上一句:“反思生法。”作為一名在一線上過20年體育課的體育教研員,我深知課堂對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重要性。好教師不能一味地模仿、復制,要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從事體育教研工作以來,我不斷研讀現象課程標準、研究教材、教法,深入課堂,每年導課、聽課、評課100余節。為了讓體育教師上課有抓手,我們引領各學段體育骨干教師編制了小、初、高備課手冊,精心設計了二次備課和教學反思板塊,提出增加己見、刪去重復、調整適合等二次備課要求,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檢驗、修正、創新、完善,成為指導體育教師備課、上課的藍本。體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得以提升,先后在《中國學校體育》等雜志發表教學設計近百篇,在江蘇省中小學體育教學設計評選中100余人獲獎,體育教研員石冰冰老師、大學路張莉老師在全省進行了課堂教學展示,博得滿堂喝彩。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上好課不能紙上談兵。課程改革初期,為了給青年教師答疑解惑,我提出了“三段式”教學模式,即:準備部分為基本部分“鋪墊”,基本部分要夯實“學練”“練學”和“發展”內涵,結束部分呼應基本部分,做好身心放松和總結評價。“三段式”教學模式的提出,幫助體育教師厘清了思路,達到一節課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縱向梯度銜接、橫向緊密聯系、融會貫通的效果。
“教書匠”和“先生”的區別在于,前者按部就班,穿新鞋走老路,工作缺乏創新;而后者不跟風守舊,有獨特的教學主張。時代在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化,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指導實踐。為此,我在實踐道路上要求自己和體育教師不斷創新、提煉自己的教學思想:即以“教對”“學會”運動技能為載體,將認知、技能、情感目標,循序漸進,互融生成式的一體化達成,從中不斷促進學生課程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對”應做到講解清晰,貫耳入心;示范干凈利落,準確優美;方法切實有效,循序漸進;練習強度適中,評價及時;場地合理,組織有序。這樣的課才能激發學生內驅力,做到聽、看、練、學、賽暢通,使學生學會技術、掌握技能、發展能力。
近年來,我又根據實踐和新時代要求,總結提煉出適合本區域的“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學”以教師“教對”為前提;“練”以激發學生內驅力為基礎;“賽”則是在“學”“練”基礎上的綜合應用;“評”是導向、認可,更是提升,用一體化的理念與實踐力求課堂更加合理、完善有效,操作性更強,也是“教對”“學會”的有效路徑,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融通。
針對高考體育,我通過努力探索、創新出“四性四樣”“四階段”高考訓練模式。“四性”,即靈活性、柔韌性、規范性、基礎性。通過“四性”達到“四樣”,即走、跑、跳、投都有樣,這對于半道出家且需“雙過線”的考生,無疑是強基規范之道。在此基礎上,無論是練素質還是專項,都能盡快獲得提升。同時,根據學年不同階段,季節和考試期的特點、需求,銅山區每年組織4次高考研討會,使全區高中教師明晰各階段練習目標、內容,進行高質量模擬考試,把握考試核心事宜等,以提升成功率。每年銅山區體育考生“雙過線”數均達百人以上,2017年高達168人,在全省名列前茅。
課余訓練競賽是體育課程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的2個“輪子”,更是強國體育的堅實支撐。排球項目是銅山區學校體育一張亮麗的名片,是市隊校辦體教融合的典范。我作為徐州市青少年男、女排球隊的總教練,和同人們一起分析現狀、找尋問題、制訂計劃、確立目標,我和排球同人們也一起確立了“做人第一、學習第二、打球第三”的訓練原則和培養“冠軍好學生、學霸運動員”的高位目標,促成了小、初、高一條龍的訓學、升學模式。運動隊多次獲得優異成績,升學率達到100%,其中很大一部分學生考上國家重點大學。這離不開節假日、賽前,我們常常在館里助練10余個小時,有時晚上到10點才結束。幾所學校的門衛都關切地對我說:“老先生,走慢點,注意腳下”。正如中科院吳孟超院士所說:“孩子們,這個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是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在體育教師事業上,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給出去”,高質量的教育就勝利在望了。
現代社會,高科技、互聯網給高質量教育、“高質量教師”及學校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思路,與此同時,我們也面對著更多挑戰,如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是對我們每一名師生的一場“大考”。銅山區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構建了“校、鎮、片、區”四級聯動教科研網絡體系,實現了“線上線下”多元融合學習、教學、教研。銅山區體育教育教學堅持問題導向,進行“學、思、研、行、寫”五位一體的有效教研,形成點、線、面“拉網式”的全覆蓋,面向全體的教研體系,以期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差異,促進教師不同個體的長足發展。如,銅山區50余名體育教師在省、市基本功、優質課競賽中獲得一、二等獎,60余人次獲得江蘇省“藍天杯”教學設計、展評課一、二等獎,30余節優質課程資源獲得市級一、二等獎。銅山區學校體育也多次承辦國家、省、市大型教育教研活動,并多次迎接兄弟單位參觀學習、交流研討,互動教研,共同助推區域體育教育的長足發展。
多年來,我不斷實踐、反思、積累,將研究成果梳理成文,在省級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1篇文章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卷首語”欄目刊發,出版專著2部,研究成果輻射、引領、指導當下學校體育,明確方向,走出困境。
退休返聘十余年,我應邀發表近萬字文章10余篇,高度詮釋了終身學習、寫作的精神,也向社會傳遞了寫文章、做課題非單純評職稱等功利思想。銅山區體育教師在《中國學校體育》《校園足球》等雜志發表論文200余篇;立項、結題省、市、區規劃、教研課題近百項;5名教師榮獲全國中運會科報會論文評選一、二等獎。在銅山區,體育教師論文發表、立項課題領先于其他學科,并涌現出一批如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市領軍名師、市帶頭優師、市青年良師等。銅山區體育教師積極寫文章、做課題,一批優秀教師成長為學校一把手校長、副校長、教科室主任等,銅山區體育教師在區域教育領域擁有“版面權”“話語權”“位置權”。
做高質量教師、辦高質量教育,銅山區體育教師已經走上了踏石有痕的前進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將堅守信念,讀書、教書、寫書,以高站位、高要求、高水平定位自己、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做有學識、有膽識、有見識的新時代“高質量”教師,不辜負教師節這個光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