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龍
【采寫體會】蹲點調查出精品
走基層、強“四力”,是對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在具體的采編實踐中,大眾日報編輯部把這些要求轉化為工作制度和業務規范,以推動采編人員到基層和一線抓“活魚”、做精品,大眾日報獲獎消息《舍棄八億收入,換來鷗翔水美》就是蹲點調查制度的產物。
2020年大眾日報創辦“蹲點調查”專欄,并制定保障措施,包括線索匯集、選題研判、落實流程等,其中有一項師徒結對制度,我作為記者部主任與泰安記者站年輕記者曹儒峰結成對子。
我與泰安站長和曹儒峰電話、微信溝通了幾次有關新聞線索后,趕到泰安市東平縣和寧陽縣采訪。9月15日上午,直接到了東平湖,就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采訪了兩天,和曹儒峰商定了蹲點題目。經過幾個月反復采訪打磨,于2021年3月15日在《大眾日報》頭版頭條推出千字消息《“禁砂”三年,黃河下游最大湖泊東平湖生態效應顯現 舍棄八億收入,換來鷗翔水美》,4月26日推出姜言明、曹儒峰采寫的整版蹲點稿件《當黃河下游最大湖泊遇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東平湖之變》。
消息稿關鍵在確定主題,即“新聞眼”。這個“新聞眼”,要見人所未見,即便不是獨家新聞,也必須是獨家發現。東平湖湖區管理局二層平臺上的展板詳細介紹了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九大攻堅行動,我從頭到尾逐一觀看,第四條“砂場清理(不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吸引了我的注意。砂場清理不等于自斷財路的斷腕之舉嗎?我覺得這事兒可深挖,“禁砂”就成了新聞眼。
我們向當地同志具體了解了禁砂行動的來龍去脈以及難點、痛點,又特意問哪里還有觀看湖區的制高點。縣里同志將我們帶到了湖南岸的中國南水北調八里灣泵站,站在高高的頂層,北望湖區一目了然。我詢問東平湖過去挖砂時在這里看到的情況,他們說從泵站向北望過去,湖對岸的那些砂場挖砂最繁忙時晝夜不停,晚上看過去燈火通明,儼然一座采砂“不夜城”。現在縣里禁砂,這種狀況就看不到了。
隨后的采訪,我們和縣里的同志圍繞禁砂的方方面面不斷找點,不斷算賬,不斷提問。于是,才有了這個山東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生動案例。
【評委評語】
消息以黃河下游最大湖泊東平湖三年禁砂為切入點,緊扣山東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踐行黃河國家戰略這一重大主題,文約意遠,事理相融,見人見事見思想,是一條具有“標本”意義的好新聞。記者長期跟蹤關注、蹲點調研東平湖的退砂還湖,積累了許多素材,才能在“走基層、強四力”中抓到“活魚”。可貴的是,文章直面問題、聚焦難點,在簡短的報道中,緊緊圍繞昔日的貧困縣東平挖砂采砂與生態保護中的矛盾沖突,寫抉擇、話曲折、觀變化,細膩地反映了當地村民“洗腳上岸,吃起‘生態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