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學斌 崔心燕 李艷菊

山東省陵城區農廣校發揮體系辦學優勢,利用好中央、省、市、縣四級辦學的資源和信息優勢,探索符合農民教育培訓發展的新路子。
陵城區農廣校在充分調研后,提出組建高素質農民發展協會,聚合人才建隊伍,共謀發展;幫助農業經營主體構建創新創業發展服務平臺,聚合資源促發展,幫助鄉土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匯聚人才促提升。積極發揚“為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本?,踐行愛農奉獻、創新融合、擔當篤行的價值觀,緊抓問題不松勁。自2015年以來,陵城區農廣校堅持五年順利完成三項工作,謀劃—推進—運用,為“新農人”建好創業“朋友圈”,農民獲得收益,個人得到成長,團隊更加凝聚。
通過培訓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1個協會,即建立農民協會。2016年2月,陵城區成立高素質農民發展協會。協會是公益性組織,以“交流、共享、互助、發展”為宗旨,由農業院校的專家教授和農廣體系教師組成顧問團,統一提供技術、市場等信息,由成員共享社會化服務。會員從最初的120人增加至2021年的2000人,覆蓋了陵城區13個鄉鎮(街區)。學員王文昌在2012年承包流轉1080畝土地,因缺乏前期調研,承包價格較高,缺乏種植經驗,導致第一年嚴重虧損,2013年糧食價格下降,加上連續兩年大雨和干旱天氣,農場虧損上百萬元。2015年王文昌參加了陵城區舉辦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樹立了現代農業發展理念,開闊了思維,2016年被推選為陵城區農民協會會長,帶領會員走上共同致富的發展之路。協會成立鳳麟公司,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年供給800余噸,配有2000馬力以上拖拉機40余臺,無人機14架,吸引了70余名農戶加入了農機隊伍,承接深翻、深松土壤等業務。副會長姜洪濤是陵城區邊臨鎮郭莊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村民使農業增產、增值,他沒有好的發展思路。2017年9月他參加了高素質農民培訓,學習回來后,創辦了尚德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組織外出參觀考察,與壽光美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發展溫室大棚和單拱冷棚蔬菜生產項目,發展訂單農業,大力推動蔬菜種植產業的發展。如今,尚德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棚成了村里人的“打工天地”,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把分散的資源聚合起來搭建1個創新創業平臺,即構建雙創服務中心平臺,解決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聚焦主導產業問題。2018年5月,由鄉鎮政府主導,農業農村局、農廣校、銀行、農民發展協會共同參與的農民雙創服務中心,把政府資源、政策資源、培訓資源、社會資源、人才資源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同時建立滋鎮分會。協會與雙創中心把農民更高效地組織起來:一方面讓大家各揚所長,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建立起長期跟蹤機制,為高素質農民提供有效幫扶。郭新海2013年返鄉創業,流轉200畝土地,嘗試綠化苗木繁育,后因連續幾年苗木繁育行業低谷期,投資的幾百萬元仍不見盈利。2017年他參加了陵城區高素質農民培訓,2018年當選滋鎮協會秘書長,通過雙創服務中心,了解到國家更多政策,參與馳象科技機械旋松耕地技術的實驗與推廣,2019年實驗農田60畝,每畝增收約600元,在全區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帶動農民增產增收。在陵城區農廣校的幫助下,他成立了漢唐農廣科技文化宣講團,深入鄉村多次開展科技下鄉活動。
選拔優秀人才,建立1個鄉土人才庫,即陵城區鄉土人才庫。為挖掘陵城區各類人才資源、吸引陵城區在外地的人才,組建鄉土人才庫,打造人才高地。陵城區農廣校主動聯合區組織部人才中心,籌建鄉土人才庫,109名鄉土人才被聘為鄉土專家,充實到陵城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隊伍中。這一活動,在當地引起極大關注,政府認同、社會認同,更激發了鄉土人才干事創業的激情。學員張愛玲在培訓前,種植了50畝小麥玉米,通過系統的培訓,她找準產業定位,發展無公害韭菜,成立了朝暉家庭農場,嘗試新品種試驗示范,總結出一套標準化的綠色管理模式,通過“鄉土人才選拔”被聘為宋家鎮的鄉土專家,推廣韭菜面積達到500余畝,她全程指導、提供技術,還幫助農民解決銷路問題,成為當地有名氣的“土專家”。
陵城區農廣校每年為廣大群眾提供電話技術咨詢,幫助農民群眾解決技術急難愁盼問題,被學員們喜稱“娘家人”。目前推廣新技術5項,引進新品種8個,推廣新型機械3種,指導協會開展無人機植保、測土配方施肥、深耕深翻等作業。僅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這一項,就能使每畝增收100元以上;指導雙創服務中心開展科技成果轉化3項,試驗示范并推廣旋松耕層優化綠色提質增效技術2000余畝;幫助滋鎮政府確立并發展優質麥、核桃、柳編、蔬菜、大豆五大產業,建立2000畝的優質麥種植基地、500畝的核桃種植基地、300畝的杼柳種植基地、500畝的大田菜基地;為農業企業培養辣椒管理人才12名。
把成果寫在大地上,陵城區農廣校時刻將“我為群眾辦實事”放在心中,將繼續發揮農廣人三牛精神,為陵城區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農民,推動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山東德州市陵城區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