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鋒 周佳
陜西省千陽縣是省列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近年來,千陽把蘋果產業作為興縣富民重要抓手,引技術、建基地、擴規模、提品質、創品牌,探索形成了“政策支持引導、新型主體推進、矮砧技術支撐、田間大學培訓、標準品牌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的千陽現代蘋果發展模式,為中國現代蘋果產業轉型升級作出了巨大貢獻。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為確保貧困群眾按期脫貧奔小康,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千陽縣大力扶持村集體建園、育苗,通過發展蘋果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全縣47個村都有蘋果園,矮砧蘋果種植面積達到13.2萬畝,育苗基地3萬畝。為全面掌握千陽蘋果產業發展情況,我們對全縣24個村集體利用陜西有色扶持資金建設的3 615畝果園生產管理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
1? ?基本情況
2017—2020年,千陽縣蘋果產業利用陜西有色社會幫扶資金1.2億元,在全縣發展蘋果園6 415畝,其中育苗圃2 800畝,在24個村建設蘋果園3 615畝(2017年423畝,占11.3%;2018年2 244畝,占62.5%;2019年556畝,占15.4%;2020年392畝,占10.8%)。
主要建園方式有村集體自建自主經營和企業代建代管兩種,其中代建代管面積2 970畝,占82.16%,涉及5家企業——海升果業,華圣果業,妙耕農業,得方園公司和匯果園公司;村集體自建自主經營645畝,占17.84%。
栽植品種12個,其中早熟品種面積約占15%,其余均為晚熟品種。
在24個園子中,管理經營相對好的有3個:一是海升果業代南寨鎮大寨村2018年建設的550畝果園;二是南寨村2018年自建自主經營的120畝果園;三是德方園公司代建代管的豐頭村850畝果園,村數量占比12.5%,面積占比42.05%。2021年預計產量1 913.1 t,平均畝產0.57 t,畝收入2 500元左右。從2021年11月的銷售情況看,早熟品種銷售價格0.48~5元/kg,晚熟品種銷售價格0.8~10元/kg,早熟品種中售價好的是張家塬鎮王家莊,2018年的園子,售價5元/kg,晚熟品種中售價好的是南寨鎮南寨村,2018年的園子,售價10元/kg。
管理相對較差的園子有1個,為匯果園公司2019年在裕華村建的園子,面積186.5畝,面積占比5.16%,村占比4.17%;管理一般的園子有20個,占比83.3%。
總體來看,大部分蘋果園初掛果,基本處于收支平衡略有虧損狀態。按照我們調查的產量分析,盛果期畝產量可以達到3 t左右,按商品率60%計算,畝收益將達到2萬元左右,矮化自根砧栽培模式還是大有前途的。
從資產安全角度看,基本都處于安全狀態,龍頭企業代建代管園均與村集體合作組織簽訂了收益分配協議,主要通過租賃土地、吸納務工就近就業帶動增收。
2? ?經驗做法
從實地調查情況來看,代建代管果園中的果樹長勢良好、運營管理效益好、分紅好的,主要是因為企業技術力量強,銷售網絡體系成熟,如海升、華圣果業。
村級自建自管園子,以南寨鎮南寨村為例,村股份經濟組織負責人責任心強,管護措施到位,不論果樹的長勢還是果品產量、銷售情況以及最終的效益都相對較好。南寨鎮南寨村于2018年利用扶貧資金自建果園120畝,由村股份合作社自主管理,目前果園已進入初掛果期,畝產量預計2.2 t,總產量約230 t,收入120萬元左右,畝均收入約1萬元。
從銷售情況來看,消費扶貧“832”平臺是主渠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大單、大批量銷售主要靠政府搭建的消費扶貧平臺,如南寨鎮南寨村向陜西秦川集團銷售30 t蘋果,實現收入約30萬元;崔家頭鎮趙家塬村向市級政府單位和部門銷售蘋果約13 t,實現收入約12? ? ?萬元。
3? ?存在問題
3.1? ?管理措施普遍不到位? ?主要表現為蘋果銹病等病害時有發生,樹勢弱,有早衰表現。調查中我們看到,華圣、海升果園在蘋果采摘后葉片生長茂盛,仍可以為樹木蓄積養分,為下年度高產優質打下基礎。相比之下,很多其他果園葉片已經完全脫落。妙耕農業于段坊村建設的550畝果園,由于周邊綠化樹種為蘋果銹病的冬寄主側柏樹,導致銹病發生嚴重。其他由村合作社自建的園子普遍都有10%左右發生銹病,同時存在樹體早衰現象。
3.2? ?果品銷售渠道單一? ?調查中村集體自建自管的果園,果品銷售主要渠道是政府消費扶貧“832”平臺,反映出果品銷售渠道單一,千陽蘋果市場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村集體通過、互聯網等新媒體銷售的蘋果占比仍然很低。
3.3? ?產業融合度低? ?調查中發現,村集體自建自管園產業收入主要也是唯一渠道為果品銷售,產業融合度低,二三產業收入為零,相對增加了產業風險。
以海升果業公司為例,蘋果產業增收渠道豐富,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產業風險:一是苗木銷售收入,二是果品銷售收入,三是果品深加工(果汁、果膠等系列產品)收入,四是餐飲、住宿等服務業收入,五是承接政府培訓、會議等收入。產業的融合發展一方面降低了企業風險,另一方面多渠道發展增加了收入。
3.4? ?果品質量差,商品率低? ?以管理相對較好的南寨鎮南寨村果園為例,通過實地調查,畝產量可以達到2.25~2.5 t,他們向陜西秦川集團公司銷售蘋果實際精選達標商品果約0.75 t,商品率僅為30%左右,較低的商品率影響了產業發展收入。商品果售價10元/kg,次果則只能賣到1~4元/kg,差距很大。
3.5? ?管理成本高,缺乏勞力? ?缺乏精壯勞力,導致果園管理缺人手,技術措施不及時不到位,影響果品質量、產量和銷售價格,進而影響蘋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調查中了解到,每畝果園土地租金、工費、物資等成本每畝3 500元左右。缺乏勞動力,以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是影響蘋果產業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
3.6? ?村級監管不到位? ?在調查的24個村? ? ? 3 615畝果園中,代建代管的2 970畝,占88.74%,按照扶貧資產權屬,這些果園資金的所有權及資產的所有權歸屬村集體,龍頭企業只有經營權,因此村集體應當主動承擔起監管職責。但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村集體只是在年末獲取資產紅利,對果園管理缺乏必要的監管,扶貧資產存在安全風險。
3.7? ?品種布局搭配不合理? ?調查的3 615畝果園共有12個品種,主要為晚熟品種,早熟品種面積小,有的品種在栽培管理中存在成本高等問題,8個園子有高接換頭改造提升的需求。
4? ?思考與建議
4.1? ?創新果園管理模式? ?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果園管理措施不及時不到位,導致病害多發,商品率低,其根源主要是缺乏勞動力,缺乏有技術的勞動力。誰來種?誰來管?這依然是農業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一要創新果園管理模式,可以通過購買社會化服務方式,將果園管理交由專業公司或農民專業合作社來完成,村合作組織委托縣級農業(果業)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技術管理標準以及操作規程等作為考核標準,進行管理。二是加強已有村果業服務隊管理,培養青壯年勞動力,培育本鄉本土的果業技術服務人才,發揮好果業服務隊的技術力量和作用。
4.2 ?擴展果品銷售渠道? ?一要加強宣傳,大力開展東西部合作,主動走出去與幫扶省市區以及幫扶單位對接,開展果品推介宣傳展銷活動,發揮好政府消費扶貧“832”平臺作用。二要扶持在省市縣城市商業區開設千陽扶貧農產品專館,宣傳推介千陽蘋果。三是扶持發展一批熟悉市場,有農產品銷售經驗的職業經理人或主體,宣傳銷售千陽蘋果。四是從外出務工人員、農村大中專院校學生等人群中培養有知識、懂抖音直播銷售、網店經營管理的農特產品銷售人才隊伍,給予扶持獎勵,利用新媒體創新果品銷售渠道。大力培養自己的銷售人才隊伍,建立自己的銷售體系。
4.3? ?加強產業融合發展? ?提高產業的融合度,多渠道增加產業收入,化解產業風險。大部分果園收入來源僅限于果品銷售,前期幾個月只有投資沒有收入,對于一些資金不足的集體和個人壓力很大,很容易導致田間管理措施不能及時落實,進而影響果樹生長、果品質量產量,從而影響最終的效益。
鑒于此,可以按照公園的思路來經營和打造果園,在果園的合適位置開設采摘區、體驗區、研學區,吸引有興趣體驗的個體或社會企業認領果樹,承包相應面積,作為企業為職工開展勞動體驗和發放勞動福利的區域,通過訂單方式提前完成果品銷售,有效緩解資金壓力,降低產業風險。
另外,可以按照休閑園的思路經營管理果園。跳出蘋果來看待和經營果園,豐富業態,拓寬蘋果產業增收渠道。當前,農業產業園不僅是種植農產品的場所,同時也是上班族和城市市民休閑放松、親近自然的場所。要開拓視野,站在農業產業之外來經營農業。
可以在蘋果開花季舉辦踏春賞花活動,吸引市民前來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可以針對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活動,豐富知識,增長見識;在秋季果品成熟季節開展采摘品嘗活動,提早介入果品銷售環節,減少秋季農作物集中成熟季用工壓力,降低采收成本,緩解資金壓力。
在舉辦賞花節、采摘節的同時,開發蘋果系列食品、飲品,取利于餐飲服務行業,增加蘋果產業附加收入。
4.4? ?長遠規劃合理布局? ?調查的24個果園中,有8個果園有改造提升、更換品種的需求。
當前果園管理用工量大,隨著千陽蘋果產業規模的擴大,疏花疏果、套袋取袋、果實采摘等環節正趕上農忙,用工極其緊張。目前栽植的品種不套袋著色差,果園經營者有更換免套袋品種的需求。另外,早熟蘋果面積小,上市季節銷售壓力不大,價格好,用工壓力也不大。因此,在前期建園規劃時要著眼長遠、科學合理,建園思路要開闊,要盡量豐富增收渠道,使果園功能更多元化。
4.5? ?強化村級監管? ?調查的3 615畝果園,不管是帶建代管的還是自建自管的,資金及資產所有權均為村集體。為確保扶貧資金資產安全,群眾利益不受損失,村股份合作社要加強監管,定期不定期開展果園巡查:一是督促果園經營者加強管理,及時兌付群眾土地租金和資金分紅;二是及時解決果園經營者遇到的生產管理問題,幫助果園經營者順利開展生產經營,穩定效益,確保扶貧資產保值增值。