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唐邦明 張令 伏正斌 王德慧
(1.重慶市大渡口區教師進修學院,400080;2.重慶市商務學校,400080;3.重慶市民族實驗學校,400080;4.重慶市渝北區教師進修學院,400020;5.重慶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400015)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高中學生運動能力發展的重點是發展體能、運用技能和提高運動認知”,強調了“注重學生運動專長的培養,奠定學生終身體育基礎”的基本理念,要求“高中學生學生系統地學習1~3個運動項目,積極參與日常體育鍛煉、體育社團活動和形式多樣的體育競賽活動,形成鍛煉習慣,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然而,要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身體素質,奠定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基礎,僅靠每周2個課時的體育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體育與健康學科要抓住機遇,遵循教育規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著眼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結合學校、家庭、社區體育,實施高中體育家庭作業,通過體育家庭作業提高學生體能、運動技能,幫助學生在高中畢業時掌握1~2項運動技能。
作業設計根據學生個體的特點及需要,更好地達成教與學的任務,鞏固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結合籃球項目模塊課堂教學內容制訂有針對性的課內、外學練內容,對教會學生專項技能與提升學生專項體能起到鞏固提高的作用。如,在水平五(高一年級)組織學生進行籃球模塊的學習,教師設計了18個課時的籃球課堂教學內容,其中第4個課時的內容是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課課練”內容為腳步靈敏、協調練習。課堂上教師通過教學,讓學生能夠說出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時的突破方向。教學中教師運用“自制標志桿”(標志桿高1.2m,在0.6m高處設置垂直于人體的長0.4m的橫桿,目的是解決變向聯手。在1.2m處設置向左邊/右邊方向長0.4m的橫桿)的練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學練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的動作技術,達到熟練掌握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技術的目的。通過“課課練”發展學生下肢靈敏性、協調性。
為了鞏固學生課堂練習效果,教師針對課堂中學生掌握“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動作技術的不同層次,分層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如,針對靈敏、協調素質差的學生,布置居家腳步靈敏、協調練習,以客廳方磚為格子練習“十”字象限跳等;針對籃球控球能力差的學生,布置熟悉球性和原地左右手運球、高低運球等的練習;針對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慢的學生,布置行進間組合運球的練習,以客廳方磚線為標準練習,注意練習時間控制在19點左右。針對18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師有針對性地布置每天的體育家庭作業,既鞏固了學生動作技能的掌握,又完成了每天校內校外各鍛煉1小時的要求。
建立家庭與學校體育工作協同合作機制,鼓勵家長和體育教師共同督促學生堅持每天鍛煉,鼓勵學校將體育家庭作業網上公布完成情況,設置孩子與家長或同伴合作的項目,讓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與體育運動,鼓勵學校通過不定期書面反饋、隨堂測試反饋等方式,引起家長重視,提高學生鍛煉積極性。
1.建立家校共育機制
建立學生與教師、家長與教師的溝通機制。在班級成立家長委員會,向家長公開學校相關制度,教師協調家校關系,讓家長委員會成為家校溝通的紐帶。
建立學校領導、班主任、體育教師用愛與擔當為學生服務的機制。保證教師關注每一名學生,堅持對學生一視同仁,特別關注特困生,重點關注學困生。
建立以學生家長實際需求為核心的合理引導機制,讓家校共育合理、規范、系統推進。
建立以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為中心的協同機制,家長、教師明確學生體質健康發展階段需求,把握學生身心發展過程。將家校溝通融入更多“互聯網+”思維中,合理有效延展家校范圍,優化家校共育機制。
2.搭建家校共育平臺
通過互聯網,加強家校溝通平臺。學校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等眾多方式搭建家校溝通平臺。學校通過建立溝通平臺,發布校園實時動態和新聞資訊,形成學生動態平臺,讓家長可以通過學生動態平臺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現,關注學生在校動態。在微信公眾號中建立家校共用學堂,讓家長與學生可以共同學習。發布優秀學生家長案例,促進家長反思家庭教育觀念,形成良好的家庭體育氛圍。在家校平臺中開設家校互動欄目,形成家校共管平臺。
3.營造家校共育環境
(1)保證校內校外1小時鍛煉時間。學校充分保證每名學生在校期間每天鍛煉1小時,將每周2節體育課與每天40分鐘的陽光大課間有機結合,從鍛煉內容到教學目的互為補充,達到校內鍛煉1小時的目的。
(2)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體育家庭作業。如,針對不同技能水平,教師通過體育課堂教學了解學生技能水平,并針對學生掌握技能的不同層次布置分層作業;針對不同身體條件,教師通過班主任以及學生家長了解學生身體狀況,根據學生胖廋情況、體質狀況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宜的練習內容;針對不同居家環境,收集建立學生情況檔案,對于“特殊”家庭孩子的鍛煉,教師采用特殊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對一“服務”。布置安全、針對性強的練習內容,每天都有一些小變化,督促學生練習打卡。
(3)鍛煉內容可操作性強,鍛煉環境明亮、安全。加強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教會學生技術動作,讓學生學會在安全環境下鍛煉。布置可操作性強的鍛煉內容和方式,保證學生人人都能參與體育鍛煉。
(4)鍛煉形式有趣、有效、有量。體育家庭作業布置要有趣,多布置一些親子活動內容。如,以父親手臂為單杠練習斜體引體向上,與父母一起完成撿紙杯游戲等。體育家庭鍛煉要有適宜的運動負荷,保證運動強度和練習密度。
總之,教師在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與學習評價方式,為學生創造學練機會,促進每一名學生獲得良好的身體體驗,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
高一學生缺乏自覺性,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只有合理地實施督促評價,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參與體育家庭鍛煉。
在實施體育家庭作業之初,大渡口區所有學校按照文件要求使用體育家庭作業記載表,對學生體育家庭作業情況進行監督記錄。隨著大數據智能化的革新,體育家庭作業記載表難以準確高效地反饋學生完成體育家庭作業的真實過程,也不能有效協助家長進行過程督促與指導,從而難以保證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鍛煉效果。面對記載表形式的局限,大渡口區進行專題研討,選用了每周通過QQ群將每天的鍛煉內容和相關要求及時發給學生,學生按時提交鍛煉時的視頻和圖片即可。但隨之又出現新的問題,不少學生采用“擺拍”、一個視屏重復使用等現象。為了提升學生練習有效性,體育組的教師們采用了在錄制的體育鍛煉視頻中加入“密碼”的方式。每天鍛煉時間開始時,由任課教師給出相應的“密碼”,學生將“密碼”寫在紙卡上錄進視頻中,防止一個視頻重復使用。錄制視頻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有效督促學生積極鍛煉,但對家長工作忙老人帶孩子家庭來說,時間和形式上難以滿足。同時,視頻檢查工作量巨大,給學校教師增加了較大的工作量,因此這又成了家校溝通不暢的新問題。
如何解決手機的使用問題,并減少體育教師每天檢查視頻作業的工作量,讓學生自覺參與體育家庭鍛煉呢?大渡口區嘗試采用“云端運動會”“運動存折”等活動方式督促體育家庭作業。“云端運動會”結合所學內容提前制訂“云端”比賽項目,要求安全、可操作的1~2個運動項目,然后指定比賽時間,比賽在“云端”進行,不同年級比賽時間不同,便于學生家長及體育教師都參與督促指導。
通過“云端比賽”檢驗學生平時居家鍛煉的情況,并根據學生成績獎勵學生運動積分,積分存儲在學生“運動存折”中。“運動存折”中的積分除了通過“云端運動會”獲得,還可以在平時體育課堂中獲得。如,本學期的體育課全勤、體育鍛煉積極主動、本學期體育成績進步明顯、積極參與年級或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等,都可以根據不同表現獲得相應的積分。定時進行積分兌換,屆時學生可將“運動存折”中的積分取出兌換各種運動器材,兌換結束積分自動清零。通過此方式有效地激勵了學生主動鍛煉的積極性,減少了體育教師每天檢查視頻作業的工作量,同時也增強了家長的參與性。通過“云端運動會”“運動存折”活動既關注了學生基本運動技能、體能與專項運動技能,又關注了學生學習態度、進步情況及體育品德等綜合評價,促進了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形成核心素養,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每名學生完成相同內容作業所需要的時間不同,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建立學生體育大數據庫,將學生每次完成體育家庭作業時間進行記錄,適時適當調整學生體育家庭作業內容,保障實施體育家庭作業的合理性。
協調多方資源,通過建立網站、設置微信公眾號、開發App,引入心率帶等手段建立統一、合理、有效的路徑,搭建集社區、家庭、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在線、有效溝通的平臺,為實現體育家庭作業全覆蓋建好數據平臺。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體育活動作為的增強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培養運動習慣的基礎,應結合體育教育教學的熱點話題,轉變方式,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且具有安全性、趣味性、針對性和拓展性的體育鍛煉方式,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落實《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也讓家庭體育鍛煉真正成為學生提升自身運動技能的方式,促使學生保持積極的運動思維,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