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敏??唐建??黃柯榮??梁鳳?
(1.重慶市第一中學校,400030;2.重慶市第七中學校,400030;3.重慶市大足區龍崗中學,402360)
重慶市第七中學校(以下簡稱重慶七中)是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和全國優秀足球傳統項目學校。為了進一步培養高水平足球人才,幫助學生更好創造身體美、言行美和思想美的“三美”人生,爭做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踢球好的“三好學生”,重慶七中在初一到高三,每個年級單獨了創建校園足球特色班級(以下簡稱校足班)。學校自創建校足班以來,以五育并舉為根基,促進校足班全面發展;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助推校足班高質發展;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實現特色成果凝練推廣,不僅班風和學風逐漸轉好,班級責任感和凝聚力增強,而且足球競技成績也更加優異,對更多更好地培養足球高水平后備人才有一定促進作用。
1.通過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加強德育教育
體育教師(教練員)應該有意識地挖掘足球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引導學生將足球運動與學習生活中的思品教育結合,主動遷移。如,校足班在開展主題班會課時,不僅要強調教育教學紀律或者總結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教訓,同時也要結合足球運動中的德育元素幫助學生們剖析,以此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
2.通過訓練加強德育教育
競技訓練對校足班的學生們具有一定德育教育功能。如,訓練過程中,足球到處亂滾甚至飛出田徑場地以外的現象不可避免。如果學生責任心不強,不及時將球撿回,就會經常丟球。因此,體育教師(教練員)采用班級固定足球數的方式,要求正常淘汰才能及時補充足球,使學生樹立責任意識,丟球問題明顯改善。
3.通過比賽加強德育教育
體育教師(教練員)可根據足球比賽時間較長的特點,培養學生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同時,足球比賽還具有對抗性較強的特點,在比賽過程中出現肢體接觸和碰撞不可避免,體育教師(教練員)可引導學生理智判斷分析,學會控制情緒,增強團隊責任。此外,通過比賽,還可以讓學生敬畏規則,懂得尊重與公平競爭,學會正確面對輸贏等。
1.培養引導為主
在校足班中,應將學習的習慣培養、方法積累及策略掌握作為加強智育的落腳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們把足球訓練和比賽中的堅毅與執著、決心與勇氣遷移到文化學習中。同時,讓學生正確面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理性分析學習積累與考試成績的關系,鼓勵他們堅定信心、克服惰性、堅持不懈;主動遷移訓練或比賽中的感悟,發展思維、注意力、組織、反應、判斷、想像、記憶等能力,使學生真正做到樂于學習、敢于表達、善于交流,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剛性制度為輔
針對部分文化基礎和紀律意識較差的校足班學生,僅僅靠培養引導是不夠的,還要輔以剛性的制度,并進行必要的懲戒。如,重慶七中制訂了《校足班學生獎懲條例》,在評審三好體尖生、校友獎學金、優秀隊員等時,在文化學習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用契約的形式對違反紀律的校足班學生做必要的懲戒(如,勞動處罰、罰跑、加罰訓練內容或停訓等);在班級管理上,嘗試半軍事化管理方式,引導學生做事要有章可循,有序規范。
校足班因足球特長成班,在以五育并舉為根基創建校足班的過程中,強化以體引領,做到以體育人,以文化人。
重慶七中結合校足班特點,圍繞“教會、勤練、常賽”,合理安排每周訓練內容。如,第一周:星期一到星期五進行足球專業訓練課程。在每天2個小時的訓練過程中,通過創設“有球、無球、攻防轉換”等情境進行主題訓練。同時,堅持在每節課中做到以賽代練,以此檢驗技戰術學習與訓練情況。星期六和星期日,通過組隊參加“重慶市青訓聯賽”“區級聯賽”等比賽,精準發現問題。第二周:星期一到星期五除了按計劃進行日常訓練之外,還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在第一周的周六、周日比賽中出現的問題。并且在第二周的周末比賽中,檢驗訓練效果,以此做到“在課中學、課外練、訓中提、賽中驗”。
重慶七中努力從課程育人的角度增強校足班學生的美育認知。如,在每年校運動會中融入足球元素,從開幕式到入場式,再到閉幕式,各班級結合足球設計不同風格的足球啦啦操、入場式、足球花式表演,開展足球征文、攝影、書法、美術、知識競賽,深挖足球育人內涵,有利于以體塑美,創造“三美”人生。針對校足班學生的特點,將足球作為美育的載體,通過引導學生從足球訓練與比賽中認識美、挖掘美、感受美、創造美、表現美。如,對于校足班的學生來說,踢弧線球是一項實用的技巧,能踢出一記美妙的弧線球往往是學生們值得驕傲的事情。利用學生們的這一心理,把學生從單純的對高質量弧線球美的欣賞轉化成對高質量弧線球美的追求。如今,學校舉辦的“逐夢青春,球拉弧線”比賽,已經成為深受學生們歡迎并能充分展示以體塑美成果的一項校園賽事活動。
體育與勞動教育緊密相關。重慶七中十分重視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日常勞動教育除了圍繞“教會、勤練、常賽”培養吃苦耐勞、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等精神之外,還會圍繞訓練與比賽進行勞動。如,發還、收集、整理、擺放背心服裝與訓練器材,按照體育教師(教練員)意圖布置場地,清潔訓練或比賽場地和更衣室,陪練,場外撿球、找球,執裁(包括教學比賽、校園足球班級聯賽以及足球社團賽事等),協助體育教師(教練員)教學,值日等。
同時,要求體育教師(教練員)在訓練與比賽過程中,將校足班學生在五育方面的表現納入評價范疇,考查學生品德與習慣的養成,思維與注意力的遷移,人格與舉止的完善,勤勞與意志的體現等情況,確保達到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目標。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體育教師(教導員)應積極拓展教學新思維,推進足球技能教學新模式。因此,應將足球技戰術教學與現代教學手段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中,快速掌握技能,提升教學效果。
在創建校足班的過程中,重慶七中構建了合作共贏的足球學習模式。學生在合作學習、互助共贏模式的影響下,建構起對足球學習的結構化框架形式。如,成立學習小組,組內成員互幫、互學、互評,小組間進行整體水平的展示與評價等。在對學生個人的學習評定時,除了考查學生個人的運動綜合能力表現,還與個人在小組內的合作互助表現及小組整體表現相結合,三者的比例是4∶3∶3。
在開展校園足球活動過程中,應創新足球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足球學習和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足球活動中,形成對足球的強烈學習和探索興趣;在足球俱樂部的學習活動中,在豐富的友誼賽、活動賽開展過程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重慶七中以建設體育課程基地為契機,聚焦學校體育特色龍頭項目——足球的品牌化建設。2017年,基地成員從學校足球發展歷史入手開始對學校足球訓練課程、隊員體能心理訓練課程、球隊團隊精神、校足班建設、足球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梳理、提煉,總結出了重慶七中校足班建設的經驗,凝練了“中學校園足球課程‘五三’結構及其運用”課題研究成果。在課程的結構與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創新性。
1.“五三”課程結構模式創新
在傳承重慶七中近100年校園足球文化的基礎上,學校聚焦學生核心素養,探尋足球傳統與現代要求的契合點,構建了“五三”課程模型,即意志堅定、學業優良和運動全面的三大課程目標;基礎型、發展型和專業型三級課程內容;校足班隊形式、特色小班形式和體教聯隊形式的三式課程實施;小學階段、中學階段、高校(或職業隊)階段三段課程推動;學校、俱樂部和主管部門的三方課程管理。
2.“兩結合”方法運用創新
重慶七中堅持普及推廣與專業提高相結合、全面傳播與個性滿足相結合,從沙坪壩區、重慶市與全國校園足球聯盟、國際交流等多個遞進層面,為校足班的創建提供了典型范例,獲得了重慶市基礎教育成果獎一等獎和國家級基礎教育成果獎二等獎。
重慶七中充分發揮“一校帶動一域”的輻射引領作用,積極為校園足球的普及與發展貢獻力量。多年來,以足球為引領,與沙坪壩區其他學校共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開展校足班創建和各項校園足球活動。如,每年協助沙坪壩區組織優秀教練員與隊員參加重慶市足協、重慶市學生體協的培訓與比賽,多次出資聘請專業足球教師、教練員到重慶七中教學與指導訓練,組織重慶七中足球訓練研究課,開展校足班成果展示活動。同時,重慶七中還借助學區平臺,積極輸出資源,不僅向重慶市第六十四中學、重慶市第六十九中學等共同體成員學校輸送走班教學、選修課程建設資源,以及課程開發與建設經驗等,還派出優秀師資前往各所成員學校擔任足球教練員,傳授帶隊經驗。重慶七中不僅在區內發揮引領作用,還對重慶市奉節縣吐祥中學、四川省南部縣建興中學等多所學校開展了校園足球“五三”課程送教及課程理念與方法的實踐幫扶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