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石明
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急劇變化,人們獲取信息的要求也變得極為功利:只求新、奇、怪,滿足最淺表的感官滿足,能不能所謂的“出圈”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最重要標志,至于新聞的高度、深度、廣度已經不再是好新聞的追求。而年輕一代的新聞從業人員新聞采寫的整體素質逐步下降,甚至青黃不接。反映在記者采寫新聞方面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單一的思維。找一個讓人完全放心的記者越來越難:做回來的稿子要么沒抓住關鍵內容,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記流水賬,不知道到底想表現什么。到最后,發也不是,不發也不是。
90后、00后的年輕記者有的做了好幾年,似乎上路,似乎永遠在路上,一旦需要視野開一點就可能漏洞百出、錯誤不斷。如果指出來,他可能還振振有詞,理直氣壯。他們的“上路”幾乎只表現在“追蹤思維”,反正一追到底;稍好一點的還知道換個角度看問題,慢慢了解了“逆向思維”。有這兩種思維基本可以應付日常報道。
但“逆向思維”卻是大部分從業者無法勝任的,因為什么?因為他們無法運用“發散思維”,無法運用的原因是因為知識積累過于片面,看問題片面、單一甚至極端,把握不了選題的核心,站不到高處或者更高一點的地方,看不到事物的主要矛盾,更看不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無法由內而外,由表及里,由個別到全局,由局部到全面。最后,采回的東西只能是“一地雞毛”。
一個過得硬的好記者,其政治敏感,政策水平,法規意識,視野格局,社會閱歷,經濟發展等都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我對好記者的評價是,文、史、哲,政、經、法你都該涉獵,甚至你還該是個業余心理學家、一個業余社會學家、一個預言家。所以,在“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的基礎上,加上“人社心”,即所謂“人文社會心理”。之所以要做這樣的要求,都是為了做報道時能準確把握思路、思維,能夠穩妥做好、做準報道。這對記者提出了太高要求,但這確實是“好記者”的要求。
當然,一個記者無需也不太可能面面俱到,但每個記者的“發散思維”卻必須由此而來。某些東西你可以不懂,但面對你要調查了解采訪的對象,必須立即判斷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即使某個領域你并不精通,沒關系,而后找到更專業的人員進行采訪即可,但你必須判斷出事物間的“關聯性”。由各種“關聯”來確定你最后的判斷,從而找到采寫的”入口”和“出口”,才能最好地完成你的作品。
因此,最好的記者用得最多的思維方式是“發散思維”。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思維方式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但要成為一個好記者,你不能原地踏步。千萬別以為,如今媒體的短、平、快,“出圈”“爆款”不需要這種思維方式。
實際上,除了新聞采寫,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好的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如稻盛和夫所說:正確的思維方式,通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