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里時,進口就是天價,甚至花大價錢也買不來。發展是硬道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是自主創新。
時間真快,轉眼又到了辭舊迎新之際。2022年,疫情下的中國與世界,想必每一個人都百感交集。大疫不過三年。這三年,我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極為嚴峻的挑戰。時至今日,抗疫仍在路上。
疫情沒有壓垮中國人民的斗志。仰望星空,中國空間站如期在軌建成。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順利會師。太空出差六個月的航天員乘組安全返回地面。中國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
中國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堅持走創新之路,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
創新,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明確,這樣深入人心,這樣獲得全黨、全國人民的高度共識。
在中國式創新發展之路上,能源行業的腳步鏗鏘有力。本期聚焦報道的大型煤制天然氣甲烷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就是其中一項意義重大的成果。承擔此項工作的中化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聚精會神十余載,終于破題,可喜可賀。
富煤缺油少氣,中國的能源稟賦。為了減少碳排放,加快傳統能源轉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煤制氣,國外有成熟技術,拿來主義,方便但不可靠。近幾年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更加證實了關鍵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
幾十年前,美國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合作計劃,結果促成了中國航天科技的獨立自主發展。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里時,進口就是天價,甚至花大價錢也買不來。一旦我們的自主創新取得突破,天價跌成白菜價,趾高氣揚秒變酸溜溜。
發展是硬道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是自主創新。正如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從兩彈一星到中國空間站,從國產航母到殲20、運20,從高鐵世界第一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從大慶油田、長慶油田、勝利油田到深海油氣田的開發,中國在融入世界大市場的同時,從來沒有忘記自主創新。
新的一年,石油石化行業更要扎實推進深化改革,破除各種阻礙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枷鎖,最大可能調動人的積極性,持之以恒,將能源轉型升級的核心技術,牢牢地掌握在中國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